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追溯,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崔建玲 字號:【

  從省內追溯到跨省追溯,從各地追溯水平不協同到統一推進全國追溯體系建設“一盤棋”,從生產經營主體被動接受到追溯效益提升主動追溯……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逐步完善。2017年6月30日正式上線至今,國家追溯平臺入駐各類企業主體達9.43萬家,比今年初增長3萬家,可追溯產品種類達981個。追溯已成為提高政府部門監管效能、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能力的有效途徑。

  各省積極對接國家追溯平臺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收購、儲存、運輸、銷售、消費全鏈條可追溯,用可追溯制度倒逼和引導生產”。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講話提出,“完善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保證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同年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親自督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重點提案,要求穩步推進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重點地區重點產品重點領域可先行先試,推動相關部委達成了若干重要共識。同年10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對接總體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互聯互通。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由國家平臺和地方平臺共同構成。國家追溯平臺主要負責采集主體信息、產品批次信息和流向信息(外部追溯),擁有追溯鏈條長、跟蹤流向、引領地方平臺發展的突出優勢,省級平臺負責采集生產過程信息(內部追溯),二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了我國可追溯體系的發展。

  “省級平臺,無法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追溯,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中央平臺對接他們,將小范圍的信息在全國共享共認,打破信息孤島,將所有的追溯信息實現共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有關同志表示。“國家追溯平臺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一些經濟或技術欠發達地區同步開展可追溯體系建設。” 據介紹,我國一些欠發達地區或一些沒有省級平臺的地方,可直接使用國家追溯平臺為其免費提供追溯服務。

  “國家與省級追溯平臺對接后,已實現部省平臺業務流程統一、數據信息共享。”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四川省已率先在全國完成部省追溯平臺對接,有11620家主體入駐國家平臺。“企業登錄國家追溯平臺后,點擊‘我要生產’即可自動跳轉到省級追溯平臺,錄入產品生產加工信息后,再點擊‘我要銷售’即可自動跳轉到國家追溯平臺,展開產品流通記錄。”

  目前,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已與四川、西藏、江蘇三省區完成全面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另有11個省已完成接口開發,正在數據調試。其他15省仍在抓緊開發。預計今年底能實現15個省對接。

  新冠肺炎疫情緊張時期,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大數據資料發揮了重要作用。監督抽查時,幫助各級監管機構準確掌握入駐企業主體信息(產品、位置)等;農資打假動員時,幫助執法機構實時開展電話調查;例行檢測工作時可通過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進行任務發布、數據上傳等。

  可以說,促進省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對接,實現信息共享,是現階段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追溯體系。

  近年來,各省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追溯體系建設。四川省今年爭取財政資金1000萬元,支持20個縣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范縣建設,全年計劃建設200家追溯示范企業。江蘇省今年財政計劃轉移支付追溯補助資金3000萬元左右。

  由于生產經營主體在實行可追溯過程中,存在設施設備、人員等成本,各省針對設施設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補貼。重慶市每年給予追溯示范企業1?2萬元補貼,轄下石柱縣每個追溯注冊企業5000元補助,注冊并使用二維碼進行實質追溯的給予1萬元補貼。

  培訓也是各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的重要方式。“我們原來用的是企業自己的追溯平臺,現在想加入省平臺,如何加入?”南京溧水愛生專業合作社人員問道。當地農業信息學院院長徐冬印第一時間予以了解答。今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補貼支持下,江蘇省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組織生產經營主體、監管人員等群體參加追溯培訓30場,為追溯工作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全國各省均開展可追溯相關培訓工作。云南全省16個州(市)通過邀請專家、州(市)間互幫等方式,完成了對129個縣(市、區)國家追溯平臺培訓任務。

  各顯其能,創新追溯辦法

  “我們要從幫助企業,為企業服務的角度推進追溯,而不只是監管、執法,企業才更容易接受追溯。”廣州農聯科創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學鋒在為廣東省追溯平臺的推廣應用與培訓服務中,深有感觸。

  廣東省采取了兩種方式鼓勵生產經營主體加入追溯隊伍。一是由農業農村系統組織企業對接目前流行的直播帶貨等營銷環境,幫助企業擴充銷售渠道,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企業加入追溯系統。二是將追溯與保險相結合,與保險公司對接“溯源險”,既防偽,確保溯源產品信息和本身對應,又可作為傳統食品安全責任險。

