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看待有機農業的發展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柯炳生 字號:【

  30多年前,在德國留學時,聽到了一個新詞:有機產品。問德國教授導師啥意思,他舉例子說,那些外表顏色黯淡,可能吃到蟲子的,并且價格高出一兩倍的蘋果,就是有機蘋果。從他的語氣,就知道他的態度。

  現在,在我國,有機食品這個詞,已經相當普及了。只是,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怎么準確,把有機食品當作最安全的農產品。

  有機農業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主要是針對大量使用化肥所產生的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的情況。

  關于有機農業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多種。1972年成立的國際有機農業聯盟(IFOAM),組織了專門的專家組,花費了3年的時間,提出了一個定義。大意是,有機農業是一個保持土壤、生態系統和人健康的一種生產體系,其依賴于適應當地條件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循環圈,而不使用有不良作用的投入品,把傳統、創新和科學結合起來,以利于共享的環境,促進所有參與者的公平關系和良好的生命質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有一個關于有機農業的定義,也是強調促進和強化農業生態系統,包括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土壤生態活動,不使用來自農業外部的投入品。

  直白地說,有機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其不使用任何化學投入品,包括化學農藥、種衣劑、化肥、抗生素、生長激素等,也不用轉基因種子。如果是作物產品,土壤中不能有化肥農藥等的殘留;如果是肉禽蛋奶產品,其飼料也必須是有機產品。

  這種生產方法,本質上,就是1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所采用過的方法。當然,現在的有機農業,在技術上還是有所進步。例如,在除蟲方面,發明了物理滅蟲方法,包括燈光和黃板誘捕。在生物技術方面,也有不需要轉基因的技術,例如,通過生物技術分析,發現有的水稻品種含有特殊的基因,種植這種水稻,不打農藥,也不會發生稻瘟病。

  有機農業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整個農業中所占的份額,仍然非常有限。根據IFOAM的最新統計,全球共有186個國家,280萬農民,在7150萬公頃的土地上,從事著有機農業生產。其中,三分之二為畜牧業用地,20%為大田作物,其余為多年生的果樹等。

  全球有機農業占用農地和耕地的比例,均為1%左右。列支敦士登最高,達39%,奧地利為20%,瑞典17%,瑞士13%,歐盟平均為6.2%,美國為0.6%,我國為0.3%。人均有機食品消費額最高的國家是瑞士和丹麥,為312歐元。

  推動有機農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生產者。有機農業的倡導者,認為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利于農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主張保持傳統農業的生態循環特點,把農場當作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其次是政府。認為通過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品投入,能夠減少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最后是消費者。沒有消費者的認可,有機農業就無法存在和發展。消費者愿意購買高價格的有機產品,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說有機產品更安全,二是說有機產品更有營養,三是說有機產品更好吃。

  IFOAM和FAO的有機農業定義中,并沒有明確涉及有機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問題。推崇有機農業的人,是從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推斷出有機產品更好的結論。

  有機農業產量低、成本高,因此,必須賣出高價。如果不能認定有機產品更安全或質量更好,就賣不出高價。

  有機農業能夠存在和發展,證明了一些消費者,相信有機產品更好;而有機農業迄今只占用了1%左右的農地,則說明大部分消費者,仍然對這個結論保持懷疑,或者覺得有機產品價格太高,物非所值。

  有機產品的質量到底如何?發達國家學者進行了很多研究,基本結論是,無法得出可靠結論。在口味方面,只有個別產品,例如有些有機水果,比常規水果含水量更少一些,味道更濃一些。

  在我國,對于有機產品的追崇,主要是來自對農藥和添加劑的懼怕。盡管根據現有檢測情況,只要生產者嚴格遵守規定,常規產品與有機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但消費者還是更相信天然的產品。

  在口味方面,認為有機產品的口味更好,也不準確。決定農產品口味的關鍵因素,對于作物產品來說,是品種和自然條件;對于畜禽產品來說,是品種和養殖時間長短。例如,五常大米好吃,原因是稻花香品種好,當地自然條件合適;“土雞”肉好吃,是長得慢,飼養時間長,使得肌肉纖維粗,肌間脂肪和芳香性物質積累較多。

  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的市場份額還很小,一是因為價格太高,二是消費者不太放心有機食品的真實性。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我國的有機食品市場還是有一些發展空間的。

  從長遠的角度看,減少化學品的投入,最有效的出路是通過生物技術,研發出有特殊優良品質的種子,能夠抗蟲抗病,能夠提高肥效。如果這個思路能夠為有機農業所接受,那么,有機農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廣闊得多。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曾任農業部(今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如何看待有機農業的發展

