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陳萌山:推進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發展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社記者 魏登峰 王琦琪 字號:【

  5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接受中國農村雜志社與人民網聯合采訪,呼吁新冠肺炎疫情過后,要大力推進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發展,引導城鄉居民重視合理膳食,構筑人體免疫的健康防線,全面增強國民生活福祉。

  記者:食物營養、人體免疫與抗擊新冠肺炎有何關系?

  陳萌山:人體免疫是戰勝病毒的最強“法寶”。面對今年年初來勢洶涌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迅速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重大戰略成果,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生產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復。同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告訴我們,增強全民健康,強化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至關重要。增強全民健康,就是要提高公民的身體素質及免疫能力。從這次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過程看,病毒攜帶者自身的免疫力成為與病毒抗衡成敗的關鍵,最終賴以戰勝病毒的,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啟動恢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

  合理膳食是免疫功能的基石。人體的免疫系統,如何才能保持正常運轉?眾所周知,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以及各種免疫活性物質組成。每時每刻,人體都會面臨著外來物質侵入、細胞突變或衰老、體內環境發生變化,這時,免疫系統就要發揮作用。在此過程中,合成免疫細胞,分泌各種免疫活性物質,不斷清除體內“非己”的物質,修補受損的器官和組織,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原料。這其中,有40多種物質人體都無法自我合成或合成速度很慢,必須通過食物攝入來滿足人體需要,我們將其稱為人體必需營養素,包括8種必需氨基酸,鈣、磷、鈉、鐵、鋅、硒等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各種維生素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及時補充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轉所需的營養素,才能保持人體強大的免疫能力。因此我們講,合理膳食是免疫功能的基石,必須大力宣傳,引導城鄉居民重視飲食營養健康,才能構筑人體免疫的健康防線。

  記者:當前,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存在什么問題?

  陳萌山:食物消費和營養素攝入結構不平衡。從食物消費提供的營養素與居民營養需要來看,我國能量供給總體過剩,每人每天熱量供給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達到3108千卡,遠大于人體需要2200-2600千卡。但優質蛋白、特別是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不足現象突出,我國居民平均每天攝入240克乳制品,與300克的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最低標準還存有60克差距。同時,有90%以上的人群膳食鈣攝入量沒有達到推薦攝入量,50%以上的人群鋅攝入量沒有達到推薦攝入量,70%以上的人群沒有達到維生素C推薦攝入量,全國超過一半的6-24個月齡兒童缺鐵,20%缺乏葉酸。食物消費結構和營養素攝入需求之間的溝壑還很明顯。

  城鎮與鄉村之間營養狀況發展不平衡。我國貧困地區特別是部分偏遠貧困地區,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難以滿足健康需要,營養不良現象還比較普遍。而城鎮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引發的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高發,各種慢性病人群已超過4億。據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營養過剩的狀況令人擔憂,成人超重率達到30.1%,兒童青少年超重率9.6%。5月12日,中央電視臺播報,我國肥胖人口已經超過了九千萬,而肥胖的增長率也超過了10%,平均肥胖率達12%,中國人腰圍的增長速度已成為世界之最。目前,我國成年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10.9%,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4.9%,以“三高”為代表的慢性營養性疾病在給城市居民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的同時,每年還增加數以千億計的醫療費用。研究表明,引發慢病的首要原因是來自不合理飲食,調整優化膳食結構以應對慢性病高發的任務十分艱巨。

  記者:影響食物生產升級和食物消費升級主要原因是什么?

  陳萌山:食物生產供給結構調整滯后。我國農產品供給已經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轉變,但產品生產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不平衡日益凸顯。小麥產略大于需,但優質小麥供給不足;稻谷產大于需,但優質稻米還在進口;大豆需求量持續擴張,供需缺口持續加大;雜糧雜豆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但質量好、有品牌、受青睞的產品供給不足。此外,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蔬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大幅度下降,菠菜、刀豆、茼蒿、油菜、白菜、番茄、卷心菜分別下降20-60%不等。這一變化趨勢是我們農業長期以數量導向、忽視營養要求的直接反映,是我們長期倚重化石農業模式的直接反映。

  生產加工技術體系跟不上需求變化。在推進現有生產、加工和物流體系,由追求產量向主要追求色香味形、追求質量安全、追求營養價值轉變過程中,初級農產品的主栽品種、主要生產模式等環節的營養型技術供給不足,食品營養強化、營養保持的加工與烹飪技術嚴重缺乏,個性化、功能型食品生產的發展受到制約。

  現代飲食文明發展要求與居民食育水平不協調。因應營養健康型社會發展的呼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需要在傳承中發展和延伸,形成科學的膳食模式、飲食文明和飲食習慣,為此,迫切需要全社會對食育工作更加重視起來,改善目前健康飲食知識普遍匱乏、大中小學食育教學未成體系、食育相關理論研究滯后、社會共建共享局面尚未形成的現狀。

  記者:發展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的內涵和特點是什么?

