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清香襲人,家喻戶曉,是中國的傳統名茶。然而其主產區蘇州吳中區的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直到近年,才逐漸廣為人所知。2019 年,“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更是被認定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不妨從這一農業文化遺產出發,再來認識這一享譽世界的名茶——碧螺春。
茶中仙子碧螺春
吳中區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江蘇蘇州南部,地處太湖之濱,是歷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產地,也是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的遺產地。
洞庭東西山種茶始于兩晉南北朝。碧螺春茶獨特的螺旋卷曲狀外形,是當時受佛像上螺狀頭發的啟發而獨創的。宋朝時此茶已作為貢茶,清初洞庭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當時的江蘇巡撫宋犖進獻此茶,康熙飲得此茶,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為由,欽定茶名“碧螺春”。一位意大利詩人曾如此贊美洞庭山碧螺春“從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中國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種植于常年云霧繚繞、四季花果飄香洞庭東、西山果園之中,這里光照柔和,雨量充分,茶樹長年受太湖霧氣滋潤,并飽吸四季花果之香,得天獨厚的地理小環境,蘊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脫俗的高雅品質,具有“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遍體,銀綠隱翠”之外形及“湯色碧綠、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無窮”之內質,被譽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
碧螺春茶的優良品質,得益于當地手工采茶、手工揀茶、手工炒制等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傳承。明代張源《茶錄》曾對碧螺春茶的采摘、挑選和炒制等做了詳細的記錄,與現有采茶制茶技藝一脈相承,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碧螺春茶采摘時間很短,一般從春分開始,谷雨前后結束,大約也就只有不到一個月的采摘時間,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在采摘的過程中通常以一芽一葉為標準,從初展芽頭開采,采摘細嫩茶樹鮮葉。炒制一斤碧螺春需要使用7萬顆芽頭,如果是特別名貴的碧螺春,有時候還能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當天采摘,當天炒制,碧螺春茶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夫茶。
碧螺春茶的炒制包括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顯毫、文火干燥等過程,這些傳統的手工炒茶技藝蘊含了當地人對自然的尊重、對茶性了解、對品質的追求。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
沖泡碧螺春以潔凈山泉水為佳,先在茶杯中倒入開水,水溫以80℃為宜,然后投入3?5克碧螺春茶,隨著嫩芽茶葉徐徐沉入杯底,瞬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翠云浮動”,碧玉色的茶湯和翠綠的芽葉交相輝映,像“春染海底”“綠滿晶宮”,清香襲人。細啜慢品洞庭山碧螺春的花果香味,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東西山的茶園果圃之中,領略那“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獨特的碧螺春茶果間作模式
自唐宋以來,吳中先民便開始探索把碧螺春茶樹和當地優勢特色果品枇杷、柑橘、楊梅等交錯種植,既集約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也有效提升了土地產出水平、改善了農民生計,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碧螺春茶果間作模式,延續至今成為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茶和果共生共榮,形成了獨特的茶果生產體系,也產出了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枇杷、柑橘、楊梅、紅棗等多種果品。吳中洞庭山因此也成為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的茶果山。
茶果間作模式,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實現了茶果水肥一體化管理,節約了資源,也美化了環境。修剪的果樹枝條,往往是手工制茶的優質燃料,燃燒后的火土灰又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茶園中,實現了養分循環利用。茶果間作系統,既造就了碧螺春的優良品質,使之成為中國十大名茶而享譽世界。
碧螺春茶果間作系統通過在低山丘陵地區,實施碧螺春茶與枇杷、柑橘、楊梅、棗子等多種果樹的復合立體種植,形成了梯壁牢固、梯度布局、水土保持良好的茶果模式。碧螺春茶樹喜陰、怕陽光直曬、怕霜雪寒凍,果樹喜光、抗風,果樹可以為茶樹提供遮蔽驕陽、蔽覆霜雪等良好的生長環境。茶果間作,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果樹花粉、花瓣、果子、落葉等落入土壤,碧螺春茶可以從土壤養分中吸收果香、花味,這種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碧螺春茶獨特花果香的優良品質。
