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正值綠色食品事業創立30周年之際,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福建廈門舉辦“發展綠色食品助力鄉村振興”研討會。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代表其團隊發布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重大研究成果——“綠色食品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報告”。
兩年前,這家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綠色發展學院共同發起的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路徑、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強化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理論支撐、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撐,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綠色食品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報告”從綠色食品對農業生產減肥減藥、提高耕地質量促進土壤健康、助力環境減排、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等四個方面介紹了綠色食品事業發展30年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成效一:綠色食品模式減肥減藥成效顯著
報告指出,通過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事業,綠色食品的減氮量達到了39%。如果把減氮量折合成尿素來看,2009—2018年全國尿素就減了1458萬噸,節省成本335億元,效果非常顯著。在實施綠色種植養殖技術過程中,不光氮肥使用量得到了減少,實際上磷也減了22%,鉀減了8%,成效突出。綠色食品模式的推廣讓農藥使用強度降低了60%,近十年農藥的成本節約也達到了350億元。
“讓我們團隊沒有想到的是,之前大家認為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會造成農作物減產,但結果卻是糧食作物增產了12%,蔬菜增產了32%,其他的經濟作物增產了13%,果樹則有17%的減產,可以說綠色食品的推廣在農產品產量效應上出現了‘三增一減’的效果,綠色食品既為我國糧食安全做了貢獻,又為生態環境保護做了很大的貢獻。”張福鎖告訴記者,“果樹為什么減產?我認為一個原因是種植者為了提高品質刻意控制產量。第二個是因為果樹是長周期,所以說明在果樹的綠色生產里面,我國的技術到位率仍然需要再提高。像蔬菜因為短周期多,所以蔬菜的增產速度非常高。”
成效二:綠色食品模式提高耕地質量促進土壤健康
研究團隊對綠色種植和非綠色種植進行比較后發現,通過綠色種植模式,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8%,土壤全氮提高14%,土壤有效磷提高39%,速效鉀增加27%。
“非常有意思的是,綠色模式越種越好。如果種植綠色食品10年,土壤有機質會增加到31%,氮磷鉀的養分增加到18%?42%,也就是說綠色食品對土壤質量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時間累積效應,也就是說越種越好的效應。”張福鎖院士說。
成果三:綠色食品模式在環境減排方面效果顯著
報告指出,綠色食品生產中溫室氣體的減排效果非常顯著。從2009—2018年的十年間,全國綠色食品生產減排二氧化碳量達到5558萬噸,相當于北京市三到四年的汽車尾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綠色食品模式的水足跡、碳足跡、氮足跡和土壤酸化速率降低了30%以上,養殖場的減排達到40%以上,也是效果非常明顯。
“可以說,綠色食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這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就是我們的市場價值加上非市場價值,非市場價值就是生態服務價值減去我們對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這樣計算出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十年增加了32000多億元,這個價值相當于全國2018年農業總產值的49%。所以,綠色食品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張福鎖院士說。
成果四:綠色食品模式顯著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張福鎖院士介紹,通過研究院團隊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深入調研發現,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不僅讓農戶和企業經濟效益分別增加43%和50%以上,同時綠色食品品牌美譽度也達到75%以上。
而且綠色食品產業還產生了更深遠的社會效益,比如從現代農業管理的效應來看,綠色食品的標準體系、生產技術體系都對現代農業管理制度的建設起了帶頭作用;比如從技術效應來看,綠色食品在面源污染治理技術、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地質量提升技術方面示范作用明顯;再比如從健康安全效益來看,綠色食品的安全性不僅為消費者帶來安全,對生產者的健康安全也有非常好的影響。所以綠色產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效益。
綠色食品事業經過30年發展,通過大幅度減肥節藥,提質增效,倡導了低碳、營養、健康的綠色消費與生活模式,開啟全面綠色發展新時代。
綠色食品事業經過30年發展,鑄就了“發達品牌”“精品品牌”,綠色食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品牌價值高,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領跑者”作用。
綠色食品事業經過30年發展,既引領了現代農業產業標準化、制度化發展,也保障了糧食安全,守護了綠水青山,綠色食品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提供了中國解決辦法。
延伸閱讀
《綠色食品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報告》應用全球最新食物系統、資源環境和生態經濟學,品牌權益等理論與模型方法,對綠色食品全鏈條做了定量分析,也應用國際化的碳足跡、氮足跡、水足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定量分析,應用大數據分析對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的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效益做了系統的分析。
同時張福鎖院士及其團隊對30多年來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累計的數據庫資料做了整理,并建立了包括食品科學、農業科學、畜牧科學、精密學、資源環境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多學科評價平臺。通過整理9000多份完整的數據,做了線上線下十個城市的調研,在全國很多地方取了樣品,在全國25個省市選了520個代表性的綠色食品企業進行分析調研,采集了大量的土壤、植物、水、大氣的樣品參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