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連續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核酸檢測陽性病例,且都與新發地批發市場關聯,北京又進入了嚴防嚴控時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事件,不僅考驗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同時也是對我國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能力的一場重大考驗。其暴露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都在通過密切關注人員流通的源頭、流向、經過等,以防止疫情隨著人員流通傳播,但是卻忽略了疫情同樣可能存在于食用農產品的流通鏈條中,而對農產品進入市場時的把關、溯源正是我們一直以來都需要加強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因為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市場里的食品是傳染源,還是經過市場的人是傳染源,所以要對市場里的人和食品全部進行溯源,對于人的溯源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所以對于物品的溯源我們需要強化一下。”
“健康碼”:人員流通的準入把關
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無論是從外面進入某一社區、某一辦公樓還是從一個城市進入另一個城市,都需要經過一道“關口”,幾個敬業的工作人員會在入口處要求你出示能夠證明自己近期行程的“健康碼”“健康寶”等,為你測量體溫,并要求你如實登記自己的個人信息,凡是近期行程不明確或來自高風險地區的、體溫不在正常范圍內的、不帶口罩的一律不允許進入,這就是疫情防控期間的人員流通準入把關,其核心意義在于以下4點:
1.防止體溫不正常的人員進入該區域;
2.保障進入該區域的人員來源、行程可查;
3.掌握進入該區域人員的基本信息;
4.起到震懾作用,提醒人們做好防護。
可以看出,人員流通準入把關的過程和操作簡單,嚴格落實這套程序是我國疫情能夠有效控制的一項重要法寶。
“證明文件”:食用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把關
和人員流通一樣,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也需要準入把關,其關鍵就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環節,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的核心同樣有4點:
1.阻止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
2.阻止無法溯源的農產品流入市場;
3.掌握入市銷售者的基本信息;
4.起到震懾作用,提醒銷售者做好質量安全保障工作。
事實上,農產品市場準入不是疫情防控期間才提出的新要求,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一環。可以說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既是保護農產品消費安全的最后防線,又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的重要關口。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加強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現行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的基本框架
我國現行的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要求,是2016年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布實施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要求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查驗并留存入場銷售者的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復印件,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或者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文件。銷售者無法提供的,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進行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合格的,方可進入市場銷售。此外,“三品一標”和信息化追溯也被認定可以作為產地證明或合格證明文件使用。然而,就實際應用情況看,以上各類證明文件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產地證明和購貨憑證
產地證明和購貨憑證的目的是產品溯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兩項證明都沒有標準、規范的樣式和要求,產地證明沒有法定的開具途徑,而購貨憑證往往就是一張收據甚至只是一行潦草的進貨記錄,難以起到追溯或合格承諾的作用。特別是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規定(試行)》,已由農業部發布公告宣布作廢。
合格證明文件
合格證明文件也沒有標準的要求與規范,通常交易市場認為合格證明文件就是產品檢測報告,但農產品快速檢測可靠性較差,且多數農戶以及規模不大的合作社都難以負擔檢測成本。讓每個進入市場的銷售者都提供檢測報告,就好像讓人們每次進入小區都要提供核酸檢測證明一樣,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要求,這也就使得在市場準入管理中,市場開辦者往往索要不到合格證明文件,因為入市銷售者通常沒有能力提供。
“三品一標”標識
“三品一標”標識在入市查驗中被等同于合格證明文件,但獲得“三品一標”的產品覆蓋面太小。以無公害農產品為例,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2250萬公頃,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6.7%;無公害農產品9.1萬個,生產主體4.4萬個,實物總量2.7億噸,約占同類農產品產量的14%,不可能覆蓋大多數農產品。因此帶有“三品一標”標識的農產品只能作為少部分高質量農產品的品牌證明,而無法作為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的普適要求。
信息化追溯
信息化追溯是一種產品溯源的方法,實施追溯管理主要是市場行為。當前,我國農產品追溯覆蓋面有限,生產環節實行追溯管理的比例還很小,流通環節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實行追溯管理的也很少,大型商超多數還不能追溯到生產主體,追溯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影響力還很不夠。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實行追溯管理的動力和能力還不足。
另外,實施追溯管理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目前市場環境下,追溯產品還難以體現出市場價值。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市場需求也不平衡,全面推進追溯管理難度大。
“合格證”: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的新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特別是此次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出現,是給我國農產品市場準入的一次警示,讓我們認識到現行的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不僅可能導致有安全隱患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在面臨突發事件時更難以第一時間追蹤溯源。正如疫情期間人員流通的準入把關依托于“健康碼”或“健康寶”,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也必須有一個有效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合格證是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者在自控自檢的前提下,自我承諾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產品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自行開具的質量安全承諾標識。合格證之所以能夠擔此重任,是因為其同時滿足以下5個條件:
1.以標識合格為核心。農產品市場準入把關必須有規范的、固定的載體,即農產品要帶證上市。
2.含有合格承諾和溯源信息。這是合格證需要的最基本屬性,也是合格證的核心,合格承諾是在自控自檢的基礎上,生產經營主體主動履行責任的證明。
3.所有生產經營主體都有能力和條件開具。作為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準入券”,必須能夠是普適的,“三品一標”、信息化追溯、檢測報告都無法滿足這一點。
4.由生產經營者自行開具。這是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的前提,也是合格證普適性的一項保障。
5.要能夠和市場準入規定有效對接。合格證在信息上可以看作是身份證復印件、產地證明、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文件的加和,可以作為產地準出的載體與市場準入要求無縫銜接。
從設計理念和制度模式上看,合格證和健康碼有異曲同工之效,因為這些特點是健康碼或合格證能夠有序推行、發揮實效的根本原因。
合格證作為市場準入把關的承接載體,將貫穿農產品從田頭到市場的全程監管鏈條,所有農產品生產者和中間商都要依法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基本要求,按規定自控自檢,在交易時開具或出具合格證,對自己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承諾。
所有中間交易環節以及農產品交易市場的開辦者都必須依法依規履行索證索票義務,主動了解進貨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
政府部門在農產品流通鏈條中要承擔好指導、督促、備案以及抽查核查的職責,不斷規范農產品流通秩序,通過外力促使合格證制度在流通鏈條中形成良性循環,當發現問題農產品或發生突發事件時,則可依據貫穿全鏈條的合格證快速確定問題源頭,掌握各環節的責任主體。
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是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全程監管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國家在應對農產品市場有關突發事件時的一張底牌。近日新發地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危機,也是一個契機。正如1985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事件,推動了歐盟乃至全世界的市場準入管理建立健全,我們也必須看到此次事件背后對農產品市場準入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們也相信在國家的迅速反應、積極應對、全力出擊下,必將此次的疫情防控轉危為機,同時也推動我國的市場準入管理迅速適應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信北京,相信中國。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