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世界楊梅的原產地和栽培起源地之一。據浙江金華市浦江上山文化遺址的考古證據顯示,早在距今1萬多年前,浙江先民就開始采摘野生楊梅來果腹充饑。自此,中國先民就與楊梅結下了長達萬年之久的不解之緣。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位于浙江臺州市仙居縣,這里是一處層巒疊翠、青山秀水的妙地,自古就被喻為“仙人居住的地方”,十分適宜野生楊梅生長。
2015年,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獲“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成為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員。
種植歷史悠久
楊梅因具有消暑解渴、生津止咳、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等功能,是炎炎夏日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仙居楊梅果大核小,汁多味美,口感好,備受消費者青睞。
“世界楊梅在中國,中國楊梅出浙江,浙江楊梅數仙居。”仙居是中國栽培楊梅的起源地之一,當地栽培楊梅的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東吳時期,當時仙居尚未單獨置縣,轄屬臨海縣(郡)。臨海人沈瑩所著 《臨海異物志》就有楊梅的記載:“楊梅,其子大如彈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酸甜”。其后,該記載被成書于北魏末年的農學巨著《齊民要術》、唐代武德七年的《藝文類聚》、北宋太平興國八年的《太平御覽》等經典史籍先后引用,仙居作為中國楊梅栽培起源地的地位由此得以確認。
自《臨海異物志》首載仙居楊梅之后,當地栽培楊梅的規模就不斷擴大。據仙居所傳族譜與縣志記載:東晉升平二年,時任仙居縣令的徐履之曾親眼目睹山上“滿垅楊梅發烏”的景象。從“滿垅”一詞即可看出,東晉時期楊梅就已成為仙居山地優勢果樹和特產之一。
從唐朝開始,仙居楊梅的口味和產量開始從眾多果品中脫穎而出,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追捧。唐朝平可正作《楊梅》詩曰:“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詩圣”杜甫更是贊道:“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
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
遺產地經過千百年的世代選育與引種工作,積累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品種豐富的古楊梅種質資源。
據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發現超過百年樹齡的古楊梅樹有13425株,其中200年樹齡以上的有7546株、500年樹齡以上的有108株、1000年樹齡以上的有28株,光數量就可稱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且大部分古楊梅成片分布、規模可觀。
遺產地古楊梅林主要分布在橫溪、湫山兩個鄉鎮,共計13396株,以農戶沈樹福與沈樹龍家的古楊梅林規模最大,其余29株散布在田市鎮、朱溪鎮、步路鄉、淡竹鄉、上張鄉等5個鄉鎮。2007年遺產地核心區發現的“早頭”“小野烏”“小炭梅”和“婆膜爺種”等4個品種,全部是當時首次發現、仙居特有的楊梅新品種,書寫了中國楊梅品種資源的新歷史。
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依托的水土環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火山流紋巖山地地貌。這種基巖由火山噴發出的酸性巖石與石灰,經風化作用、流水侵蝕及間歇性的構造抬升運動而形成,因呈流紋狀結構而得名“流紋巖”。
火山流紋巖山地集群區本不適合常規農作物的生長,但仙居先民卻發現境內大量分布有野生楊梅樹,樸素的農業智慧告訴他們這種地貌十分適合楊梅的生長。其后,仙居先民便開始了漫長的楊梅馴化與人工栽培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現栽茶、牧雞、養蜂等活動與當地的水土環境也同樣契合,開啟了復合種養之路。
獨特的復合種養模式
隨著楊梅栽培規模的擴大與技術的發展,仙居人開始以楊梅栽培為核心,巧妙并合理地在不同高度的山地環境配置楊梅、茶樹、仙居雞、土蜂等農業生物資源,創造性架構起“梅—茶—雞—蜂”的復合種養模式,從而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層次與立體化。
“梅—茶—雞—蜂”復合種養模式是仙居鄉民千百年的經驗創造,也是遺產地區別于中國其他古楊梅主產區最顯著的獨特之處。中國古楊梅主產區大多是規模化單種楊梅樹,遺產地則創造性地在不同高度的山地環境中,將古楊梅栽培與茶樹栽培、土雞飼養、土蜂飼養等產業有機結合,實行復合種養模式。該模式的基本結構是:在海拔700米以下、坡度30°以內的酸性基巖土壤地帶栽培古楊梅,在楊梅林中間作混栽茶樹,在林下生態飼養仙居雞,在林中生態飼養土蜂。
在該復合種養模式中,楊梅為核心物種,茶樹、土雞、土蜂為配合物種。四大農業物種并非簡單組合或疊加,而是基于生物鏈原理,能實現不同生物特性的高度契合與完美互補,是中國傳統“因物制宜”農業思想的高度體現。
楊梅—茶樹間作混栽,楊梅樹與茶樹的生物性十分相似,兩者間作混栽可增強系統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空氣調節等功能。而且,楊梅既耐旱耐瘠,又能固氮增氧、保水保肥,不僅不會與茶樹爭奪生長資源和養料,反而能改善茶樹的生長與水肥環境。楊梅樹樹干挺拔、樹冠繁茂,能為茶樹提供生長必需的散射光。夏季,楊梅樹提供的郁閉環境可降低土溫和茶葉溫度;冬季,楊梅樹又能幫助茶樹抗凍防寒。對于茶樹來說,楊梅堪稱貼心完美的“伴侶”。
林草—土雞復合種養,仙居雞是系統內最具活力的物種,能夠捕蟲和供肥,是復合種養系統的“殺蟲專家”和“肥料供應商”。因常年生活在由楊梅樹、茶樹等搭建的林草空間內,仙居雞也被當地人稱為“梅林雞”。系統內林木叢生、枝繁葉茂,是仙居雞十分喜愛的環境,林中飼料源豐富,包括青綠、青粗、礦物質、蛋白質等多種飼料資源,尤其楊梅果中的果蠅,仙居雞十分喜食;同時,其排出的糞便也是楊梅樹與茶樹的優質肥料。優越的林草野外環境中,也逐漸讓仙居雞形成了覓食能力強、就巢性弱、野性十足、肉質結實鮮嫩等優良的種質特性。
仙居楊梅栽培系統出產的楊梅、茶、仙居雞、蜂等一直是遺產地人民最主要的生計來源,特別是楊梅產業已發展成為遺產地的支柱產業之一,仙居37萬常住人口中,從事復合種養的農民就有10萬,楊梅村多達50余個。2018年,楊梅種植面積13.8萬畝,鮮銷產值6.67億元。同時,仙居楊梅栽培系統已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飲食、習俗、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楊梅、仙居雞藥食同源,與系統有關的民間故事、詩詞歌賦、服裝節俗等,都成為獨具仙居特色的人文資源。
(資料來源:浙江省臺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