  “大部分產品每包裝僅需0.1 元即可享受最高500萬保額的食品安全責任險。”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的溯源險,既能為企業提供抗風險服務,又能讓企業經過簡單的培訓即可利用追溯標簽開展自己的電商業務,“因此通過溯源險可以減少企業加入追溯體系的擔憂,同時提升企業在銷售產品時出證的積極性。” 傅學鋒表示。

  海南省引入第三方服務組織為農業企業提供追溯信息采集錄入等服務,方便中小企業使用追溯平臺,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從8月3日開始,海南省開展追溯‘半年攻堅戰’,省農業農村廳帶隊第三方服務組織和技術員深入各個市縣,一個鎮一個鎮、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推廣追溯。”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質量處譚超良告訴記者。

  “從8月到10月,采取百分比方式排名,每個月通報排名,促進各地積極開展追溯。” 譚超良表示,“為鼓勵各地開展追溯,我們實行與追溯‘五掛鉤’的要求,比國家規定的‘四掛鉤’還多一個,將追溯與農業品牌發展資金申報掛鉤。”

  四川省部分縣(市、區)通過與生產經營主體簽訂追溯管理協議,明確追溯任務、制定考核管理辦法,充分運用考核結果,“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激發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追溯管理的積極性。

  追溯效益逐漸顯現

  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每天生產4萬多斤蔬菜,運往長三角各大商超,為了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專門安排7人負責追溯工作。“倉庫有2人主要負責農資、用藥、進出檔案記錄等工作,4人分別劃區進行農事記錄,還有1人負責上市前檢測和信息輸入電腦,這一套追溯體系一年的成本大約60萬元。”浙江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社長何林海告訴記者。

  盡管追溯給合作社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成本上升,但何林海對追溯的決心非常堅定,“我們對追溯絕不動搖。” 何林海表示,實施溯源后,雖然成本上升了,但產品復購率和附加值提升了,種植面積和銷量有了大增長。

  浙江世紀聯華超市是合作社最大的采購商,采購量從2013年每天5000斤到現在的20000多斤。超市采購經理何建明表示:“從合作社采購的每一批蔬菜都有可追溯碼,我們很放心。”

  日銷量從2萬斤左右到4萬多斤,年銷售額從1000多萬元到3700萬元,今年有望超過3800萬元,種植面積從700多畝到現在的1450多畝……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用鮮活的數字體現了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后帶來的變化。

  不得不說,追溯促進了農產品產銷對接。與此同時,多個省份充分借助區域性博覽會、推介會等展銷活動,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追溯認知度,推進追溯產品產銷對接。

  廣東梅州市強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南方日報、梅州電視臺舉辦梅江白宮苦瓜直播活動,所有產品帶碼銷售,直播觀看58萬人次,帶證銷售苦瓜產品3070噸。

  在全國,可追溯產品優質優價特點已經顯現。甘肅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面實施質量追溯制度后,從產品采摘、分級、包裝、冷藏各個環節入手確保產品質量,在市場上樹立了優質安全農產品的良好形象。“追溯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了質量與效益共贏的良好發展局面。”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臨澤縣祁連紅棗業開發有限公司追溯產品銷售價格平均上浮15%,目前看,雖然產品價格上調,銷量卻并未下降。臨澤縣佳鑫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原來蔬菜銷售按噸算價,現在按斤論價,每畝效益提高了1000元。

  可追溯農產品的品牌響了。廣東省惠州市吳波畜牧水產有限公司利用電子合格證(吊牌)或追溯,實現每一條魚帶證(碼)入市,放苗時間、投喂時間、投喂量、用藥情況、飼養捕撈時間等生產管理過程全程追溯記錄,實現了“吃得放心、吃出健康”理念,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走出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2020—2021年,我國將完成所有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的對接。盡管未來還面臨消費環境不成熟、消費者認識不足和企業積極性等問題,但在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和可追溯效益充分顯現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主動加入可追溯隊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有關同志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與商務部門、市場監管總局對接,把農產品產地信息,一直延伸到流通環節,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