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值各種美味瓜果集中上市季,近日幾段宣稱瓜果質量安全存在問題的視頻在網絡傳播,造成消費者恐慌。視頻所謂“用藥”“打了藥”,指向的核心問題是果蔬生產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主任王強、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室主任徐東輝、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聶繼云等表示,這些視頻中的說法不科學。科學、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改善農作物品質、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
櫻桃 市面上的櫻桃99%都使用了膨大劑?專家:與事實不符
問:近日網傳市面上99%的櫻桃、車厘子都用了膨大劑?
答:水果生產中常用的膨大劑有兩種:赤霉酸和氯吡脲。赤霉酸,通過微生物發酵或人工合成,在植物體內以赤霉素的形式普遍存在,有促進細胞分裂、細胞伸長的作用,能促進形成無籽果實,增大果粒,在美國豁免制定殘留限量。另一種為氯吡脲,它能促進細胞分裂和分化及器官形成,增加果實重量。
市售櫻桃的確有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但使用量不足50%,而不是99%。這是因為,在櫻桃生產中,以暖棚方式栽種的櫻桃為了提高坐果率,通常需要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而在露地栽培的櫻桃不需使用,而且目前我國露地櫻桃為栽培主流模式,據此推算使用植物生產調節劑的櫻桃不足50%。
問:正常的櫻桃只能長到12克、13克,用膨大劑可以增大一倍?
答:櫻桃的果實大小與品種有關。目前生產上主栽的櫻桃品種,平均單果重大多在6克(紅蜜)~12克(美早)。不少品種的最大果重均在13克以上,例如明珠、紅燈、早大果、美早、泰珠、黑珍珠、薩米脫,最大果重分別為14.5克、15克、15克、15.6克、15.6克、16克和18克;而艷陽的最大果重達22.5克,是目前所知唯一最大果重超過20g的品種。
事實上,有文獻報道,通過植物生長調節劑赤霉酸處理櫻桃,只能提高單果重約15%?30%,而不是一倍,因此其膨大作用是有限的。
問:櫻桃核沒有果仁,是空心的就是用藥,是這樣嗎?
答:這個說法太絕對了。盡管有文獻報道一定濃度的赤霉酸處理后櫻桃核會形成空心,但低濃度赤霉酸處理不一定能達到單性結實率100%的效果。即使赤霉酸處理可使櫻桃核空心,但造成櫻桃核空心的原因也有自然敗育或其他的可能性,所以說櫻桃核空心不一定是因為使用了赤霉酸等藥劑。
問:使用了膨大劑的櫻桃可以安全食用嗎?
答:早在2015—2016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項目就對水果中的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氯吡脲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014%和0.012%以下,是安全的。可以說,大果櫻桃和無核櫻桃與品種特性、栽培措施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都有關系,且施用過赤霉酸和氯吡脲的櫻桃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西瓜 瓜蒂突起就是用藥了?專家:屬于西瓜品種特征
問:網傳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藥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的?
答:這種說法是錯的。當前,市售西瓜絕大多數是自然成熟的,設施、地域等栽培調控可實現西瓜自然成熟上市,同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無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嘗后買的市場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農自毀銷路的做法。
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屬于西瓜品種特征形態,瓜蒂凹進去說明比較成熟,凸出來,糖分會受到影響。所以,瓜臍的凹陷程度,主要反映出西瓜成熟與否、品種特性,與是否使用藥物關系不大。
問:催熟西瓜籽兒是白的、黑白籽兒分布過于明顯?
答:成熟的西瓜中可以同時含有黑籽和白籽,不能夠就瓜籽的黑白來判斷西瓜是否使用膨大劑。市面上的西瓜出現白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瓜農采摘過早,種子還沒有成熟;二是在花期為了保證授粉和坐果使用了“膨大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
有試驗表明,如催熟前果肉尚為白色,則催熟后瓤是紅色的,籽仍為白色,如催熟前果肉中心已為紅色,則催熟后西瓜瓤果肉全紅,中心籽黑色,周邊籽白色。自然成熟的西瓜,授粉完全的種子,成熟后為黑色;未授粉的癟籽僅有種皮,成熟后為白色。
西紅柿
皮紅肉青、空心、畸形是因打藥?專家: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問:網傳顏色泛紅但較硬的西紅柿就是打藥的,是這樣嗎?
答:西紅柿泛紅、較硬,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是品種改良結果。現在大多數西紅柿品種為硬果型品種,適合貯藏運輸,產量高,貨架期長,商品賣相好,菜農、商販都愿意種賣。還有一些西紅柿,屬于軟果型品種,雖然口感好,但果子偏軟,不耐貯藏運輸,產量低,貨架期短,一般只能就地生產就地供應。
問:西紅柿空心和畸形是因為打藥嗎?
答:空心果的出現通常是由于種植過程中光照不足、養分供應少、受精不當、外界溫度過高、水肥施用不當等原因引起的,畸形果是由于西紅柿花芽分化不良導致的。
黃瓜
刺兒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專家:“帶刺”取決于品種
問:98%的黃瓜都用了藥,黃瓜尖兒有突起就是打藥的?
答:黃瓜是我國主要的大宗蔬菜作物,栽培范圍廣、栽培模式多,在周年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不可避免,因此生產中使用殺蟲劑、殺菌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比較廣泛的。
黃瓜尖兒有突起的確可能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但市售的很多黃瓜并未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氯吡脲具有膨大,增加含糖量,減少種子數量,帶花采摘等作用。如果氯吡脲處理濃度使用不當易出現畸形果。氯吡脲是低毒、高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國內外蔬菜生產上可以使用,并且使用安全風險極低。
問:黃瓜刺兒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答:黃瓜身上帶刺的現象,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黃瓜新鮮程度的一個外觀表征。但“帶刺”與植物生長調節劑并沒有必然的關系。黃瓜有刺無刺、刺多刺少,取決于黃瓜的品種。根據農業行業標準《NY/T 2235-2012植物新品種特異型、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 黃瓜》,黃瓜的刺密度分為:“無或極疏”“疏”“中”和“密”4個類型,相應的代表品種分別是京研迷你1號、津美1號、津研4號和津春4號。由此可見,黃瓜“帶刺”與否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無關。
問:食用使用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黃瓜安全嗎?
答: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對黃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過2,4-滴或氯吡脲的黃瓜是安全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