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塞北草原展新顏 牧民增收笑開花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 /山鳥 趙鴻鑫 趙雪 旭仁其木格 佟色音娜 字號:【

  2019年,按照新的機構改革后的職能劃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中用于農牧民的補貼部分,包括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繼續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落實,稱為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

  據了解,草原補獎政策實施9年來,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牧民收入持續增加。

  自政策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10.2億畝天然草原受益,其中禁牧4.0478億畝,草畜平衡6.1528億畝,截至2017年,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為44%,比2010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重度退化草原面積減少了2200多萬畝;多年生牧草比例較2000年平均增加了13%,其中草甸草原增加了4%,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增加了17%;牧草平均干草單產為50公斤/畝。補獎政策惠及全區140萬戶、534萬農牧民。據統計,2017年全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48元,比2010年增長了一倍以上。

  近日,筆者一行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實地走訪發現,補獎政策不僅促進了草原生態恢復,而且在改善農牧民生活、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減畜不減收 牧民增收喜洋洋

  走進錫林郭勒大草原,天空中零星飄著幾片雪花。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的牧民布和正在打掃圈舍,他指著不遠處的草料堆笑著說:“這些牲口過冬用的干草大部分是由補獎資金購買的,以前為了生計,會多養牛羊,難免破壞草場,自從補獎政策實施以來,自己有了穩定的收入,也不多養牛羊了,草場的生產力逐漸恢復了”。

  據了解,布和一家四口人,承包了7500畝地,僅補獎一項收入就有21000多元,同時還養了100多只羊和近20頭牛,一年的純收入能達到6萬元左右,相比之前收入有了明顯提高。

  像布和這樣的牧民在錫林郭勒盟還有許多。補獎政策覆蓋錫林郭勒盟27177萬畝草場,9.98萬戶牧民從中受益。

  據2018年度統計,全盟牛存欄161.58萬頭,同比增長16.2%;羊存欄減少273.67萬只,牲畜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補獎監測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4448元,同比增長10.4%,其中:補獎收入4187元,僅此一項便占人均收入的17.1%。由此可見,補獎政策的持續推進,為草原生態恢復、牧區經濟發展和牧民收入提高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大學畢業4年的牧民錳根白雅爾介紹,以前嘎查村里像他這樣的大學生畢業后就不再回家鄉,都到大城市掙錢去了,但是隨著補獎政策成效不斷顯現,近幾年大學生都陸陸續續回來從事草原畜牧業。

  補獎政策暖人心,草原舊貌換新顏

  阿巴嘎旗丹迪嘎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人,在談到補獎政策時他滿臉笑容,指著飼草大棚說:“國家的政策好啊,除了給補貼,還幫忙籌建飼草大棚,以前草原放牧靠天吃飯,現在在飼草大棚內種草,旱澇保收,牛羊的口糧有了保障,收入也提高了,心里踏實多了”。丹迪嘎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飼草大棚有2畝地,每年可種植2茬青貯玉米,按照1畝地1茬收成在2萬斤左右,2畝地2茬則是在8萬斤以上,2畝飼草大棚的產量相當于2000畝草原的產草量了,這便是丹迪嘎老人的牧草經。

  據了解,丹迪嘎老人一家有6口人,承包了6680畝草場,飼養50余頭牛和300只羊,一年純收入達到十余萬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隨著補獎政策持續發力,牧民的草原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從過去的“要我保護”向“我要保護”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思路從“多養”向“精養”轉變,生產方式則從過去粗放式的傳統放牧方式向舍飼飼養、精細飼養轉變。

  牧民特木勒對此深有體會,他說:“草場是自己的家園,他會倍加珍惜自家的草場,努力不去破壞它。”據介紹,目前特木勒家有1棟牛社、1棟儲草棚、1輛鏟車以及粉碎機、打草機等設備,飼養著50余頭基礎母牛,已經基本上實現了飼舍養殖。

  實地走訪中我們發現,這些牧民把草原當成自己的家園保護,把種草養畜當成了自己奮斗一生的事業。

  補獎政策的實施,不僅改變了牧民對草原生態保護的看法,使保護生態、協調發展、和諧共贏的理念逐步轉化為廣大農牧民的自覺行動,更推動了內蒙古草原牧區生態、生產、生活三者協調穩步發展。可以說,建立起持續穩定完善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是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實現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措施。

  (作者單位:趙鴻鑫,全國畜牧總站;趙雪、旭仁其木格,錫林郭勒盟農牧局;佟色音娜,錫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