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荔枝‘出圈’”“菠蘿的海,香飄四海”“小陳皮做成大產業”……近年來,廣東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增收致富,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打造出一條致富產業鏈。產業振興,成為廣東鄉村振興發展的強力引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才能變“輸血”為“造血”,吸引各類資源充實到農業發展中,壯大農業發展內生動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為精細農業、精美農村、精勤農民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只有通過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不斷筑牢農村經濟基礎,不斷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才能為鄉村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強農業品牌 產銷兩旺增收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盛夏之季,正值廣東荔枝成熟時節,粵西產區的妃子笑和白糖罌、陽江產區的雙肩玉荷包、粵東產區的黑葉、東莞的觀音綠、汕尾的鳳山紅燈籠和井崗紅糯等特色優質荔枝品種(品牌)接連上市,讓甜蜜的味道滋潤著整個夏天,荔農們的臉上也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不僅如此,荔枝茶、荔枝蜜、荔枝干、荔枝餅、荔枝酒、荔枝菜肴等眾多荔枝特色衍生產品也紛紛進入廣大消費者的視線,深受大眾喜愛。
“截至目前,徐聞菠蘿銷售(含加工)量約59萬噸,占全年總產量的98.3%,鮮果總產值約15億元。”剛剛圓滿收官的徐聞菠蘿銷售活動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近年來,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主產區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界共同努力下,廣東荔枝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今年雖是荔枝大年,但田頭收購價仍有所上升。
“荔枝樹下彈吉他”“吉荔寶寶”“東坡荔”“徐聞菠蘿”等一張張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名片”正在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展示,過往單一的產銷模式也悄然發生改變,多地產區探索推出農旅、文旅結合的果場項目。
“從2012年開展農旅項目以來,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接近7萬人次,借助紅色旅游、客家文化等資源促進荔枝產業升級,帶動革命老區的農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惠州市鎮隆鎮的景麗荔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兆雄介紹道。
無獨有偶,茂名也對荔枝產業進行了文化賦能,通過“旅游+荔枝”“文化+荔枝”等眾多康養旅游產品,每年吸引旅游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
此外,江門市新會區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大力探索“美食+鄉村旅游”,將大鰲“蓮藕—黃沙蜆”、崖門“甜水蘿卜—水蟹粥”、雙水“田心牛肉—臘味”、古井“新會古井燒鵝”、茶坑村“陳皮宴”等鄉村傳統菜式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開發出一批獨具特色的“粵菜美食鄉村游”路線。
搭數字平臺 “云”上銷售農產品
“短短90天,平臺聚集了2400多家企業和機構,成為廣東農業農村抗疫助農的重要力量。”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但也催生了農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了一批傳統農業企業走進數字經濟。
“截至目前,數字平臺已舉辦直播120余場,40余位采購商及供應商進入直播間云對接,銷售額達1.2億元。”今年1月27日,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發出“保供穩價安心”倡議書,及時迅速搭建起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下稱“數字平臺”),省內多個地市(縣、區)長、鎮長出鏡帶貨,推銷當地農產品。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平臺是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的一次探索,平臺讓網絡直播成為新農活,手機成為新農具,數字成為新農資,農產品銷售找到新出路。
據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廣東有超過80位縣鎮干部走進直播間。特別是潮州柑、徐聞菠蘿、龍門年桔、連山大米等農產品通過縣長直播帶貨,營銷效果明顯。數字平臺已成為廣東數字農業的生力軍,直播帶貨等新型數字化形式帶領農業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目前,已舉辦培訓班4期、現場播報大賽25場次,培訓鄉村新聞官超2000人次。”為培養能拍、會講、懂編輯的“網紅”全能手,清遠成立了鄉村新聞官培訓學院,通過整合政府、媒體、高校等各方資源,積極賦能,深度挖掘鄉村新聞官的潛力,激發鄉村新聞官的內生動力,著力培養一批專業技術過硬,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鄉村新聞官。
“學習了如何拍攝視頻、剪輯視頻等很多技能課程,然后再實操再培訓。”連山縣小山江鎮三才村鄉村新聞官韋書貴介紹,掌握了這些技能,直播時心里更有底氣,播報質量也就跟著提升了。除此之外,鄉村新聞官培訓學院還不定期組織動員鄉村新聞官之間學習交流,全面提升鄉村振興團隊的整體服務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陽山縣隔坑村鄉村新聞官陳燕紅播報助銷七拱鎮淮山130多萬斤,支援抗疫物資如七拱米約1萬斤;5月4日,湛江徐聞八大荔枝園種植能手攜徐聞青年電商,亮相數字平臺直播間。當日直播累計3.58萬位采購商在線觀看,現場意向訂單為26萬斤,價值260萬元……
促產業振興 文旅結合百姓富
各地特色產業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茂名大地,越來越多的荔農建起了“荔枝樓”(荔農靠種植荔枝的收入建起的樓房,被稱為“荔枝樓”),開起了汽車,鄉村越來越美麗,生活也越來越好。荔枝產業振興成為茂名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成為惠民、利民、富民的現代農業產業。
“曾經軟弱渙散,如今長治久安。”這是江門新會睦洲鎮南安村黨支部書記梁瑞文對南安村變化的評價。2019年,南安村入選新會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如今的南安村,“小橋流水人家”,老人們休憩于涼亭之下,儼然一副“沙田水鄉”的美麗畫面……村內的廢舊糧倉被改造成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內部擺放蓑衣、耕犁等農具,成為了游客打卡地。
此外,南安村還將作為“睦州大鰲”鄉村旅游線路的起點進行打造,以新會水鄉為主題,疍家風情為特色,打造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線路。鄉村變美麗,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旅游成為了激發南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帶旺了“南安水果”,為南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新會陳皮素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是“廣東三寶”之首,并與新會柑一起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下,新會陳皮產業富農增收成效顯著。新會陳皮產業的興旺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大力推進,讓農民過上幸福宜居生活。
近年來,新會區先后投入10億元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投入近3000萬元開展“葵鄉美麗廊道”百日專項整治行動,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新會區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鄉村建設與鄉村觀光休閑旅游相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出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新會區崖門、睦州大鰲、雙水羅坑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均入選江門市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讓廣大市民親近自然的同時,還能領略僑鄉的風俗人情和傳統文化,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