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一個地處長三角但還保留著大量耕地和鄉村產業的地方。近年來,嘉興面對市場需求,發力鄉村一二三產業,從發掘培育特色農產品、打造“食物后花園”,到探路農業經濟開發區、像開發工業一樣開發農業,再到打造美麗鄉村經濟、積極融入長三角“朋友圈”,嘉興把農業產業打造成一張靚麗的名片,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城鄉融合。記者走進浙江嘉興,一起探尋嘉興鄉村產業從“興”到“強”再到“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秋日清晨,氤氳的霧氣籠罩在田野之上,像極了云霧仙境。走近了看,一顆顆稻穗低垂著頭,現出黃燦燦豐收的顏色。這正是稻子成熟的季節。“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欠,江淮為之儉。”位于太湖東南的嘉興,水網密集,阡陌交錯,自古以來就是江淮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如今,地處長三角經濟戰略核心區的嘉興,在二三產業發展的同時,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保障基地,依然保留著超300萬畝的耕地面積和約260萬農村人口。鄉村發展仍然是嘉興的重中之重。
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嘉興蹲點調研4天,作出了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的重要指示。實現城鄉融合,基礎和關鍵是產業發展。近年來,嘉興鉚足了勁兒讓鄉村產業興起來、強起來、融起來,向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不斷邁進。
打造“食物后花園”
讓鄉村產業興起來
位于長三角腹地的嘉興,南臨杭州北望上海,有著天時地利的市場優勢。多年以來,借助長三角經濟發展的東風,嘉興大力振興二三產業,財政總收入迅速上升,躍居浙江前三。但嘉興的“風頭”總是不夠突出。“別看嘉興處在滬杭之間,聽上去特別高大上。這樣最大的問題是,嘉興成了滬杭的過路地,沒點特色根本不能吸引人。”嘉興本地人如是感嘆。
嘉興人將外地短板變成本地特色,轉手將農業打造成一張能拿得出手的靚麗產業名片:瞄準長三角地區耕地面積少、農產品供應有缺口的狀況,利用本地豐富的種植加工資源,穩定糧食面積,發展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打造消費者的“食物后花園”。鄉村產業,成了嘉興在長三角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突出亮點。
槜李,李子的一種。吃時不用剝皮兒,用嘴輕輕一嘬,果肉就可直接被吸出,酸甜的汁液在口中炸開,夏日的清新直達胃底心尖,因此受到許多食客的追捧。收獲季一斤槜李平均能賣到40元,在畝產1千多斤的情況下,是農民實打實的致富果。
嘉興的桃園村有著2500余年的槜李種植歷史,也是槜李最集中、最優質的產地。但在十年前,全村槜李樹只剩十幾棵,槜李只是當地百姓“好吃但不能掙錢的果子”,市場尚未打開、運輸困難是槜李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農民只能用自家農用車將槜李拉到過境干道邊叫賣。當時的村主任徐建鋒,看著村民守著千年的“貢果”卻不能轉化成經濟效益,心里十分著急。
興旺槜李產業刻不容緩。2008年,徐建鋒和所在梧桐街道的幾個黨員聯名寫信給浙江省農業廳,要求“搶救、保護、發展槜李”。經過細致的調研,各方都肯定了槜李的市場潛力和文化價值。桃園村還向上級申請了項目資金,用于拓展槜李市場。徐建鋒帶頭將自家的桑樹砍了,種上了槜李樹苗,并動員全村人種植槜李。
千百年的歷史讓槜李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外地知道槜李的人卻不多。因此剛開始擴張種植那幾年,出現了滯銷問題。桃園百姓對徐建鋒的懷疑也與日俱增,徐建鋒本人更是“壓力山大”。就在一個普通的下午,刷著微信的徐建鋒突然有了主意:建一個微信公眾號,通過朋友圈轉發擴大槜李知名度!他馬上申請了一個公眾號,上面細致地介紹槜李文化、吃法、聯系地址、購買渠道等,讓全村種植槜李的老百姓發朋友圈和微信群。一時間,轉發、點贊、閱讀量一下就上來了,一部聯系電話更到了被打爆的程度。徐建鋒還邀請了報紙、電視臺到桃園村參觀宣傳,當年就讓農民樹上的槜李賣了大半。
槜李不耐儲存,且上市集中,成了遠銷的大問題。徐建鋒瞅準了發達的快遞業,直接同順豐快遞建立聯系,顧客通過順豐下單后,農戶接受訂單并打包發貨,實現了當天摘,次日達。桃園村還在槜李集中上市的時間段舉辦槜李文化周、槜李文化節等,將一批又一批客戶直接拉到桃園的田間地頭,讓客戶們品嘗“樹上熟”的槜李。
如今在桃園村,已經種植有一千七八百畝的槜李,農戶不出家門就能將槜李賣出好價錢。“十年前動員大家砍桑樹那會,這幾戶都指著鼻子罵我。”徐建鋒指了指前方的幾幢房子。“如今槜李讓大家發家致富。有農民說,銷售一禮拜,收入三十萬。下一步,我將市場對準杭嘉湖地區,繼續優化槜李品質,讓槜李產業再一次興旺起來。”
