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積極防范新冠疫情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邢曉榮 李楠 田甜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遠超出預期,截至4月27日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00萬例。疫情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全球糧食供給、需求和貿易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近期部分國家采取“自保模式”限制糧食產品出口或增加儲備所引起的市場波動只是前奏,目前疫情持續蔓延的整體勢頭并未扭轉,對全球經濟和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遠未結束,引發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風險越來越高。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高,進口占世界十分之一以上,盡管目前口糧供求總體寬松,但用于養殖和加工的農產品進口量大,豬肉等肉類產品對進口的依賴也在提高,需積極防范近期疫情對全球農產品市場和糧食安全的沖擊,盡早謀劃,以超常規更大力度政策措施積極應對。

  從市場條件看,目前全球糧食供給充裕、庫存充足,價格相對穩定,不具備爆發全球糧食危機基礎

  (一)全球糧食產量穩定,美國新一季農業生產受疫情影響有限。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均處于疫情大爆發階段,俄羅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荷蘭等國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截至5月9日累計確診已超過100萬例。其中小麥主產州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累計確診分別25321例和13686例,大米主產州加利福尼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分別為45175例和27068例,玉米主產州伊利諾伊州和印第安納州分別為45883例和15961例,大豆主產州除上述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外,俄亥俄州16325例。

  相比而言,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因需大量人工勞作受疫情影響較大,而糧食作物屬土地密集型產品,各主產國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生產受疫情影響有限。據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近期的種植意向報告顯示,疫情并未影響目前正處于春播期的農民種植決策,預計2020年度美國玉米種植面積9700萬英畝,同比增8%;大豆8350萬英畝,同比增10%,22個州意向種植面積增加或保持不變;小麥種植面積小幅下降1%,約4470萬英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美國農業部(USDA)和國際谷物協會(IGC)最新預測,2019/2020年度主要糧食作物產量相對穩定,不會因疫情出現“供不應求”現象。上述三機構對小麥產量預測均達7.6億噸,較上年度增長4%以上;玉米預測產量約11.4億噸,FAO預測增長1.8%,USDA和IGC預測小幅減少1%左右;大米預測產量約5億噸,與2018/19年度產量基本持平;大豆預測產量約3.4億噸,較上年有所減少,其中FAO和IGC預測減幅約5.9%,USDA預測減幅約4.7%。

  (二)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與2007—2008年糧食危機時相比大幅改善。庫存消費比是衡量糧食安全的關鍵指標,FAO認為全球庫存消費比最低須達17%~18%才能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從FAO近期預測看,2019-2020年全球谷物貿易量4.2億噸,庫存量8.6億噸,分別比2007年增加54%和97%,谷物庫存消費比30%,比2007年提高10個百分點,小麥、稻谷庫存消費比均達35%,比2007年提高約13個百分點。

  (三)價格保持相對穩定。大豆、玉米和小麥現貨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分別由今年1月份的387.2美元/噸、171.8美元/噸和224.5美元/噸降至3月份的372.3美元/噸、162.4美元/噸和209.1美元/噸,分別小幅下降了3%、2.4%和6%。從長期趨勢看,目前全球谷物價格處于2008年金融危機后較低的位置,在供求關系相對寬松背景下短期內急劇上漲的可能性較小。

  現階段全球糧食貿易基本正常,疫情影響有限

  一是已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多為臨時性且部分已取消。據世貿組織統計,截至4月底已有20多個國家因新冠疫情對農產品貿易采取限制措施,其中有12個國家對糧食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但均為臨時性的。越南在對水稻生產與庫存進行了一周評估后取消了臨時限制大米出口政策,哈薩克斯坦也在3月底取消了面粉出口禁令。

  二是主要出口國積極鼓勵糧食出口。目前,除俄羅斯限制糧食產品出口外,主要糧食出口國都積極采取措施,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正常貿易流通的影響。美國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積極推動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實施,多個農業協會通過美國駐華大使傳遞合作意向,強調不會限制出口。巴西修正了疫情封鎖令,允許Faria、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和中糧集團等全球性貿易公司外運產品。阿根廷政府采取多項措施確保糧食生產和出口不受影響。俄羅斯雖發布了糧食出口限制措施,但對主要出口市場歐亞經濟聯盟內的伙伴仍保有一定量配額,影響較為有限。

  三是全球海運指數截至目前保持良好。波羅的海干散貨運指數(BDI)月雖環比有所下降,但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未對正常貿易構成限制。巴西海關數據顯示,1-3月其大豆出口量呈快速增長趨勢,3月1332萬噸,其中對華裝船量1000萬噸,創歷史單月新高。美豆方面,據美國農業部出口檢驗周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一周,2019/20年度(始于2019年9月1日)出口檢驗總量累計約3418.6萬噸,同比增長6.2%。

