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稻魚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連南稻魚茶產業園”)于2018年9月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錄。目前,產業園各項建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中。截至2019年8月份,連南產業園建設綜合排名全省第4,取得了階段性的工作成果。作為連南產業園的牽頭實施主體——瑤山特農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農公司”)發揮了巨大作用。
連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條件和地處粵北山區的地理環境,使得連南的農業無法以規模、成本取勝。但連南生態環境優越,能生產出有機、環保、原生態的健康食品。為落實“特色立縣,生態崛起”發展戰略,早在2013年,連南縣縣委、縣政府先后提出了多項民生工程建設規劃,成立瑤山特農公司就是其中一項主要舉措。
據介紹,特農公司是一家由縣公共資產管理中心出資成立的國資企業,主要業務范圍是原產地在連南的農特產品、民族工藝品和民族風情旅游項目,著力將連南有機、環保、原生態的農特產品和獨具民族風情的瑤山文化推出市場,使連南的農特產品、瑤族工藝品和瑤族風情旅游項目走出大山。
瑤山特農公司的成立,是政府向農業方面注入公共資本,以公共資本運營為紐帶,按照市場化規律,通過企業化運作來加大農業扶持力度,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宏觀調控,統籌處理好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環節,引導和幫助農民擺脫方式粗放、自產自銷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走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之路,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公司從2013年7月1日掛牌成立以來,堅定“打造品牌、開發精品、規模生產、產品增值、綜合開發”的經營方向,旨在市場和農戶之間建立一個起著促進信息交流、引導產銷一體的平臺,致力于解決當前連南農產品沒有標準、沒有品牌、產業化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產銷環節斷裂等一系列問題。公司旗下有特農網、粵瑤行、人才驛站、坑口茶園、大霧山茶廠、稻魚茶三產融合發展中心等6個經營實體,總資產6500余萬元。主要開展構建產業孵化平臺、搭建電子商務網絡和開展實體銷售等業務。
其負責人表示,“剛接到承擔‘產業園牽頭實施主體’這個任務時,我們也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理起。但我們堅定一個想法:只要嚴格遵從上級要求,密切聯系當地實際,一切從健全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和聯農帶農增收著手,一步一步堅定走下來,是能把任務完成好的。”
明確定位 積極擔當
認識決定行動。如何定位“產業園牽頭實施主體”這一角色,決定著該企業在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和所能體現的價值。這不僅僅是產業園項目建設單位之一,有了“牽頭”二字,除了必須完成自身項目建設外,還應承擔起統籌、協調、帶動好相關實施主體及參與產業園建設的農民,把產業園所有項目謀劃好、建設好、運營好。這是一個“主力軍+勤務兵”的角色。所以,從入園開始,特農公司就把推進整個產業園的建設作為公司的核心工作來抓。
一是認真學習上級文件精神,虛心求教先行開展建設的產業園,務求吃透政策、摸清要求,并撰寫多篇報告材料提交產業園管委會和各實施主體。在工作中為領導決策當好參謀,為企業建設做好引導,為項目推進把好關。
二是主動承擔產業園建設居中協調性工作。作為一個投資兩億多元的大項目,有著很多協調性的工作需要有人承擔,否則必然會人浮于事。特農公司積極承擔這一角色任務,讓其他實施主體能心無旁騖地把自己的項目做好。
三是積極參與到產業園的各項工作中,從項目設定到招商引資,從方案制定到日常管理,從資金分配到財務監管,不懼繁難,均嚴格按省、市、縣對產業園的建設要求積極介入,主動擔當。
由于找準了自己作為牽頭實施主體的定位,特農公司在連南產業園建設中發揮了很好的統籌、協調、帶動作用,成為其中的骨干力量。因而,在產業經濟方面,公司逐步把全縣的特色農業產業,包括種植業(油茶、有機稻、檸檬、瑤山茶、金銀花等),養殖業(稻田魚)、畜牧業(土豬、麻鴨、土雞、瑤山羊等),以及相關農家樂旅游服務項目整合起來,通過加盟協議,形成了一定泛規模化產業基地和產業鏈。
健全機制 有序推進
規矩決定細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分階段、有條理地把小事做好,積沙成塔,自然就能成大事。而這一過程,工作機制是關鍵要素。因此,特農公司積極協助連南產業園辦制定實時督導、掛圖作戰和任務節點倒逼機制。通過加強引導,高位高效推進;加強規劃,推動項目落地;加強監督,加快建設進度。有幾點做法的效果非常明顯。
一是堅持聯合巡查制度。每周特農公司都會聯合相關部門和企業到產業園各項目建設現場進行巡查,一方面督導進度,一方面巡查問題。對推進工作不力的項目,該企業會提出整改要求;對一些后進項目會進行單獨約談;對問題嚴峻的項目,企業會上報管委會,召開專題會議限期解決。
二是堅持實施主體聯席會議制度。每月特農公司都會召開最少2次的實施主體聯席會議,傳達上級文件精神和要求,聽取各實施主體工作匯報,通報整體工作推進情況,布置下一階段重點任務,商討產業園建設其他問題。聯席會議讓大家認識更清晰、思想更統一,也激發了各實施主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是實行財務幫扶措施。聘請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為產業園各實施主體提供業務咨詢、事務辦理和審計服務。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定期對各實施主體的產業園專賬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同時還會幫助各實施主體建立、完善財務管理。確保產業園專項資金用得其所,自籌資金按時到位。