  文/柯炳生

  30多年前,在德國留學時,聽到了一個新詞:有機產品。問德國教授導師啥意思,他舉例子說,那些外表顏色黯淡,可能吃到蟲子的,并且價格高出一兩倍的蘋果,就是有機蘋果。從他的語氣,就知道他的態度。

  現在,在我國,有機食品這個詞,已經相當普及了。只是,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怎么準確,把有機食品當作最安全的農產品。

  有機農業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主要是針對大量使用化肥所產生的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的情況。

  關于有機農業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多種。1972年成立的國際有機農業聯盟(IFOAM),組織了專門的專家組,花費了3年的時間,提出了一個定義。大意是,有機農業是一個保持土壤、生態系統和人健康的一種生產體系,其依賴于適應當地條件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循環圈,而不使用有不良作用的投入品,把傳統、創新和科學結合起來,以利于共享的環境,促進所有參與者的公平關系和良好的生命質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有一個關于有機農業的定義,也是強調促進和強化農業生態系統,包括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土壤生態活動,不使用來自農業外部的投入品。

  直白地說,有機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其不使用任何化學投入品,包括化學農藥、種衣劑、化肥、抗生素、生長激素等,也不用轉基因種子。如果是作物產品,土壤中不能有化肥農藥等的殘留;如果是肉禽蛋奶產品,其飼料也必須是有機產品。

  這種生產方法,本質上,就是1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所采用過的方法。當然,現在的有機農業,在技術上還是有所進步。例如,在除蟲方面,發明了物理滅蟲方法,包括燈光和黃板誘捕。在生物技術方面,也有不需要轉基因的技術,例如,通過生物技術分析,發現有的水稻品種含有特殊的基因,種植這種水稻,不打農藥,也不會發生稻瘟病。

  有機農業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整個農業中所占的份額,仍然非常有限。根據IFOAM的最新統計,全球共有186個國家,280萬農民,在7150萬公頃的土地上,從事著有機農業生產。其中,三分之二為畜牧業用地,20%為大田作物,其余為多年生的果樹等。

  全球有機農業占用農地和耕地的比例,均為1%左右。列支敦士登最高,達39%,奧地利為20%,瑞典17%,瑞士13%,歐盟平均為6.2%,美國為0.6%,我國為0.3%。人均有機食品消費額最高的國家是瑞士和丹麥,為312歐元。

  推動有機農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生產者。有機農業的倡導者,認為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利于農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主張保持傳統農業的生態循環特點,把農場當作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其次是政府。認為通過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品投入,能夠減少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最后是消費者。沒有消費者的認可,有機農業就無法存在和發展。消費者愿意購買高價格的有機產品,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說有機產品更安全,二是說有機產品更有營養,三是說有機產品更好吃。

  IFOAM和FAO的有機農業定義中,并沒有明確涉及有機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問題。推崇有機農業的人,是從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推斷出有機產品更好的結論。

  有機農業產量低、成本高,因此,必須賣出高價。如果不能認定有機產品更安全或質量更好,就賣不出高價。

  有機農業能夠存在和發展,證明了一些消費者,相信有機產品更好;而有機農業迄今只占用了1%左右的農地,則說明大部分消費者,仍然對這個結論保持懷疑,或者覺得有機產品價格太高,物非所值。

  有機產品的質量到底如何?發達國家學者進行了很多研究,基本結論是,無法得出可靠結論。在口味方面,只有個別產品,例如有些有機水果,比常規水果含水量更少一些,味道更濃一些。

  在我國,對于有機產品的追崇,主要是來自對農藥和添加劑的懼怕。盡管根據現有檢測情況,只要生產者嚴格遵守規定,常規產品與有機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但消費者還是更相信天然的產品。

  在口味方面,認為有機產品的口味更好,也不準確。決定農產品口味的關鍵因素,對于作物產品來說,是品種和自然條件;對于畜禽產品來說,是品種和養殖時間長短。例如,五常大米好吃,原因是稻花香品種好,當地自然條件合適;“土雞”肉好吃,是長得慢,飼養時間長,使得肌肉纖維粗,肌間脂肪和芳香性物質積累較多。

  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的市場份額還很小,一是因為價格太高,二是消費者不太放心有機食品的真實性。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我國的有機食品市場還是有一些發展空間的。

  從長遠的角度看,減少化學品的投入,最有效的出路是通過生物技術,研發出有特殊優良品質的種子,能夠抗蟲抗病,能夠提高肥效。如果這個思路能夠為有機農業所接受,那么,有機農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廣闊得多。#FormatImgID_2#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曾任農業部(今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FormatImgID_3#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