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雪梨 千年傳承
蒼溪縣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東河中下游,廣元市東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縣森林覆蓋率46.5%,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為蒼溪雪梨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蒼溪雪梨又名施家梨、蒼溪梨,已有1200多年的栽培歷史,原是縣境天觀鄉一施姓農民從九龍山砂梨群落中發現的一種獨特品種,經世代栽培、繁殖,性狀穩定,育成良種,命名“施家梨”。民國《蒼溪縣志》引《元和郡縣志》:“梨類有施家梨、水梨、香梨各種”,說明唐代元和年間已有此梨栽培。
從唐、宋時期開始,杜甫、劉禹錫、元稹、陸游等歷史文化名人先后多次到蒼溪,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宋乾道八年春,陸游由夔州(今奉節縣)達南鄭(今陜西漢中市),途經蒼溪驛、古樓鋪。同年秋又經利州入蒼溪縣境,宿青山鋪。他晚年在《懷舊用昔人蜀道詩韻》中有“最憶蒼溪縣,送客一亭綠。豆枯狐兔肥,霜早柿栗熟。酒酸壓查梨……”等描述。當時蒼溪驛(今陵江鎮)、青山鋪(今禪林鄉青山觀)、古樓鋪(今鴛溪鎮古樓山)等處即有蒼溪雪梨栽培。清光緒二十九年,蒼溪縣令姜秉善將施家梨奉為貢品,清廷始作為貢梨而推崇。民國《蒼溪縣志》載:“三川鄉、元壩鎮盛產雪梨”。
蒼溪雪梨具有“外形美觀,果肉潔白,味甜如蜜,清香無渣,入口即化”的特點,果實多呈倒卵形,果大,平均單果重472克,大者可達1900克,被譽為“砂梨之王”。
保護開發 全鏈發展
梨樹就是脫貧樹。當地人對蒼溪雪梨有著特殊的感情,多數農家就是靠著門前屋后的梨樹一步一步才走過了那段貧窮的歲月,見證了脫貧的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二大剛剛召開不久,蒼溪的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開始推行。村民們的熱情讓昔日的亂石荒山變成了綠樹梨園。隨后,在蒼溪縣委、縣政府的鼓勵下,農村大院子、四合院有規劃地分開建房,提出“要想富,分開住,房前屋后栽果樹”,拉開了蒼溪的庭園經濟建設序幕。
蒼溪雪梨產業從房前屋后一步步走到了漫山遍野。上世紀90年代初,蒼溪縣確立了“庭園富民,雪梨立縣”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1995年,正式提出把“庭院經濟”提升為“庭園經濟”,并開始有計劃地把庭園經濟建設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目前,蒼溪雪梨產業是蒼溪縣生產規模最大的傳統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量20萬噸,覆蓋31個鄉鎮、236個村、8.5萬戶。蒼溪雪梨產業作為長江中下游砂梨區(五省市)10個縣之一被農業部列入全國梨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是國家梨技術體系基地縣,制定綠色食品蒼溪雪梨地方生產標準7個,建有國家3A級景區——蒼溪梨文化博覽園。建有四川蒼溪梨研究所,已經選育蒼溪雪梨系列品種7個,建有梨品種資源圃,收集品種資源167個,先后培育出“6-2”“5-51”、翠雪等優質早熟、中熟新品種6個,其中翠雪梨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
每年從7月到10月都有雪梨鮮果上市銷售,早、中熟梨價格4?10元/公斤,晚熟梨價格3?8元/公斤,綜合產值21億元。2008年“蒼溪雪梨”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目前,全縣培育了5家農業龍頭企業,開發了雪梨罐頭、膏、酒、汁、脯、漿等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帶動3萬余人實現脫貧。
花果飄香 醉美梨鄉
近年來,蒼溪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農業文化遺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游,充分利用鄉村景點、特色農耕文化等使鄉村休閑游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為當地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
陽春三月的蒼溪,15萬畝梨花漫山遍野,與金黃的油菜花、翠綠的麥苗、緋紅的桃花交相輝映,中外游客紛至沓來。向外界全面展現“處處皆景點,人在畫中游”的梨鄉畫廊。
“春賞花、夏品梨”,當地一直在利用蒼溪雪梨這一獨特優勢資源,開發旅游產業,從2003年始,已連續舉辦了十五屆梨花節。精心打造了坐落在梨花溪旁的國家4A級景區——中國·蒼溪梨文化博覽園,園中有202棵百年老樹、保存完好的施家老茅屋,梨鄉民俗文化展示園、梨鄉農耕體驗園、中國梨品展示園、梨文化園、百年老樹園、蒼溪雪梨認養園等。
老梨樹古樸蒼勁,虬枝形態各異,滄桑、蒼勁的枝頭依然爭妍傲放簇簇成團的梨花,文旅價值豐富。
蒼溪堅持“一個農業園區就是一個旅游景區”的工作思路,創建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19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建成了環嘉陵江8鄉100村10萬畝以蒼溪雪梨為主的融合農業特色產業帶和“百里香雪海”梨鄉風情鄉村旅游精品線,將蒼溪雪梨特色產業發展、旅游資源、鄉村文化融入園區。成功創建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已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5個、省級生態旅游百強鄉鎮1個、鄉村旅游特色鄉鎮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5個、省級鄉村旅游精品村寨4個。
通過“旅游+特色產品+電商平臺”發展模式,蒼溪目前已經開發出蒼溪雪梨、蒼溪紅心獼猴桃等60余種特色農產品,通過游客現場采摘、電商平臺銷售等方式,年交易額已達3億元以上。2019年,全縣實現鄉村旅游產值46億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就業6萬余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鄉村休閑游已逐漸成為山區脫貧致富的“新生力”。
(作者單位:陳文遠,四川蒼溪縣農業農村局;司開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