  我國需積極防范的幾個風險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很大程度改變和推翻了疫情暴發初期人們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影響的基本判斷,全球糧食市場劇烈波動和暴發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風險依然很大。我國高度重視疫情對農產品價格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堅實的糧食生產儲備能力為全國人民端牢飯碗提供了保障。但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度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傳導性強,需高度防范疫情全球蔓延和防控趨于常態化帶來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風險,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一)積極應對疫情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沖擊。相較于農產品產量,現階段更應關注疫情對全球糧食供應鏈沖擊。全球能實現糧食自給的國家僅33個,主要出口國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全球80%的糧食流通掌握在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手中,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依靠進口保障供給。隨著疫情持續擴散,若部分國家采取愈加嚴格的防控措施,有可能導致物流中斷、交易停頓,危及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引發糧食市場短期供需結構性矛盾。近期這種不利影響已開始顯現,正處于收獲季節的巴西大型農場出現用工難、主要港口工人在崗數量不足等問題;阿根廷農場和谷物交易中心向食品加工廠供應大豆減半,部分港口已暫停港務活動。

  我國九成以上大豆進口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九成高粱進口來自美國和阿根廷,六成以上食糖進口來自巴西等南美國家;受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我國對肉類產品的進口需求持續擴大。今年是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實施首年,我國自美國進口需在2017年進口額基礎上增加125億美元,在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對我國提出了更高挑戰。為此須及早防范疫情蔓延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一是要密切跟蹤國際市場形勢,分析其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二是妥善做好供應鏈中斷的應對預案,通過設立專門糧食進口基金,抓住目前物流基本正常和市場價格尚處相對低位的時候,加大進口和儲備力度。三是抓緊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油籽、肉類、谷物、棉花及水海產品等采購計劃,掌握進口主動權和主導權。

  (二)高度防范主要糧食生產國限制出口引起全球性糧食危機的潛在風險。歷次全球糧食危機的教訓表明,危機的引爆往往并非市場供求關系造成,而是各國政策干預過度。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一些國家為滿足國內需求紛紛自保,出口國限制糧食外運,進口國擔心價格上漲降低關稅、拉高需求,市場原有供求關系被人為打破,價格被急劇推高,造成全球性糧食危機。從歷史教訓看,當前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措施引起全球糧食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近期越南、柬埔寨等國相繼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導致全球大米價格仍出現迅速上漲,由1月初的445美元/噸增至4月初的579美元/噸,漲幅超過30%,為近7年來最高水平。若其他糧食主產國家效仿跟進,必將進一步推高世界糧食產品價格。目前的糧食問題與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不同,目前全球糧食市場屬于買方市場,盡管主要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可能性很小,但近期一些苗頭值得警惕。如主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宣布在6月之前將農產品出口量限制在700萬噸,占全球小麥出口3%的哈薩克斯坦限制小麥出口。我國除大豆外其他主糧產品自給率高,現有出口限制措施不會從根本上影響糧食安全,但絕不能忽視其對糧食市場帶來的擾動。

  為評估主要國家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對我國主要糧食的市場擾動程度,我們測算了包括極端情形的三種情況,即美國對大豆、玉米和小麥采取3個月(目前國際上采取出口限制措施的最短時間)出口限制的極端情形。根據測算結果,在美國不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全球貿易維持現狀的背景下,我國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將繼續保持穩定,根據今年以來價格走勢,未來3個月國內大豆價格將上漲1.3%,玉米上漲0.1%,小麥下跌2.4%。在美國對現有一半糧食產品出口采取限制3個月背景下,預計我國大豆價格將上漲24.4%,玉米35.9%,小麥17.9%。在美國完全限制糧食產品出口3個月背景下,國內大豆價格將上漲50.4%,玉米上漲79.5%,小麥上漲39.3%。糧食價格非正常暴漲不僅會沖擊我國糧食安全基礎,還會帶動其他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并沖擊實體經濟發展。

  對此,要加強對國際市場的跟蹤監測,管理好輸入性糧食不穩定預期和風險,謹防市場恐慌、搶糧囤糧。加強國際糧食安全與貿易政策協調,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安全有效運轉,積極支持和參與聯合國機構開展的援助低收入、貧困國家糧食安全的國際合作,避免出現全球性恐慌搶購潮。

  (三)提早防范全球超常規量化寬松政策潛在影響。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各國采取的強刺激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大量國際投機資本大肆炒作糧食減產預期,引發市場恐慌,推動國際價格全面上漲,最終引發全球性糧食危機,其教訓是深刻的。目前疫情全球流行帶來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更勝于金融危機,全球政策環境超常規寬松,很多國家醞釀新一輪刺激政策。糧食本身是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品,具備被再次炒作的可能。大量國際投機資本可能會利用疫情防控導致物流中斷、出口限制等,通過引導輿論、制造行情,伺機炒作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市場,推動全球農產品價格從結構性上漲轉向全面上漲,釀成嚴重的世界糧食危機,直接威脅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

  近期金融市場波動對糧食市場價格強烈擾動信號已經出現。因歐美疫情惡化,美股分別在3月上中旬出現四次熔斷。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價格數據顯示,玉米、小麥和大豆期貨價格同期急劇波動,其中與金融市場走勢最為密切的玉米期貨價格由3月4日的152.5美元/噸降至3月18日的132.5美元/噸,兩周時間的降幅高達13.1%。

  對此要早做預案,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抓緊補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短板,加強和完善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建立高效安全可控的農產品應急供應保障網絡。強化農產品全球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提高大豆等大宗進口農產品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及時發布信息等積極引導市場行為,把風險防控在前端。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