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志產品名錄,總是會勾起不少人強烈的購買欲,它也儼然成為一份中國土特產購買指南。各地積極為當地土特產申請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最直接的原因是它的權威性,綠色地標標志就是一塊金字招牌,有助于擴大產品知名度、美譽度。
獲批地理標志產品重要意義在于產業鏈的標準化升級。標準化一旦建立,既能保障產品品質穩定,又便于管理,讓定品級、定價格有了依據。這尤其適應目前線上消費逐漸增多的消費趨勢。消費者根據品級消費,不會花冤枉錢。地理標志產品讓農產品從非標品變成標品,趕上電商大潮,賣得更遠更多。
標準化還有個好處是便于產業大規模推廣,讓原本不掌握這一技能的人群能夠在短時間內加入到產業鏈條中。這也是地標產品在各地帶動大批貧困戶脫貧攻堅的重要原因。以五常大米為例,2018年,五常市發布了五優稻4號水稻種植環境質量要求等8個標準,梳理出27個流程、99道工序,引導農民按照不同標準種植優質水稻,分享五常大米更高的品牌收益。
相比于挖掘和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價值,更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加強對它們的保護。有“地理標志”4字加身,產品就受市場歡迎,價格也會一升再升,這種情況會讓一些不法者動歪腦筋。近些年來,市場上出現大量蹭地理標志產品熱度的假冒產品,不僅淆亂了市場,也讓地標品牌受到損害。由于假貨難以分辨,導致許多消費者對市場的一些地標產品產生戒心,購買欲望降低。若這種情況持續發展,有可能會讓地標產品陷入“公地悲劇”困境。“公地悲劇”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在地理標志領域可以這樣理解:地標產品類似于一塊具有很高價值但并沒有確定權利歸屬的“公地”,誰都可以從中挖走一些價值卻不必為其養護負責,久而久之,這塊地就會因價值流失過快而變得貧瘠,之后大家都無法再享受其價值。人們已經看到,龍口粉絲、金華火腿等知名地方特產,或因自身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或因假冒現象嚴重,都曾遭遇市場危機。這些都是典型的“公地悲劇”,為其他地理標志產品敲響了警鐘。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一些地標產品發生“公地悲劇”說明,作為一方水土“養”出的地方特色產品,也需要一方人的愛護。如果這些地方的人只是一味透支“一方水土”的價值而不知保護,到時候只能自食惡果。顯然,培育特色地標產品和品牌,推動其健康發展,除了打假治劣之外,更需沉下心來,長遠規劃,做足品質功課,重視品牌經營,為那塊可以價值增值的“公地”提供全方位保護和深度滋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