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寧夏中寧縣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有4000多年歷史,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當時全國唯一的枸杞生產基地縣,被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中寧縣種植枸杞面積20萬畝,枸杞干果年產量約4.1萬噸,產業綜合產值102.31億元。中寧枸杞的品質,源于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得益于抓源頭“種苗”,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種植方式,得益于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和綠色防控技術,得益于弘揚紅色枸杞文化,用文化塑品牌、拓市場的實踐。
繁育良種,筑牢枸杞根基
中寧枸杞是寧夏枸杞的核心產區,而清水河流域(尤其石喇叭)又是中寧枸杞的核心產區。
“中寧枸杞品質好的首要因素是清水河中含有偏硅酸,可促進枸杞生長中吸收更多的偏硅酸等元素。”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專業的王家樞是寧夏紅枸杞產業有限公司的技術員,這些年,他一直努力尋找中寧枸杞品質好的原因。
王家樞解釋道:“中寧縣位于清水河和黃河交匯處。清水河是六盤山山脈的泉水,流經的過程中,將六盤山上的偏硅酸等礦物元素沖擊下來。原本清水河偏硅酸是非常高的,不適合直接灌溉,與黃河交匯之后,濃度降低,正好適合枸杞的灌溉。”
“我們經過檢測發現,偏硅酸只有清水河一帶才有,到青銅峽那一帶,河水里的偏硅酸就微乎其微,測不出來了!” 王家樞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中寧枸杞還是全國首個“農產品氣候品質類國家氣候標志”。獨特的水源,再加上適宜的氣候環境條件,孕育了中寧枸杞的黃金營養比例:富含人體所需的枸杞多糖、黃酮、甜菜堿等生物活性成分和18種氨基酸、32種微量元素以及利于人體健康和智力開發的有機硒、鋅等礦物質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中寧枸杞單糖低、多糖高,適宜糖尿病人食用。
先天的自然條件是基礎,后天的努力更為關鍵。
“中寧縣當地有3個苗圃繁育基地與寧夏農科院枸杞研究中心合作,簽訂意向合同,研發培育新品種,試驗推廣,保障了枸杞種源的安全。”郭衛春表示。
與枸杞產業打了近30年交道的朱金忠,是中寧3個苗圃繁育基地之一的負責人,也是寧夏杞鑫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他與合伙人從種源抓起,引進優質種源,優中選優,建立優良枸杞品種采穗圃,重點開展枸杞新品種苗木快繁與示范推廣。
“最早我發現枸杞種植過程中問題特別多,主要體現在苗木上,我們差良種,所以當時我便把重心轉移在了良種繁育上。我們中寧是枸杞產業的核心產區,如果我們把種苗這個環節高地丟失了,我們的根基就不穩了!” 朱金忠深切地告訴記者。
朱金忠的微信名為“杞根”,足見他對枸杞的感情至深。多年來,朱金忠帶領團隊在全國各大產區優選并引進優質種源,長期開展對比試驗,從而選擇出良種優勢株系的原生種源,保障所繁育種苗全部在三代以內,純度達到95%以上。其中,由公司花費10余年時間雜交培育出的寧杞10號,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木良種評審委員會正式認定,成為寧夏枸杞大家族的新成員。
寧杞10號的培育成功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這幾年枸杞品種退化嚴重,寧杞10號不僅提升枸杞一倍以上產量,而且品相和口感都很好。”朱金忠表示,現在他們選育的苗木,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一般可提升產量30%?50%,甚至一大部分客戶的產量能翻一倍。
如今,寧杞10號已經在全國得到推廣。今年3月,寧夏紅枸杞產業有限公司的800畝枸杞基地所需的176000株枸杞苗木,一部分便來自朱金忠的苗圃繁育基地。
朱金忠團隊還在長期種源收集和保護中,選育出了紅、黃、黑、白、紫、棕、橘“七彩枸杞”,并為其建立了專門的檔案。
從寧杞1號到寧杞5號、寧杞7號再到寧杞10號……近年來,在中寧枸杞人的不斷努力下,他們一方面做好枸杞老品種保護、種質資源收集工作,另一方面開展新優特品種選育研發,品種不斷改良,這成為中寧枸杞品質取勝的重要因素。
控成本保收入,實現綠色種植
“與其他地方搞規?;竺娣e種植不同,中寧枸杞主要以適度規模經營為主。” 郭衛春告訴記者,中寧縣縣域面積4165平方公里,枸杞種植只有20萬畝左右。這是為什么呢?
