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發展耕耘獎”是由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創設的以引領鄉村振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向為責任的社會公益年度獎項。該獎依托全球鄉村產業生態大會平臺,在每年大會籌備、召開期間,集中遴選表彰“一批服務農民、扎根鄉村、奉獻農業的個人;一批深耕鄉村產業、勇挑社會責任、引領未來發展的企業;一批突破傳統發展思維、創新發展路徑、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區域政府”等,以此更好地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新時代鄉村發展杰出人物
以專業素養、社會情懷、崇高品格、實際行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生態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并影響鄉村發展的代表人物,根據人物的職業屬性和社會職能分為鄉研獎、鄉學獎、鄉丁獎、鄉孺獎、鄉根獎。
鄉研獎:用科技力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改變鄉村面貌,在農業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代表。
鄉學獎:用理論和實踐指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并能發揮自身影響力親自躬行的學者代表。
鄉丁獎:以服務三農,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使命,通過市場化機制、公益化事業實干興邦,篤定前行的企業家代表。
鄉孺獎:長期投身于鄉村基層治理和體制機制創新,俯身甘為孺子牛,扎扎實實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基層代表。
鄉根獎:在平凡崗位耕耘出非凡事跡,勤懇執著、樂于奉獻,以堅持和平凡譜寫偉大事跡的鄉村振興實踐者。
二、引領鄉村產業卓越企業
專注于農業食品行業,服務于鄉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扎實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的涉農企業。根據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分為鄉責獎、鄉融獎、鄉創獎。
鄉責獎:支撐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勇擔新時期企業社會責任,在助力產業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骨干示范作用的龍頭企業。
鄉融獎:扎根三農沃土,踐行產業興農,以實際行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在專業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的頭部企業。
鄉創獎:專注于涉農行業細分領域、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行業發展的優秀企業。
三、創新鄉村振興實踐典范
鄉杰獎:按照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堅決貫徹落實城鄉融合、產城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立足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以高水平規劃政策引領統籌、以高質量企業發展主體支撐、以高效率體制機制創新保障,能夠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因地制宜推動農創、科創、文創持續發展,探索實踐出具備示范推廣作用的區域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典范。
現代特色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結合各地的當地實際發展特色農業,把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帶動農民增收就業效果明顯。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適應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大力推進農資供應、技術推廣、農機作業、疫病防治、金融保險、產品分級、儲存運銷等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為農戶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供有力保障。
農村生活性服務業:適應城鎮化發展進程和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大力發展農村的養老托幼產業、物品維修產業、批發零售業、電子商務、金融保險、醫療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態。
鄉村傳統特色產業:重視農耕文化挖掘,大力支撐和積極發展竹編、蠟染、剪紙、木雕、石刻、銀飾、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鹵制品、醬制品、豆制品以及臘肉臘腸、火腿等傳統食品加工業,培育形成地方鄉村土特產業集群,保護傳統技藝、傳承民族文化。
農產品加工業:能夠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鏈接工農、融合城鄉的輻射帶動作用,特別是在農產品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以及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的精深加工方面有顯著成效,能夠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經營鏈和價值鏈,拉動農業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能夠結合區域優勢,克服遍地開花、盲目發展的同質化惡性競爭問題,打造具有清晰市場定位、明確客戶群體、精妙創意產品的鄉村旅游目的地,特別是在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創新體制機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鄉村建筑業:能夠妥善保護傳統建筑風貌,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在解決鄉村建筑業缺乏組織、標準和管理等問題上有突出貢獻,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建筑業管理標準,加強農村建筑施工隊資質管理,規范農村建筑市場,培育產業大軍,樹立建筑品牌。
鄉村環保產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能夠在農村生活垃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處理上創新技術手段,完善資源化利用模式,形成具有可操作、可借鑒、可推廣的發展路徑。
鄉村文化產業:能夠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培育農村文化建設主體,特別是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支持農村文化產品創作,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繪畫等形式傳播正能量,豐富農民精神世界,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