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北京疫情反撲,北京進入非常時期,很多朋友甚至出現了焦慮和緊張的情緒,有的不敢出門購買食物,有的搶購食物,有的半夜刷要聞睡不著覺,有的因為不能回家團聚,三餐總是湊合吃……這是很讓人擔心的。
其實,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除了盡量避免接觸病源外,個人及家庭應該保證良好的營養狀況。優質的營養食品是維持人體功能和健康的物質基礎,保持身體正常免疫機能的關鍵是營養均衡+適度鍛煉,對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疾病風險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經常聽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宣傳“多吃優質蛋白質”,這也是張文宏教授一貫的健康飲食建議。其中,張文宏教授強調,針對此次疫情目前沒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大多數人可以靠營養康復,其中的關鍵點就是要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眾所周知,蛋白質是人體的一種重要營養物質,甚至生命都是通過蛋白質來體現的。
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膳食中的蛋白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谷類如米飯和面食等,還有豆類及其豆制品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動物性食物常見的有魚、肉、蛋類和乳制品。
蛋白質對人體的重要性有哪些?
蛋白質是作為構成和修補組織細胞的建筑材料,構成酶和激素的成分,體內代謝活動由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來完成,酶是所有反應的催化劑。在常溫下,酶廣泛參與各種生命活動,沒有酶,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而各種具有特異作用的酶,其本質都是蛋白質。此外,有些調節生理功能的激素也是以蛋白質為主要原料。蛋白質構成抗體為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侵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體必需氨基酸有哪些?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蛋白質由很多氨基酸分子組成。與人有關的氨基酸約為20種。有部分氨基酸可以在人體內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轉變而來。但有8種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必須從膳食中供給,否則就不能維持機體氮平衡,這類氨基酸被稱為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如何供應?
蛋白質供給量如按能量計算,應占總能量的12~14%,兒童、青少年、孕婦及授乳期婦女均需要較多的蛋白質。在供應足夠蛋白質的同時,必須充分供給能量。如果能量供給不足,則食物中的蛋白質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甚至不能維持平衡狀態。因此,必須供給充足的能量,才能發揮蛋白質應有的作用。
攝入不等于吸收,選擇優質蛋白質是關鍵。
大家都知道,豬瘦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魚類以及海產品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是這類食物進入人體后往往需要經過腸胃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蛋白質。
給大家幾點健康的飲食建議:
第一,多喝牛奶。牛奶被稱之為黃金血液,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及豐富的鈣質和各種無機鹽和維生素。牛奶中的優質蛋白和鈣質特別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常喝牛奶對身體健康受益多多。作為世界上公認的兩種營養最全面食品之一,全世界早有定論:想要健康,每天最好能保證喝500毫升以上的牛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一定是純牛奶,那些所謂的優酸乳、果汁牛奶、鈣奶等都是混合飲品,根本不能代替純牛奶。這種調和奶添加劑多,糖分大,喝了非但不能抵增強抵抗力,還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負擔。
第二,多吃雞蛋。公認的兩大營養最全面的食品,一種是牛奶,另一種其實就是雞蛋了。雞蛋被稱為孕育生命的搖籃,是現在已知的營養素最全面的食品,沒有之一。它的蛋白質可以讓人體完全吸收消化,是現在已知的最優質的蛋白。而且它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微量物質,每人一天兩個雞蛋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雞蛋最容易被人體吸收,但是做法還是有講究的。比如油炸荷包蛋,它的消化率就只有30~35%,炒雞蛋消化率則只有50%左右。所以食用雞蛋最健康也是最科學的辦法,就是白水煮雞蛋,它的消化率能達到99%,幾乎一點也不浪費。
第三,多吃雞肉。雞肉含有維生素C、E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富含多種氨基酸、黑色素、微量元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雞肉屬于白肉,且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另外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
可即使同樣是吃雞,在不同的地方,國人也有自己的“招牌吃法”。
對于吃東西講究原汁原味的廣東人來說,白切雞為典型的代表。制作大多選用肉質鮮嫩的三黃雞煮制,蘸料只有蔥姜蒜,盡量保持雞肉的鮮美原味和雞肉中豐富的營養物質。
而在云南,當地人會將雞用汽鍋蒸著吃,蒸汽凝成的湯汁更好地留住了雞的鮮味。
北方人講究吃燉煮,不太喜歡味道寡淡的雞肉吃法,如山東黃燜雞、新疆大盤雞、東北小雞燉蘑菇。這類菜通常偏重口味,一般搭配米飯吃。
四川口水雞、涼拌雞絲為涼拌派代表。這種做法的涼拌雞,湯汁中一般油比較多,而且有些還會加糖和鹽、醬油等,吃之前最好控一控蘸汁。
還有炸雞派:重慶辣子雞、臺灣鹽酥雞、三杯雞;烤制派:江蘇常熟叫花雞、遼寧溝幫子熏雞、安徽符離集燒雞。
抗擊疫情是長期的任務,除了注意飲食營養的搭配,大家出門在外,安全為大,勤洗手多運動,出門一定戴口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