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阿里巴巴公布了過去三年的助農成績單。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介紹,在過去三年,阿里巴巴的農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400億元,2019年阿里平臺農產品交易額為2000億元。在這背后,是電商企業對于縣域基建的持續投入,以及對數字產業的打造。如何讓農民豐產又豐收,打造永不落幕的“豐收節”?阿里農業給出的思路是“讓農產品成為商品,讓商品成就品牌”,“袁隆平實現了畝產1000斤,我們希望做到畝產1000美金”。
三年銷售農產品5400億元
農民豐收節前夕的阿里媒體溝通會上,阿里巴巴公布了興農脫貧業務上線三年來的助農成績單。“到今年8月底,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的初級農產品銷售額已經達5400億元。截止到上一個財年,全國有超過5400個以上的淘寶村,以及1700多個淘寶鎮。”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介紹,電商發展、數字興業的方式已經成為很多縣域、鄉鎮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此前,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8年天貓、淘寶占全國縣域農產品市場份額約75%,是中國農產品上行主渠道。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阿里平臺農產品交易額為2000億元。
據阿里發布的數據,過去三年里,在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前十名單中,浙江遙遙領先,位于第二到第十的是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安徽、福建、四川、云南、北京。
李少華在會上介紹,另外阿里互聯網的扶貧模式已經覆蓋了超過1000萬的貧困地區人口,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平臺上的網絡銷售額超過200億元。
此外,螞蟻集團也在助農。通過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網商銀行已經累計服務了1558萬涉農用戶,累計放款金額約1.5萬億元。
投資鄉村基建需要決心
李少華提到,過去三年,阿里持續加大了對鄉村的投入,這些投資多集中在鄉村基礎建設領域。
這些投資前期一般都經歷過虧損,例如他談到,阿里在搭建縣域的供應鏈時曾統計,之前縣域市場網鄉村快遞一個包裹就要虧1.8元,但現在已經實現盈利。李少華還分享了一個數據,目前國內一二三線的城市占地面積約有50萬平方公里,在這個體量的市場上,大概生成了8億左右的消費者,占到了近8成的電商消費者。那么還有2成左右的消費者在哪里?“就在我國除了一二三線城市地區之外的9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超過8成的供給基本可以在一二三線城市周邊找到,而剩下的2成,則來自另外的900多萬平方公里。”
這意味著供應鏈和物流體系越往遠的地方覆蓋,基建投資者的投入就越大。李少華想借這組數據表明,投資鄉村領域并不容易,而且需要巨大的決心。
數字技術讓農產品成為商品
李少華提到自己和團隊曾在18個月的時間走過超過20個貧困縣以及欠發達地區。在廣西橫縣,這里是“中國茉莉之鄉”,有10萬畝茉莉花田和三十多萬花農,供給著全世界60%的茉莉花,這里成為了阿里巴巴集團在廣西建設農村淘寶的第一個項目。“我們能不能幫一個縣把一個產業做好?可不可以把產業的價值做出來?”李少華認為,這是使得農民豐產也豐收的關鍵,而這需要數字技術貫穿整個農業上產的全程。
但啟動并不意味著阿里數字鄉村現階段可以幫扶到全部縣域。李少華在會上講述了一個數字鄉村的基本邏輯,他提到“一縣一業”是阿里為縣域實現“豐產也豐收”的基本門檻,“如果一個地方連一個產業都做不出來,那我們暫時很難幫助到他們。”
在去年,阿里宣布成立了數字鄉村實驗室,其中主要的工作是基于縣域產業數據,打通和沉淀全縣域的數據,探索整個鄉村振興需要應用到的數字技術,以及結合特定縣開展“一縣一業”,探索其數據應用模型和數據應用案例。
據悉,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0個縣在與阿里洽談數字鄉村的具體建設方案。李少華認為,這是由于疫情之后,政府對于科學決策、對于全方位的數字化治理有非常大的訴求。
電商賦能讓“商品成為品牌”
有句俗語“谷賤傷農”,農產品不僅要賣得出,還得讓消費者記得住,賣得好。阿里巴巴春雷計劃農業執行負責人張鵬分析,中國農產品的出路是品牌化、標準化、數字化。幫助農產品打品牌,絕不意味著消費者要買高價的蔬菜水果,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生產端和消費端的兩頭獲利。
張鵬介紹,自4月阿里巴巴啟動春雷計劃以來,阿里已經覆蓋1800個農業特色產業帶、80萬款農產品。湖北小龍蝦、茂名荔枝等近1000個地域品牌,在淘寶天貓上單月銷售額增速超200%,一度滯銷的渭南蘋果增長更是超過10倍。
“袁隆平實現了畝產1000斤,我們希望做到畝產1000美金。”張鵬說,背后肯定有大量的基礎能力建設和品牌能力建設,而農產品增加溢價的關鍵在于地域品牌的打造,“不光是銷售,我們希望我們的農業都能品牌化,都能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