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研究新農業領域。拼多多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這幾年帶動著整個電商行業慢慢進入農業、改變農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和消費,筆者對此感觸很深。
那是2016年夏天,我們飛到云南會理考察石榴。會理是中國最知名的石榴產地之一,田間的收購價是每斤1.5元,而在上海,這批石榴的零售價是六七元一斤。
石榴還是那些石榴,但從田間到城市就有了四五倍的差價。過去很多人會抱怨:農民們賺得少,消費者卻買得越來越貴。我們當時想,如果田邊有幾個年輕人,他們會播種也懂電商,能把農產品搬到網上賣,是不是就會好很多?
目前,拼多多上已經有了將近9萬名年輕的新農人,他們有電商的技能和經驗,直接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截至2020年6月30日,拼多多平臺上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年銷售額達到2182億元。
整合消費需求,農民就有了新機會
過去,消費者覺得農產品價格高,是因為農戶規模小、分散經營,70%的流通依靠中間環節。
以云南蒙自的洋蔥為例,代辦們先去田間地頭收貨,再賣到大批發市場,經過層層分銷,最后到達消費者。中間至少經過六個環節,每個環節稍微加點價,落到消費者手里可能就漲了好幾倍。
我們到蒙自去考察的時候,漫山遍野紫色的洋蔥一兩元錢就能買一麻袋。這時候,如果有個人把洋蔥搬到卡車上,再用快遞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就能既賺錢、又助農。
這么簡單的事,為什么一直沒人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找不到消費者。長期以來,上網買農產品不是主流消費場景,很多消費者是路上順手買,不會下單等兩三天后再吃。消費需求無法聚集起來,又缺乏線上場景,就導致前端生產者很難去組織生產和銷售。
我們找到的辦法,是通過拼團模式和算法推薦,去實現消費需求的“整合”。比如一個用戶想要吃一種水果,會在拼多多上分享給同樣喜歡的朋友拼單,社交拼團就實現了“人找人”,把偶然的、零散的需求給聚集起來了,引導消費者進行“半計劃消費”。
在供應鏈端,我們建立了一套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把全國各產區的水果信息輸入進去,哪個地方的水果快要上市了、保鮮期多長、產量如何,會有實時的監控和運算。舉個例子,丹東的草莓可能近期快要上市了,我們會在草莓上市前一周,就給平臺上喜歡草莓的用戶去做推薦,引導拼團購買。平臺上的草莓商家們早早就收到了這些需求信息,可以提前規劃生產、準備發貨。
疫情下直播賣貨的興起,更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一扇“窗”。如今許多會理的農民在拼多多上開了直播間,直接向消費者展示削開的石榴,直播間里的售價是每斤兩三元。比起此前1.5元的田間收購價,農民們的收入明顯提高,而消費者的購買價也大大降低,這就是農產品網絡上行帶來的改變。
返鄉新農人越多,農業才能更現代化
拼多多上有一家云南蒙自的水果店鋪,店主是一名39歲的退伍軍人,名叫李躍。2016年,他在拼多多上創業開店,成了平臺上數萬名新農人之一。一年下來,他賣的洋蔥、火龍果等農產品始終占據該品類銷售榜之首,第二年銷售額就突破了9000萬?,F在,李躍已經建了數千平方米的廠房和1000多立方米的冷庫,帶動了大量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在李躍帶動下,蒙自發展起了2000多家農貨電商公司。
過去很多年輕人覺得做農業沒前途,但是隨著這些新農人出現,他們看到了身邊的案例,也開始主動去擁抱互聯網。返鄉的人才越來越多,社會參與農村和農業改革的力量也越來越多。從人才、生產、技術、資金到組織形態創新,大家都在嘗試新的機會。
去年“雙十一”期間,我們很榮幸受到中國工程院邀請,在瀾滄縣共同開設了首期電商扶貧班。此外,云南農科院也和拼多多合作,主動在文山幫助當地農戶來制定雪蓮果的種植標準、進行技術扶貧。
在此之前,拼多多在陜西省平利縣,幫助當地建起了“多多農園”。當地新農人王秀梅與51戶種植絞股藍的貧困戶農民都成了股東,他們除了可以通過合作社在拼多多上出售產品獲得收入外,還可以享受經營分紅,共享農產品上行的全產業利潤。半年時間,就有社員通過合作社在拼多多賣絞股藍分紅了3萬多元。
這些案例,每時每刻都在鄉村發生著。在政策引導下,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進入農村,帶來了農村的改變。筆者希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互聯網增產增收,也能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享受到國產的優質水果。
(作者系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FormatImgID_0#
互聯網改變農業,
也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文/韓東原
筆者在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研究新農業領域。拼多多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這幾年帶動著整個電商行業慢慢進入農業、改變農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和消費,筆者對此感觸很深。
那是2016年夏天,我們飛到云南會理考察石榴。會理是中國最知名的石榴產地之一,田間的收購價是每斤1.5元,而在上海,這批石榴的零售價是六七元一斤。
石榴還是那些石榴,但從田間到城市就有了四五倍的差價。過去很多人會抱怨:農民們賺得少,消費者卻買得越來越貴。我們當時想,如果田邊有幾個年輕人,他們會播種也懂電商,能把農產品搬到網上賣,是不是就會好很多?