吳中人多地少、生態脆弱等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沒有改變,茶果間作作為一種傳統的復合農業生產系統被較好保持了下來,這保持的不但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農耕文化,是先民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里,創造、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如果說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是吳中先民智慧的結晶,那碧螺春就是對勤勞善良吳中人民的饋贈,保護傳承發展碧螺春茶產業,是時代賦予茶企、茶農和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
千百年來,吳中地區山、林、田、水、草和人協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碧螺春茶文化和茶果間作文化,碧螺春茶果間作可持續經營的傳統知識和技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學思想等,是吳中千百年來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
茶旅融合致富路
近年來,吳中區深度挖掘碧螺春茶文化資源,著力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圍繞“茶風情、茶文化、茶養生、茶景觀”,走出了一條“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融合”的農文旅發展之路,讓茶園釋放更多活力,讓茶農收獲更多效益。
政策激勵“加碼”。通過制定《洞庭山碧螺春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出臺實施《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茶樹良種化、茶園生態化、生產有機化、產業品牌化。每年制定專項產業扶持資金,2015年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用于碧螺春茶產供銷一體化建設。產業發展“加速”。碧螺春先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目前全區擁有“碧螺春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11名,“中國制茶大師”4名。2020年茶葉總面積超3.8萬畝,產值達3.47億元。農民增收“加油”。據統計,2019年碧螺春平均收購價格比2002年翻了兩番多,特級洞庭山碧螺春平均收購價格比2002年增長了10倍多。
自2002年以來,吳中區以碧螺春品牌串聯鄉村旅游節慶活動,統一主題,集中資源力量,先后舉辦了炒茶能手擂臺賽、“碧螺姑娘”評選、碧螺春茶拍賣會和“中國蘇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推動茶經濟與旅游產業聯動發展。
茶葉與旅游、民宿等產業緊密融合、協調發展,以茶園休閑觀光、茶葉采制體驗、茶園民宿、茶文化展示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得到發展,西山天王塢茶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基地建設初顯成效。吳中區堅持綠色化發展路線,穩規模、做精品、打品牌、拓市場,努力提增碧螺春品牌拉動力、產業帶動力和農民增收貢獻率,始終致力于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書寫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的當代大文章。碧螺春茶清香襲人,家喻戶曉,是中國的傳統名茶。然而其主產區蘇州吳中區的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直到近年,才逐漸廣為人所知。2019 年,“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更是被認定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不妨從這一農業文化遺產出發,再來認識這一享譽世界的名茶——碧螺春。
茶中仙子碧螺春
吳中區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江蘇蘇州南部,地處太湖之濱,是歷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產地,也是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的遺產地。
洞庭東西山種茶始于兩晉南北朝。碧螺春茶獨特的螺旋卷曲狀外形,是當時受佛像上螺狀頭發的啟發而獨創的。宋朝時此茶已作為貢茶,清初洞庭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當時的江蘇巡撫宋犖進獻此茶,康熙飲得此茶,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為由,欽定茶名“碧螺春”。一位意大利詩人曾如此贊美洞庭山碧螺春“從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中國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種植于常年云霧繚繞、四季花果飄香洞庭東、西山果園之中,這里光照柔和,雨量充分,茶樹長年受太湖霧氣滋潤,并飽吸四季花果之香,得天獨厚的地理小環境,蘊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脫俗的高雅品質,具有“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遍體,銀綠隱翠”之外形及“湯色碧綠、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無窮”之內質,被譽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
碧螺春茶的優良品質,得益于當地手工采茶、手工揀茶、手工炒制等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傳承。明代張源《茶錄》曾對碧螺春茶的采摘、挑選和炒制等做了詳細的記錄,與現有采茶制茶技藝一脈相承,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碧螺春茶采摘時間很短,一般從春分開始,谷雨前后結束,大約也就只有不到一個月的采摘時間,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在采摘的過程中通常以一芽一葉為標準,從初展芽頭開采,采摘細嫩茶樹鮮葉。炒制一斤碧螺春需要使用7萬顆芽頭,如果是特別名貴的碧螺春,有時候還能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當天采摘,當天炒制,碧螺春茶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夫茶。
