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苦蕎在中國,中國苦蕎在涼山,涼山苦蕎在美姑”。中國是世界唯一的苦蕎麥栽培起源國和大面積種植國,四川省涼山州則是世界苦蕎麥的核心起源地和世界最大的苦蕎麥種植中心、加工中心和市場中心。全世界蕎麥有15個品種2個變種,涼山州就有10個品種2個變種。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州美姑苦蕎栽培農業文化系統,是彝族人民祖祖輩輩傳承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美姑縣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5年,美姑苦蕎栽培系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苦蕎栽培源遠流長
美姑縣是彝族人民聚居的腹心地帶,海拔2800?3400米的范圍之間,正是苦蕎的發源地。這里群山環抱、四季分明,屬典型的低緯度高原氣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出彝族人民喜愛的純天然食品——苦蕎。
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中,涼山彝族是最早種植、開發苦蕎的民族。至少在公元前14世紀中葉甚至更久遠,涼山彝族人民就已經馴化、栽培、種植和食用苦蕎。
涼山彝文古籍中有諸多關于苦蕎的記載,涼山彝族民間也流傳著許多苦蕎的傳說。彝文典籍《勒俄特依》《事物起源——蕎》中敘述了彝人先民最早發現和種植苦蕎的浪漫與艱辛;《物始紀略·蕎的由來》里歌頌了苦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彝族古歌》等彝文歷史典籍記載:“世間最偉大的是母親,莊稼最古老的是苦蕎”“人間母為大,糧食蕎為王”。 涼山彝族人民把苦蕎當作生命的源泉。
涼山美姑彝族人民有長期種植食用苦蕎的習慣。全縣栽培的“額拉”“依額”“川蕎1號”“川蕎2號”“額洛烏其”“額曲”等優良品種,常年播種面積18萬畝,其中春蕎10萬畝,秋蕎8萬畝,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7.7%,總產量2.7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30.7%。
“美姑蕎麥”果實為干果,卵形,籽粒大、皮薄,呈黃褐色;瘦果較小,棱不明顯,表面光滑,兩棱中間有深凹線,殼厚,果實略苦;千粒重在19.09克?24克,淀粉含量≥60%,蛋白質的含量約9%?12%,脂肪含量約2.1%?2.8%,蕎麥黃酮含量≥3.3%,蘆丁含量≥1.5%。
糧中至寶
涼山彝族人民把苦蕎當作生命的源泉。涼山彝族的文明史有多長,涼山苦蕎的歷史就有多長。
彝族對苦蕎麥有深厚的感情,苦蕎是維持彝民族生命、繁衍的主要食品,在各種糧食作物中,苦蕎麥的地位最高,被視為糧中至寶。
在涼山彝族的重大節日、婚喪嫁娶、尊祖祭天、驅鬼避邪等禮儀活動中,苦蕎是必備的食品和貢品,反映了彝人對親人、朋友的誠意和對祖先、鬼神的敬畏。 苦蕎,伴隨著涼山彝族人民祖祖輩輩,一路走來,苦蕎,滋潤著涼山彝族兒女世世代代。
在涼山彝區,數千年以來,流傳著家喻戶曉的苦蕎歌,大涼山苦蕎《神農書》載:苦蕎“乃五谷雜糧之王也”。美姑苦蕎麥是一種藥食兼用作物,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含有19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齊全,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1、B2及鉀、鈣、鎂等元素,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
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并舉
獨特的苦蕎資源為美姑跨越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動力,涼山州美姑縣高度重視苦蕎栽培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全面開展苦蕎品種資源利用、高產栽培與標準化技術推廣,制定苦蕎栽培與食用習俗文化保護計劃等一系列舉措,促進美姑苦蕎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高山苦蕎麥生產區以海拔2000米以上山區為主,常年種植面積5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美姑縣以依果覺、灑庫、瓦西等20個鄉鎮發展10萬畝苦蕎產業,大力推廣 “額曲娃子”“依額”“川蕎1號”“川蕎2號”等高產蕎麥良種,大力實施標準化點播技術,點播面積9萬畝;發展美姑特色苦蕎米,在農作鄉依色村建設苦蕎米1000畝,畝產125公斤,產量達到125噸;以九口、拉木阿覺、洛俄依甘、牛牛壩、候古莫5個鄉為重點發展秋蕎生產10萬畝。
美姑苦芥種植實行綠肥—苦蕎—綠肥—馬鈴薯(玉米)輪作制度,一般春蕎于4月上旬至5月上旬,夏蕎在6月中下旬播種,8至9月收獲,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二半山以下秋蕎生產區:在無霜期較長、人均土地較少而耕作較為精細的農業區,苦蕎作為填閑復播作物,在豆類、烤煙、馬鈴薯、玉米收獲后填閑種植。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播種,11月中下旬早霜來臨前收獲。常年種植面積8萬畝,平均畝產100公斤左右。
這一生產方式有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利用價值,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時,大規模連片種植中,其點播、犁溝條播等集約化栽培方式,有利于保持水土;在大規模連片種植中,有利于調解農田氣候,控制病蟲草鼠危害,秸稈與蕎殼通過牲畜過腹還田,實現養分循環,維護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生態平衡;系統涵養水源,減少煙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減輕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種養互助,遏制環境惡化。
如今,“美姑蕎麥”種植與苦蕎產品開發成為當地人民增糧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以美姑苦蕎為原料,已經開發出粉、米、面、羹、茶、酒、菜、調味品及日用品等十大系列上百個品種。涼山的苦蕎茶、苦蕎米等優質食品享譽全國。
(資料來源: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