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零時,2020年加長版“雙11”落下帷幕,消費市場的巨大內需推動數字化帶來創新紅利。從11月1日—11月11日,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總成交額(GMV)達4982億。
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向媒體透露,按照同周期、同口徑比較,今年“雙11”期間的GMV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32億,增速是26%,這是過去三年來的最高增速。
記者從阿里巴巴了解到,今年天貓“雙11”期間,阿里巴巴平臺累計助銷1406個縣域的41萬款農產品,成交額達120億元,同比增長22%。
除了保持高速增長之外,今年天貓“雙11”出現的諸多 “第一次”。第一次推出“價值超10億”農產品區域品牌,第一次為未摘帽貧困縣設專區,第一次全面啟用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第一次展示完整的農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第一次“AI養雞”……展現了阿里巴巴助農體系有別于以往的新動能。
據了解,2014年以來,阿里巴巴聚合20多個業務力量,不斷升級“畝產一千美金”數字助農體系,探索中國農業發展新模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阿里從來沒想過做插一根樹枝就開花的業務。”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大農業辦公室主任戴珊稱,做農業如同“熬老鴨煲”,“很多事情要堅持8?10年,才能看到有一些根長下去,然后能夠開出一些花來。”
為貧困縣設專區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天貓“雙11”特別設立了10億元助農消費補貼,并為52個當時尚未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打造專區。根據阿里巴巴數據顯示,這些貧困縣今年“雙11”成交額同比增長了107%,熱銷的農產品包括甘肅岷縣的黨參、黃參,新疆墨玉縣的紙皮薄皮核桃和棗,云南瀾滄縣的普洱茶等。
在西藏墨脫縣城卡布村,近萬斤大檸檬通過今年天貓“雙11”從雪域高原走向了全國;甘肅宋家溝村幾十戶農民摘下42萬斤蘋果,送往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在大西北,今年至少有1000個偏遠山村的農產品首次參與天貓“雙11”……“雙11”不僅是一場大促,更讓農民從大山走進全國大市場的中心。
阿里巴巴數據顯示,最近三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總成交額超過5400億元。
新農人也在阿里平臺涌現。今年,參與天貓“雙11”的貧困縣商家達到38萬,“雙11”期間,10萬農民主播在田間地頭開播。
此外,阿里巴巴脫貧基金還打造了電商、生態、健康、教育、女性等五種脫貧模式,派出11名“老阿里”深入貧困縣,帶去農村數字化的數字技術和運營經驗。
流通環節一直是制約農產品上行的痛點之一。今年“雙11”,菜鳥首創的“農村快遞物流智慧共配”項目,已經覆蓋全國25個省份670多個縣域,從農田直達城市餐桌,項目優先落地云南隴川、隆陽,貴州正安、赤水等國家級貧困縣。
打造“價值超10億”農業品牌
今年天貓“雙11”出現了兩種現象:集中出現了一批農產品單品成交額破500萬元甚至1000萬元;成交額增速超過了發貨件數增速。
品牌能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阿里巴巴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最熱銷的地域特色農產品有云南普洱、遼寧海參、江蘇大閘蟹、湖北鴨肉、黑龍江大米、河南棗和陜西蘋果等。安徽黃山一款農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10000倍。
據介紹,阿里巴巴正在打造100個“價值超10億”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天貓“雙11”前夕,已經認證并公布的五常大米、贛南臍橙等20個品牌,品牌總價值高達5346億。
在今年天貓“雙11”“搶先購”階段,3000多種農產品單品銷售同比增長超三位數,“挑棗兒”福建平和紅心蜜柚等單品成交破500萬元,“五米常香”五常大米等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
在產地,阿里巴巴還通過農民合作社把農戶聚合起來。“雙11”期間,武漢42家農企、合作社與阿里達成合作意向。
從“機床種菜”到“AI養雞”
去年天貓“雙11”,阿里巴巴首次推出數字農業基地直供模式。今年阿里巴巴五大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陸續落成,輻射周圍省份的核心農業產業帶。
從原產地到餐桌,流程冗長復雜,許多生鮮平臺都倒在了供應鏈上。阿里巴巴不斷挑戰生鮮供應鏈的極限——及時率更高,損耗率更低,覆蓋面更廣。
在阿里,每個產地倉都是一座“農產品智能工廠”。從分選、品控、裝箱到打單所有流程全部自動化,把農貨轉化成商品;每個蔬果嚴格保鮮,并精準控制蔬果大小、酸甜度和光潔度。
今年“雙11”,一張完整的農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已經初步形成——1000個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5大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遍布全國的冷鏈物流及銷地倉,與淘寶天貓等線上全平臺,線下484家大潤發超市,222家自營盒馬門店,外賣配送、社區團購等,實現了高效鏈接。
產供銷全鏈路數字化,讓訂單農業成為現實。在阿里數字農業基地,農民在大數據技術的指引下,根據用戶需求安排生產,種、收、儲、運都嚴格執行統一標準。
不僅如此,阿里巴巴還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讓農民一年四季都有收獲。安徽碭山,阿里聯合當地龍頭企業龍潤堂和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將百年古法與最新科研成果融合,成功克服了傳統梨膏制作工藝雜質過多、口感焦煳等問題,實現梨膏標準化生產。如今,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碭山已擁有完整的梨產業鏈,類似龍潤堂的電商企業達到1370余家。
近年來,阿里巴巴的物聯網、光譜識別、區塊鏈溯源等技術也應用于農業領域,阿里云農業大腦在各地啟動智慧農業項目,把蔬菜種在“機床”上、用大數據種植黑木耳、用AI算法養羊養蜂等。阿里巴巴還攜手農業院士專家,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并走出實驗室。
11月6日,又一處高科技農場揭開神秘面紗:中國最大的貴妃雞數字化養殖基地“福欣牧業”,裝上了阿里云全套AI養殖系統,用手機就可見數十萬只雞在崇山峻嶺中漫步。據悉,這家企業帶動了423家貧困戶養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