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寧夏,瓜果飄香、涼爽怡人。在賀蘭縣常信鄉的“稻漁空間”生態休閑觀光園,四川籍游客黃先生感嘆:“太安逸咯!距離市區又近,沒想到有這樣漂亮的稻田畫兒。”今年6月,黃先生在新聞上看到“稻漁空間”,便決定帶著家人前來自駕游。
“園區里不僅有農事風光,還有當地農民經營的特色美食。門票只要50元,游覽結束還可以領取一袋5斤的蟹田稻米。非常值得一來!”黃先生抱起孩子,從高處俯瞰“哪吒斗龍王”。
筆者從觀景臺看到,“百善孝為先”“塞上江南·醉美賀蘭”“永遠跟黨走”等一幅幅生動的圖景呈現在人們眼前。而這片總面積超過3000畝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不僅是寧夏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也讓當地農戶的日子越來越甜。
節水、節地、增效
一套技術模式,解決了好多個難題
別看現在的“稻漁空間”如夢似幻,從前的四十里店村卻是一片“瘦地”。土壤鹽堿化嚴重,種出的水稻產量低、品質差。“少的每畝只能收四五百斤稻子,多數村民一畝地收入七八百元,效益很不理想。”廣銀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文說。
作為“稻漁空間”的締造者,趙建文親歷了這里的蛻變。2015年,他和農戶們在400畝稻田邊上開溝養魚,配合4條水槽每個養1萬條,全年可產出4萬斤魚糞,剛好可以用作400畝稻田的糞肥。而經過稻田凈化,肥水又變成清水回到魚塘,形成了一套生態有機的立體種養模式。算下來,稻米產量提高的同時,節省了約20萬元化肥成本,賣魚還能增收10多萬元。
多年來,從抬田降水、開溝養魚,到配套發展稻魚、稻蟹、稻鴨綜合種養,再到如今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大斷面“稻漁空間”,趙建文說:“一個稻漁綜合種養,解決了鹽堿地、撂荒、產量低、收入少好幾個難題。水利部門專門安裝了儀器進行監測,結果表明不僅沒有浪費水,一年下來還節水20%。四周更寬的環溝,取代了從前田間的水渠、機耕路,溝坑比例不到10%,增加了稻田的有效種植面積。可以說,節水節地還增收。”
筆者在3號車間的盡頭看到,一臺大型集污設備像水車一樣翻滾著,它能夠過濾掉車間里商品魚的部分糞便,起到凈化作用。隨后,養殖尾水流出車間并通過地下埋藏的管道進入稻田,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
“過去這地方是鹽堿地,不打糧,農民種一畝地也就收400來斤。我們把稻田養蟹和設施養魚兩套技術相結合,實現尾水循環利用,頭一年水稻單產就達到1050斤,去年是1180斤,比過去翻了一番。水稻長得好,螃蟹也沾光,今年3兩以上的成品蟹更多了。”晶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長城說,遼蟹比江蘇的大閘蟹上市早,打個時間差也能賺錢。
高長城告訴筆者,經過水稻田吸收氮、磷凈化后的水體再次回到工廠化養魚車間和池塘。車間共用水3000方,每月僅有2%的養殖水體需要更新補給。目前,基地年產加州鱸、淡水石斑、鱘魚等商品魚80萬斤,年銷售額1000萬元,經濟效益達160萬元。
流轉、分紅、務工
一個綠色產業,幫助農戶多渠道增收
研究顯示,寧夏“設施養魚+稻漁共作”模式平均節約用水25%以上,化肥、農藥減量40%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和尾水不達標外排污染的問題,破解了池塘養殖和水稻種植面源污染的難題,提升了水稻和水產品的品質,畝產達到“千斤稻、千斤魚、萬元錢”,滿足國家提倡的“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要求。這一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新模式,已成為全國養殖尾水治理的四大模式之一。
寧夏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王洪波告訴筆者,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區已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90萬畝,探索出了具有寧夏特色的“寬溝深槽”“稻田鑲嵌流水槽”等4種“設施養魚+稻漁共作”綜合種養技術新模式,打造了賀蘭縣常信鄉的“稻漁空間”、蘆花鎮萬畝稻漁小鎮、立崗鎮稻蟹之鄉、掌政鄉稻蟹樂園等一批集水稻種植、水產養殖、農業休閑觀光、生態旅游餐飲為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6個、“蟹田米”“稻田蟹”“稻田魚”“稻田鴨”等品牌23個。
作為一套復雜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稻魚產業不僅技術含金量高,給農民帶來的收益同樣很高。
“先說打工,現在最低一天1個工人也在140元左右,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4000多元。我們園區有很多是夫婦兩人一同來打工,像這樣的家庭年收入可以達到四五萬元。”賀蘭縣科海漁業科技示范園負責人石偉表示。
據了解,以“稻漁空間”為例,當地的農戶流轉土地每年可以獲得800元/畝的固定收入,年底還可以享受二次分紅,每畝大約50元,在園區內打工還可以獲得不少的勞動報酬,收入比過去翻了幾番。此外,廣銀米業還為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提供稻米收購服務,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價0.4元,帶動農戶增收超過200萬元。
“寧夏稻漁綜合種養已經從初期的粗放、單一型,轉型到現在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種養效益從初期的畝均500元,增加到畝均2000元以上。特別是在‘設施養魚+稻漁共作’新模式下,平均畝產值達到15810元,是稻漁綜合種養4171元的3.8倍,是單種水稻1503元的10.5倍;平均畝利潤達到4069元,是稻漁綜合種養2167元的1.9倍,是單種水稻282元的14.4倍,增效增收明顯。”寧夏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張朝陽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