“種植枸杞,前兩年投入多,第三年才開始賺錢。如果前期投入超過企業承受力,便可能造成土地放荒、資源浪費,適度規模經營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郭衛春解釋道。
在適度規?;A上,當地采取“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專業大戶)+基地+農戶+標準化 ”模式,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目前,當地已建成標準化規模種植基地12.8萬畝。
“我們給農戶下發了枸杞生產管理技術規程,規范苗木、栽植、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同時制定上市枸杞質量標準,農戶必須嚴格按標生產,枸杞上市時,只有合格枸杞才可進入市場。”郭衛春表示。
農業投入品管理極為關鍵。中寧縣在徐套、喊叫水和太陽梁等貧困鄉鎮及天景山、紅柳溝等中部干旱帶加大有機肥推廣。有機肥成本高,農戶能否承擔高昂的成本?郭衛春表示,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此外,當地還有一套 “巧辦法”。
常年忙于田間地頭的寧夏杞鑫種業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亢彥東最有發言權:“一般在上年秋后,在地里開溝,把有機肥埋進去,既起保溫作用,又可利用漫長的冬季二次腐熟,第二年春天,樹苗可以直接吸收有機肥營養。春夏季則根據產品標準匹配施肥方案,如低農殘枸杞施顆粒肥,綠色食品施液體肥,有機枸杞施有機肥。”
有機肥與化肥結合的辦法,既保障了枸杞的質量,也確實給企業節省了不少成本。但對于一部分純粹做有機枸杞的企業來說,如何應對有機肥高成本,成為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買得起有機肥,但施不起。雖然有機肥每噸才幾百塊錢,但是一畝地用量差不多得10噸,算下來成本太大了!” 亢彥東告訴記者,為解決這一問題,公司采用生物菌肥替代有機肥,“生物菌肥是有機肥的升級版,成本略高于化肥,但比一般的有機肥成本低很多,一畝地只需幾十斤的量,不僅成本低,而且產量有保障。”
王家樞所在的寧夏紅枸杞產業有限公司有5000畝枸杞,其中1200畝獲得了有機認證,事實上,公司其他基地也按照有機種植規程種植。
“我們公司的有機肥是自主研發的。成本比商品有機肥低,每畝地每年成本在800?1200元之間。” 王家樞告訴記者。
在病蟲害防控上,當地采取了“抓兩頭,控中間”的“巧”辦法。“所謂‘抓兩頭’即在春、秋季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降低蟲害基數,‘控中間’即在結果期以生物農藥防治為主,控制農藥殘留。這樣的方式既為農戶節省了成本,而且保障了上市枸杞的安全。”
王家樞對生物防治也頗有研究,以蟲治蟲;以菌抑菌(有機肥里加入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生長);利用昆蟲趨光性捕捉成蟲,降低害蟲基數;以20畝為一個單位,在基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如果這些方式同時使用的話,可以防治90%的病蟲害。剩下的10%,則可以使用植物源農藥(從驅蟲植物中提取)。這幾種方式有效結合可達到100%防治病蟲害。” 王家樞告訴記者。
烘干是質量的關鍵。近年來,中寧縣推廣清潔能源烘干設施,逐步淘汰自然晾曬。“以前是直接把枸杞放在太陽下晾干,但容易受到蒼蠅、大腸桿菌等二次污染,后來改用煤,又污染環境,現在采用太陽能、電力設施等清潔能源烘干設施,既環保,又能保障枸杞質量。”郭衛春表示。
保持市場穩定,以文化塑品牌
“今年,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但中寧枸杞整體銷量并未受太大影響,基本上產多少,銷多少。枸杞價格30元/斤左右,最貴的達1000元/斤。” 郭衛春告訴記者。
中寧縣擁有全國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場——中寧國際枸杞交易中心,去年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達14萬噸和70億元,是枸杞交易的大平臺。郭衛春表示:“今年實體店枸杞銷量約下降6%,但線上銷售量增加,特別是近段時間,枸杞鮮果線上銷售同比去年增加了5%~6%,總銷量基本持平。”
國外市場也是中寧枸杞不可忽視的大市場。2019年,中寧枸杞出口量達2836.64噸,占全國出口量的40%,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阿聯酋、馬德里等國家和地區成功注冊“中寧枸杞”境外商標,為開拓境外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枸杞的國外市場也沒有受太大影響,疫情期間雖然有遲發快遞的情況,但是退貨的單基本沒有,上半年出口量還增加了!”郭衛春介紹。
雖然枸杞市場保持了整體平穩,但疫情還是對一些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往年公司枸杞酒單春節期間,保守銷量在8000萬元左右,但今年受疫情影響,2—5月銷量下降約50%。”寧夏紅枸杞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建波告訴記者,公司枸杞酒主要供給酒店,一些疫情嚴重區域,銷量下跌較大。
為幫助企業渡過“寒冬”,當地政府搭建了推廣平臺。6月18日,中寧縣委書記陳宏做客“6.18中寧枸杞鮮果直銷節”直播間,推介道地品質中寧枸杞、枸杞酒等產品。
張建波表示,公司目前枸杞酒的銷量有了好轉,他相信“寒冬”很快會過去。
目前,中寧縣有42家枸杞深加工企業投產,加工企業達52家,開發了枸杞果醬、籽油、芽茶、飲品、藥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等7大類50余種產品,擁有專利34項,年產值20億元,深加工轉化率達30%。
枸杞產業也帶動了當地乃至外省勞動力就業增收。“每到枸杞采摘季節,當地人手不夠,來自山東、河南等省份的務工人員不遠千里前來采摘,摘1斤枸杞大概掙2元,熟練的采摘人員每天可以摘100斤,掙200塊錢。”郭衛春介紹道,中寧每年從事枸杞種植、采摘、揀選和銷售的農村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達20余萬人,獲取工資收入達3億多元,還帶動了交通運輸、旅游觀光、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發展中,中寧枸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紅枸杞文化,用文化提升產業內涵,以文化塑造中華杞鄉形象,文化讓中寧枸杞品牌形象更深入人心。2015年,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入選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7年,經農業部審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獲批為全國首批62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9年,被登記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今年,中寧縣計劃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建成中寧枸杞專賣店及專柜1500家,力爭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60億元。未來,中寧縣將加快枸杞全產業鏈整合,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價格,創新拓展營銷模式,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使中寧枸杞品牌影響力實現質的飛躍。我們拭目以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