  陳萌山:當前,我國食物生產正加快進入營養導向型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新時代下,我國食物生產歷史性跨越的新水平,現代化發展的新標志,全面小康目標的新需求。它的主要內涵是:農業生產從生存型食物供給保障,向健康型滿足營養需求轉型;產品加工從適應人民吃飽吃得安全,向吃出健康吃出愉悅轉型;食物供給從滿足一般性大眾型食物消費需求為主,向滿足個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費需求轉型。

  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有哪些特點?一是消費需求發生巨大變化,食物的營養健康將成為第一需求,口糧消費逐步穩定,菜果畜產品消費迅速增加,消費者對消費數量的要求逐步穩定,食物的營養價值和結構將成為首要問題。二是食物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居民對食物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終端消費產品由糧食、食物向食品轉變。三是農業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為適應消費者生活需求多樣化,農業的生態功能、生活功能、休閑娛樂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將進一步凸顯。四是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新型生產模式快速發展。五是農業業態發生巨大變化,電商、物聯網、植物工廠、智慧農業逐步成為新的模式和新的動能。此外,今年初以來,在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如何保障不同人群、不同地區、長時間食物營養應急供應,又成為一個新的現實問題。

  記者:發展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需要堅持什么樣的原則?

  陳萌山:要堅持“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理念。“大食物”,即面向整個國土資源,挖掘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的潛力,特別是潛力巨大的海洋食物和森林食物等,豐富多樣化食物品種;同時放眼全球,建立面向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食物有效供給大格局。“大營養”,即強化食物營養功能的科學評估,把慢病引發因素與營養功能食物開發有效對接起來,樹立細分人群健康需求、營養型食物生產、食物合理消費三位一體的大營養觀。“大健康”,包括食物生產健康——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食物消費健康——反對浪費、倡導節約前提下的營養素合理攝入,居民身心健康——良好生態環境下的健康體魄、健康心態和科學生活方式。

  要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原則。順應新時代的營養健康要求,食物安全理念要更加突出生產、消費、營養、健康的協調發展,食物生產的目標要加快向以營養為導向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轉變;食物發展的理念要由過去“生產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由“加工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加工什么”轉變。立足構建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新型關系,逐步形成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更加關注“舌尖上的健康”。

  記者:大力發展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需要采取哪些重要措施?

  陳萌山:一是著力推進營養導向型技術創新和營養標準的建設。要從農業新品種選育入手,把感官品質、加工品質、營養品質納入育種目標,與產量性狀、農藝性狀、抗逆性性狀等一起構成國家農業新品種審定推廣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此同時,研究出臺農產品營養標準通用技術準則與規范,推動政府部門制定農產品營養標準。這就是要用兩手,一手是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在新品種選育時,把營養質量作為重要的遺傳栽培目標性狀使產出的農產品有明確的營養指標,另一手是通過強化政府部門的監管引導,全面建立農產品營養標準,以有力推動我國農業和食物生產向營養導向轉型。

  二是著力推進食物營養和健康知識的全面普及。要大力宣傳健康飲食理念,大力宣傳飲食文明和飲食行為規范,推動吃的科學和吃的文明。要從主要針對學生群體和婦女老人,轉向全人群營養教育。要通過多種渠道或平臺宣傳普及營養知識,充分利用目前發達的互聯網平臺、微信公眾號及傳統的電視、報紙、期刊等方式進行宣傳,使居民真正意識到均衡膳食營養消費和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從而實現食物營養可持續發展和城鄉居民綠色消費目標。

  三是著力推進居民營養干預制度的有效落地。要強化低收入人群食物營養的基本保障工作,加強在外就餐人員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居民的膳食指導,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未來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5億。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要求,開展老年人營養監測與膳食引導,科學指導老年人補充營養、合理飲食,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產品,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低糖食物。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發生率,遏制城鎮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態勢。強化孕產婦營養均衡調配,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

  四是著力推進食物營養政策法規的健全實施。著手編制面向新時代的國家食物營養發展綱要,加快制定出臺《國民營養法》等相關法規,研究制定特殊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等標準,統籌建立醫療體系與健康保障體系協調發展機制,研究建立適合于中國大眾普通人群營養改善與個性化精準服務并舉的食物營養與健康標準新體系等。

  五是著力推進食養理念普及和現代食品產業發展。要大力倡導食養理念,讓城鄉居民都能明白,食養對身體滋補是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最重要的途徑,讓全體國民都能選擇適宜的食物,通過食物促進營養健康,讓食養成為城鄉居民對營養健康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要大力推進食養健康產業發展,依靠科技,推動我國傳統食品生產現代化,打造生態高端食品工業,把我國傳統食品從家庭廚房制作為主向社會專業制作轉變、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從體力型向動力型轉變,從手藝型向工藝型轉變,從工具向裝備轉變,從腦力勞動向人工智能轉變,從源于自然向巧奪天工轉變。還要更加重視食藥同源產品的研發加工及其產業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新需求。

  記者:謝謝陳萌山委員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