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疫情期間“我國經濟表現出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一直按照自己獨特且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斷積累一個大國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各類物質、智力、精神、組織和制度資源,不斷培育一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而且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比較有效的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應對風險挑戰的政策制度體系。“千里萬里春草色,黃河東流流不息。”疫情不會中斷和阻止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
疫情不僅是對個人的考驗,更是對企業的大考。面對這次事關企業生存的壓力測試,優秀的企業應該用一種工匠精神,把產品當成藝術品當成生命去做,做到最好、最精,春暖花開,無問西東。應該主動進行自我革新和換血,努力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企業現在要敢于“做減法”,甚至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同時,聰明的生產商要和員工、供應商、政府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克時艱。須知,上行市場有風險,下行市場才有機會。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主角,是創造就業和財富的重要力量,是促進發展和合作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機制激勵了中國企業家精神,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通過此次疫情,企業家還應靜下心來思考企業未來。此次疫情著實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前景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創新、品牌維護和應對不確定性,本來就是企業家的三大任務。能否將危機轉化為契機,考驗著企業家的敏銳觀察和精準判斷。
“無民不富,無民不穩,無民不強,無民不活”,在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民營經濟始終是創造就業和財富的重要力量,是促進發展與合作的主力軍。未來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化演進,也有賴于民營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疫情期間,“看得見的手”發揮了積極作用;疫情過后,還是要依靠“看不見的手”,恢復經濟的正常秩序。在采取結構性調整時,應當注意劃清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權責界限,著力培育有助于企業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外部環境。要進一步擴大資本流動,加快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開放,著力破除行政性壟斷,積極降低土地、能源、通信、物流、融資五大基礎性成本,基礎產業放寬準入,以管資本為切入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要給國企和民企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由市場由價格而不是行政指令配置資源。不宜過分扶大壓小。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要得到有效保護。如果我們失去了對民企的信念,制造出越來越多的管制和干預,中國的未來就面臨更多的曲折和危險。相反,如果我們堅定了民企和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不斷推進改革,完善市場機制,中國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