碧螺春茶的炒制包括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顯毫、文火干燥等過程,這些傳統的手工炒茶技藝蘊含了當地人對自然的尊重、對茶性了解、對品質的追求。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
沖泡碧螺春以潔凈山泉水為佳,先在茶杯中倒入開水,水溫以80℃為宜,然后投入3?5克碧螺春茶,隨著嫩芽茶葉徐徐沉入杯底,瞬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翠云浮動”,碧玉色的茶湯和翠綠的芽葉交相輝映,像“春染海底”“綠滿晶宮”,清香襲人。細啜慢品洞庭山碧螺春的花果香味,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東西山的茶園果圃之中,領略那“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獨特的碧螺春茶果間作模式
自唐宋以來,吳中先民便開始探索把碧螺春茶樹和當地優勢特色果品枇杷、柑橘、楊梅等交錯種植,既集約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也有效提升了土地產出水平、改善了農民生計,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碧螺春茶果間作模式,延續至今成為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茶和果共生共榮,形成了獨特的茶果生產體系,也產出了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枇杷、柑橘、楊梅、紅棗等多種果品。吳中洞庭山因此也成為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的茶果山。
茶果間作模式,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實現了茶果水肥一體化管理,節約了資源,也美化了環境。修剪的果樹枝條,往往是手工制茶的優質燃料,燃燒后的火土灰又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茶園中,實現了養分循環利用。茶果間作系統,既造就了碧螺春的優良品質,使之成為中國十大名茶而享譽世界。
碧螺春茶果間作系統通過在低山丘陵地區,實施碧螺春茶與枇杷、柑橘、楊梅、棗子等多種果樹的復合立體種植,形成了梯壁牢固、梯度布局、水土保持良好的茶果模式。碧螺春茶樹喜陰、怕陽光直曬、怕霜雪寒凍,果樹喜光、抗風,果樹可以為茶樹提供遮蔽驕陽、蔽覆霜雪等良好的生長環境。茶果間作,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果樹花粉、花瓣、果子、落葉等落入土壤,碧螺春茶可以從土壤養分中吸收果香、花味,這種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碧螺春茶獨特花果香的優良品質。
吳中人多地少、生態脆弱等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沒有改變,茶果間作作為一種傳統的復合農業生產系統被較好保持了下來,這保持的不但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農耕文化,是先民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里,創造、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如果說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是吳中先民智慧的結晶,那碧螺春就是對勤勞善良吳中人民的饋贈,保護傳承發展碧螺春茶產業,是時代賦予茶企、茶農和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
千百年來,吳中地區山、林、田、水、草和人協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碧螺春茶文化和茶果間作文化,碧螺春茶果間作可持續經營的傳統知識和技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學思想等,是吳中千百年來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
茶旅融合致富路
近年來,吳中區深度挖掘碧螺春茶文化資源,著力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圍繞“茶風情、茶文化、茶養生、茶景觀”,走出了一條“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融合”的農文旅發展之路,讓茶園釋放更多活力,讓茶農收獲更多效益。
政策激勵“加碼”。通過制定《洞庭山碧螺春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出臺實施《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茶樹良種化、茶園生態化、生產有機化、產業品牌化。每年制定專項產業扶持資金,2015年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用于碧螺春茶產供銷一體化建設。產業發展“加速”。碧螺春先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目前全區擁有“碧螺春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11名,“中國制茶大師”4名。2020年茶葉總面積超3.8萬畝,產值達3.47億元。農民增收“加油”。據統計,2019年碧螺春平均收購價格比2002年翻了兩番多,特級洞庭山碧螺春平均收購價格比2002年增長了10倍多。
自2002年以來,吳中區以碧螺春品牌串聯鄉村旅游節慶活動,統一主題,集中資源力量,先后舉辦了炒茶能手擂臺賽、“碧螺姑娘”評選、碧螺春茶拍賣會和“中國蘇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推動茶經濟與旅游產業聯動發展。
茶葉與旅游、民宿等產業緊密融合、協調發展,以茶園休閑觀光、茶葉采制體驗、茶園民宿、茶文化展示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得到發展,西山天王塢茶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基地建設初顯成效。吳中區堅持綠色化發展路線,穩規模、做精品、打品牌、拓市場,努力提增碧螺春品牌拉動力、產業帶動力和農民增收貢獻率,始終致力于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書寫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的當代大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