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片小綠葉托起富民大產業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楊徍儀 字號:【

  茶業是福建省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大鄉村特色產業,作為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福建省精選武夷巖茶產業,整體謀劃項目,創建工作機制,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立足優勢 選準巖茶

  產茶制茶的歷史悠久。武夷巖茶屬烏龍茶類,原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以大紅袍為代表。得益于當地適宜的種植條件、優秀的加工技藝和多樣的茶葉品種,武夷巖茶有花果香,香氣馥郁,巖韻明顯,香高持久,素有“巖骨花香”的美譽。

  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武夷巖茶是福建最知名的茶葉種類,產業集中度高,現有茶葉企業850多個,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個,國家級2個,以及眾多從事茶葉生產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茶葉大戶,全國各地共創辦直營、營銷網點8000多個。茶葉種植、加工、營銷產業鏈完整,2019年武夷巖茶全產業鏈產值近100億元。武夷山、建甌等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葉收入占比為35%以上,茶葉成為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享譽海外的品牌影響。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茶葉是當時主要的外貿商品。1610年,福建武夷茶始運歐洲,在英國及西歐上流社會流行后,很快傳遍歐洲及世界各地,引領了全球飲茶風尚。18世紀,興起了從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路,成為繼絲綢之路之后中歐之間最重要的陸路貿易通道。至今,武夷巖茶等福建茶葉仍在170多個國家(地區)的茶葉消費者中享有盛譽,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媒介。

  建立機制 把好項目

  成立工作協調小組。福建省專門成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工作協調小組,由農業農村廳廳長任組長,財政廳、農業農村廳分管副廳長任副組長,省財政廳農業農村處、農業農村廳計財處、鄉村產業發展處、種植業管理處等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協調小組多次召集研究部署推進工作,緊盯目標精選項目、突出整體總體謀劃、成立專班統籌推進、做實做細產業集群,確保項目質量拿得出手、短板補得準、帶動能力強。

  建立“1+1+5”推進機制。建立“1”個工作專班,即在協調小組下設工作專班,掛靠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建立“1”個項目推進小組,由業務處室種植業處牽頭,茶葉專家組成,具體負責項目遴選、技術指導、課題研究等工作;建立“5”個項目協調組,分別由5個項目實施縣政府分管負責人任組長,加強部門協作,強化資金、用地、人才等保障。

  精心遴選備選項目。省農業農村廳多次組織專家深入實地開展調研,對各實施縣提出的備選項目進行逐一實地檢查,與當地政府、農業農村部門和經營主體充分交流溝通,按照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提升公共服務等四類,遴選備選項目75個,預計總投資8.5億元。

  補齊短板 整體提升

  目前,福建省按照補短板、促提升的思路,正加快推進武夷巖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高產業集群整體發展水平,計劃到2022年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并總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茶產業集群建設模式。

  一是提升茶葉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水平。推廣使用以螨治螨以及綠肥技術,提升茶葉綠色標準化水平。在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因地制宜選擇種植防護林和行道樹,在茶行間及周邊間作豆科類植物,茶園梯壁留草,增強茶園自然生態調控能力,抑制病蟲害發生,不使用化學農藥,有效保護茶園及周邊生態環境安全,打造現代茶產業綠色發展的“福建模式”。

  二是補齊加工設施裝備短板。全面推進武夷巖茶初制加工廠標準化升級,支持企業引進全天候溫濕度自控一體化加工設備、自動化連續化不落地生產線等先進裝備,大力發展精制茶及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化妝品等精深加工,全面提升武夷巖茶品質效益和產業鏈附加值。

  三是促進茶產業三產深度融合。以茶莊園建設為抓手,打造一批集茶葉生產、加工、經營、休閑、觀光、文化為一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茶產業新業態。將茶莊園打造成地域特色鮮明、品牌優勢凸顯,集生態觀光茶園、自動化茶葉生產線、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休閑體驗茶空間”等元素齊全的綜合體。

  四是提高公共服務支撐能力。立足武夷巖茶產業集群整體布局,統籌配套完善產業集群茶葉科技、商貿、創意等功能板塊,重點建設武夷巖茶產業大數據中心、原產地采銷集散中心和茶文化創意園,打造茶產業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發揮電子商務、融媒體等平臺作用,持續擴大“武夷巖茶”等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提升市場占有率。組織開展“閩茶海絲行”茶葉經貿活動,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

  五是構建創業富民新機制。引導茶農、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主體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各類主體,建立“1+X”的利益聯結形式,計劃用三年時間培育200個茶農、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深度參與、增值受益的產銷、質量、植保、創業等產業共同體,基本實現“一村一產業共同體”的目標,構建多種形式的創業富民新機制。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