鳳橋水蜜桃、姚莊蘑菇、海寧鮮切花、桐鄉杭白菊……如今,越來越多的嘉興地方特色農產品在長三角乃至全國打響了名號。嘉興瞄準市場,借助本地資源,通過數十年的持續努力,讓鄉村和農產品成了本地人驕傲、外地人津津樂道的嘉興關鍵詞。
探路農業經濟開發區
讓鄉村產業強起來
走進嘉興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耕地劃塊被翻犁平整,工廠化育苗設施組裝待用,溫室外圍設備加緊檢修,研究所大樓工地人來人往。給人的第一印象:這不是傳統的農業產業集聚平臺。
當前,“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綜合開發區”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詞,其管理體制和集聚效應已被市場證明具有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農業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農開區),目前來說在全國尚屬新鮮詞匯。
“像開發工業一樣開發農業,像抓工業招商一樣抓農業招商”。借助建設工業集聚平臺積累的經驗,2017年,嘉興在平湖市廣陳鎮成立浙江省第一個農業經濟開發區。這是一個振興鄉村產業的新平臺,讓農業產業以市場化經濟效益論英雄。
或許您還會問,這與我們通常所見的“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園”等各種名目的農業產業平臺有什么不同呢?——“在嘉興,現代農業園區等承接的大都是種植業及少量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功能相對簡單,展示、參觀的成分要多一些,市場化程度低;而平湖農開區以引進農業企業為主,以品種研發和市場營銷為核心,是能讓農業產業做大做強的載體。”平湖農開區相關負責人說。“可以說,農業經濟開發區是傳統農業園區的升級版,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集聚平臺。”
在管理上,農開區采取“區鎮合一”體制,大大增加了管理開發權限。農開區還按照公司化原則,組建農開區集團公司,下設金天野農業發展等五大專業公司,分版塊負責項目基建、營銷企劃等工作。管委會機構拉起一支“農小二”服務團隊,讓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了農開區為企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嘭”一聲巨響,將前來參觀農開區漿果種苗研發基地的人們嚇了一跳。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時,工作人員趕緊上前解釋:這是新安裝的調氣設備發出的聲音,嘭一下正是往里迅速充氣、調試設備所發出的。記者仔細觀察,調氣設備安裝在育苗設施下方,外觀像是巨大的風筒,上面布滿了一個個直徑約半厘米的出氣孔。據工作人員介紹,該調氣設備具備調節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及濕度等多種功能,能將室內空氣調節至最適宜種苗生長的狀態。在漿果種苗研發基地,還引進了水肥控制設備、嫁接設備、脫毒設備等一系列先進設施設備,為實現精準化育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種質資源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就說我們熟悉的新西蘭佳沛牌獼猴桃,原來只進口給我們獼猴桃成品,而種子是保密資源,從不進口給大陸。但經過來農開區考察,他們最終決定將正版佳沛獼猴桃種源放在這里。這樣我們就有了最寶貴的種質資源,通過數代的選育,可以生產出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的‘佳沛獼猴桃’,并給全國供給合適的種源。”園區負責人介紹。
在項目引進上,農開區大力招商引資,吸引了許多種子種源企業、農業智能機械企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高附加值農業產業。農開區專門舉辦數次農業經濟洽談會,以色列高密度養魚項目、無人機飛防項目、全國第一個商業脫毒中心、上海蔬菜集團外延基地等一大批高新項目相繼落戶農開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到2021年,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要新引進具有融合示范、科技引領、帶動輻射等特性的新型農業產業項目32個、總投資26億元。
除了嘉興平湖農開區,嘉興在多個縣市區也啟動了農開區項目,這些“姓農”的經濟開發區成為嘉興高新農業發展的主打平臺,扛起了讓嘉興鄉村產業強起來的大旗。
擁抱長三角“朋友圈”
讓鄉村產業融起來
在稻田與天空接壤的地方,是聯豐村的一幢幢粉墻黛瓦的農家小樓。“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來幾百桌呢。”徐大哥,一名本地出租車司機,但“兄弟農家樂”最忙的時節,他就顧不得自己的出租車生意了。“現在村里美了,很多人都過來玩。自己也不用出門(打工)了。”