目前,拼多多上已經有了將近9萬名年輕的新農人,他們有電商的技能和經驗,直接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截至2020年6月30日,拼多多平臺上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年銷售額達到2182億元。
整合消費需求,農民就有了新機會
過去,消費者覺得農產品價格高,是因為農戶規模小、分散經營,70%的流通依靠中間環節。
以云南蒙自的洋蔥為例,代辦們先去田間地頭收貨,再賣到大批發市場,經過層層分銷,最后到達消費者。中間至少經過六個環節,每個環節稍微加點價,落到消費者手里可能就漲了好幾倍。
我們到蒙自去考察的時候,漫山遍野紫色的洋蔥一兩元錢就能買一麻袋。這時候,如果有個人把洋蔥搬到卡車上,再用快遞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就能既賺錢、又助農。
這么簡單的事,為什么一直沒人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找不到消費者。長期以來,上網買農產品不是主流消費場景,很多消費者是路上順手買,不會下單等兩三天后再吃。消費需求無法聚集起來,又缺乏線上場景,就導致前端生產者很難去組織生產和銷售。
我們找到的辦法,是通過拼團模式和算法推薦,去實現消費需求的“整合”。比如一個用戶想要吃一種水果,會在拼多多上分享給同樣喜歡的朋友拼單,社交拼團就實現了“人找人”,把偶然的、零散的需求給聚集起來了,引導消費者進行“半計劃消費”。
在供應鏈端,我們建立了一套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把全國各產區的水果信息輸入進去,哪個地方的水果快要上市了、保鮮期多長、產量如何,會有實時的監控和運算。舉個例子,丹東的草莓可能近期快要上市了,我們會在草莓上市前一周,就給平臺上喜歡草莓的用戶去做推薦,引導拼團購買。平臺上的草莓商家們早早就收到了這些需求信息,可以提前規劃生產、準備發貨。
疫情下直播賣貨的興起,更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一扇“窗”。如今許多會理的農民在拼多多上開了直播間,直接向消費者展示削開的石榴,直播間里的售價是每斤兩三元。比起此前1.5元的田間收購價,農民們的收入明顯提高,而消費者的購買價也大大降低,這就是農產品網絡上行帶來的改變。
返鄉新農人越多,農業才能更現代化
拼多多上有一家云南蒙自的水果店鋪,店主是一名39歲的退伍軍人,名叫李躍。2016年,他在拼多多上創業開店,成了平臺上數萬名新農人之一。一年下來,他賣的洋蔥、火龍果等農產品始終占據該品類銷售榜之首,第二年銷售額就突破了9000萬?,F在,李躍已經建了數千平方米的廠房和1000多立方米的冷庫,帶動了大量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在李躍帶動下,蒙自發展起了2000多家農貨電商公司。
過去很多年輕人覺得做農業沒前途,但是隨著這些新農人出現,他們看到了身邊的案例,也開始主動去擁抱互聯網。返鄉的人才越來越多,社會參與農村和農業改革的力量也越來越多。從人才、生產、技術、資金到組織形態創新,大家都在嘗試新的機會。
去年“雙十一”期間,我們很榮幸受到中國工程院邀請,在瀾滄縣共同開設了首期電商扶貧班。此外,云南農科院也和拼多多合作,主動在文山幫助當地農戶來制定雪蓮果的種植標準、進行技術扶貧。
在此之前,拼多多在陜西省平利縣,幫助當地建起了“多多農園”。當地新農人王秀梅與51戶種植絞股藍的貧困戶農民都成了股東,他們除了可以通過合作社在拼多多上出售產品獲得收入外,還可以享受經營分紅,共享農產品上行的全產業利潤。半年時間,就有社員通過合作社在拼多多賣絞股藍分紅了3萬多元。
這些案例,每時每刻都在鄉村發生著。在政策引導下,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進入農村,帶來了農村的改變。筆者希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互聯網增產增收,也能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享受到國產的優質水果。#FormatImgID_1#
(作者系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FormatImgID_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