嚴格的工作機制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確保了連南產業園建設能按照項目建設方案和資金使用方案有條不紊地推進,而且每一個腳步都走得很踏實。
找準方向 從實做起
方向決定道路。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現有規模化種養的基礎上,做大規模、提升質效。連南的稻、魚、茶產業具有鮮明的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但缺少加工、營銷、科技環節的強力支撐。產業鏈遠未形成,產業效益亟待提升。結合實際,該企業提出要建立一個融種養、加工、營銷、科研、農旅等產業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式產業園。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一切從發展產業出發。
一是關注短板弱項。企業以“建設全產業鏈”“三產融合發展”“聯農帶農致富”為工作目標,以核心項目建設為牽引,圍繞“示范種植、精心加工、品牌營銷、科技支撐”等重心,重點建設“三區一中心”(即大古坳稻魚茶種養示范區、沿陂三江源休閑觀光區、東塘精深加工區和城南三產融合發展中心)等核心項目。這對補短板、強弱項、拉鏈條,打造產業龍頭、塑造公共品牌、提升產業效益,全面帶動稻、魚、茶產業高質量全面發展起到了顯著作用。
二是聚焦聯農帶農。加強產業園聯農帶農工作力度,讓產業園的建設進程和所取得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當地農民。引導各實施主體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合作方式,在全縣范圍積極開展有機稻、稻田魚、高山茶、農旅等項目的聯營發展和訂單生產工作。已深度融入到產業園建設當中的農戶達2920多戶。產業園聯農帶農、促農增收工作成效顯著。
三是重視科技支撐。產業園投入專項經費500多萬元,和省農業科學院、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簽署科技、信息支撐合作協議。圍繞人才培訓、技術支撐、品牌打造等內容,高起點、高水平地為各產業發展提供科學的引領和服務。較好地解決了產、供、銷內涵建設問題,使產業園的效益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有了科學、有效的運營模式。
由于把脈準確,實事實干,連南產業園建設正在企業集中、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經營集約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龍頭力量,提升產業效益,幫助農民增收方面的成效也日益顯現出來。
細心服務 協同發展
融合決定格局。特農公司經常在產業園實施主體聯席會議上講:大家應該是一個緊密的團隊。只有這樣,產業園的每一個環節才能有機地聯系起來,產業鏈才能真正地形成,每一家企業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強,農民才能真正受益。而一個緊密的團隊,前提是大家對其有需求感、歸屬感。這就需要牽頭實施主體承擔起更多的統籌服務工作。
一是為各實施主體排憂解難。特農公司認為,“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們也有困難。但既然被選為牽頭實施主體,在當地應該是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特農公司除了“掃好門前雪”外,還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其他實施主體服務。在工程審批、配套設施、融資貸款、民事糾紛等方面主動協調相關部門,為各實施主體解決問題。只有這樣,自身這個“頭”才有號召力、才能“牽”得起來,團隊才有向心力。
二是為各實施主體搭建孵化成長平臺。除了組織各企業開展培訓學習、科技對接、對外宣傳等活動外,特農公司還發起了共建“稻魚茶產業園商業聯盟”行動。通過共同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中心和品牌體驗館連鎖體系的建設,打造產業園公共品牌,構建供需數據庫、拓展營銷渠道,讓大家實實在在地看到抱團發展的美好前景。
例如,在電子商務平臺方面,公司創建瑤山特農網,主打模式為O2O,即線上銷售特農期貨線下進行瑤族特色旅游體驗,這是一種離線商務模式,可通過把線下實體經營的商品信息發布到互聯網,吸引網絡消費者訂購相關產品,從而將其轉化為線下客戶。
三是探索新型的農業生產組織體系。組織產業園各實施主體及參與產業園建設的農民進行產業鏈分工,探索實踐“示范種養+精深加工+品牌營銷+農旅結合”三產融合發展新業態,建立園區內適度規模生產、加工、銷售的良性互通互利循環體系。讓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有精干力量在支撐,讓每一個實施主體在鏈條中都有所長、有所得。
緊密成型的團隊,讓參與連南產業園建設的各種力量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上下齊心、人人使勁的工作局面。在保證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的同時,也讓產業園的后續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
連南產業園始終以“形成全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為建園目標,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積極引領百里瑤山的廣大瑤漢群眾實現產業致富。能成為連南產業園中的一分子,特農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并會繼續為此努力,實實在在地發揮好牽頭實施主體的作用,更快更好地推進連南產業園的建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