走出兄弟農家樂,遠遠聞到了一股桂花的香氣。順著蜿蜒河道旁的小路一直往前,記者來到了“灼華居”,原來香甜的味道就是從這家民宿門口擺著的一桌桂花豆沙糕中飄過去的。桂花豆沙糕香氣撲鼻,軟糯適口,讓前來品嘗的食客大呼過癮。做桂花豆沙糕的是灼華居隔壁的徐金妹。徐金妹告訴記者,她原來在城里打工,自打2017年回鄉,將原來制作桂花豆沙糕的技藝重新拾起來,沒想到還能因此賺到不少養老錢。
當下,繁忙都市人群追求鮮活農產品、向往詩意田園生活已經成了一股清流,源源不斷地匯聚到周邊的鄉村,這為擁有廣袤田野的嘉興提供了“坐在家里就能搞產業”的巨大機遇。嘉興與長三角地區的大量優質客戶之間只隔著“一層紗”。如何戳破這一層紗,將嘉興鄉村的美景美食推送至長三角的“朋友圈”里,是嘉興人近些年苦苦鉆研的事情。
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曾經是著名的養豬大村,房前屋后全都是豬圈。由于養豬設備落后、糞污處理力度不夠,造成了不少環境問題。“坐飛機往下看,有一片地方黑乎乎的。那就是竹林村了。”至于那黑乎乎的一團,則是滿天飛舞的蒼蠅。這句話不排除有夸張的成分,但也反映了竹林村前些年糟糕的環境狀況。
落后產業阻礙鄉村產業發展,污染鄉村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為竹林村提供了讓鄉村產業獲得新生的方向。竹林村下定決心關閉所有不達標的養豬小場,并開始種植苗木、園藝作物,妥善安置失去工作的村民。竹林村還把拆養豬場剩下來的磚塊、瓦片重新利用,搞成圍欄、院墻,這些曾經給竹林村帶來污染的一磚一瓦搖身一變成了竹林村一景。如今的竹林村,已經是聞名的美麗鄉村了,綠水青山更是變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淘汰落后產業在嘉興許多鄉村陸續展開。嘉興通過整治非法、淘汰落后、對企業進行規范提升并整合統一搬入工業園區,推進了鄉鎮工業經濟規范、綠色發展。2018年,嘉興整治“低散亂”鄉鎮小企業22158家,騰退有效用地2.27萬畝,為新的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環境美了,嘉興開始在發展融合產業上做文章:圍繞文化特色打造出住行游購娛“一條龍”,讓游客“來了不想走”。2017年,海寧市丁橋鎮新倉村引進一家旅游管理公司,讓梁家墩華麗蛻變為集旅游接待、住宿、餐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民宿村,運營不到一年時間,梁家墩村民的平均收入就增長了20%;秀洲區潘家浜村成立了嘉興首個鄉村旅游合作社,與新塍美食古鎮聯手打造旅游村鎮,2018年接待游客已超40萬人次;平湖市林埭鎮徐家埭村利用自然村落和兩個非遺文化打造原始淳樸的郊野鄉園,2019年國慶節期間,徐家埭村吸引周邊城市客源86800人次,帶動鄉村旅游收入121萬余元。
種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2019年盛夏時節,秀洲區王江涇鎮舉辦了熱熱鬧鬧的荷花節。其中有一批客人格外矚目,他們就是來自上海市快樂游旅游業聯合體、上海市旅游協會的近130家旅行社負責人。他們在王江涇鎮興致勃勃參觀了“嘉興灶頭畫”、蓮泗蕩、古塘村,并簽署了旅游市場區域合作協議。這個嘉興最北部的水鄉小鎮,未來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像這樣通過發展鄉村融合新產業的村鎮已在嘉興呈遍地開花之勢,為嘉興帶來了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出口。如今的嘉興,不僅保留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棲居,還實現了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三產融合的文明富裕。截至目前,嘉興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100萬人次,營業收入15.4億元。產業融合,已深深印入嘉興鄉村振興的每一個腳印中。
喜看稻菽千重浪,成就嘉興幸福鄉。產業發展帶來的是更好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據相關統計,2019年,嘉興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3元,連續16年居浙江省首位,許多農民過上讓城里人羨慕的生活。2018年,嘉興更是提出“奏響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復興升級版的農耕文明,打造世界級的詩畫江南”的目標,全力建設高質量鄉村振興示范地。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嘉興農業產業從興起來到強起來再到融起來,這個古老的魚米之鄉正煥發著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