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咖啡,一個有故事、有滋味的神奇種子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約是每人每天70毫克,有些國家(如瑞典、英國)每天的平均消耗量甚至超過了400毫克,相當于4杯咖啡。據人類學家尤金·安德森指出,世界上流行最廣的名詞是4種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稱:咖啡、茶、可可、可樂。其中,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當中最具經濟價值的作物,在20世紀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廣的貿易商品,貿易量僅次于石油。其用途雖然與石油不同,但也一樣成為工業文明里不可或缺的一種能量來源。

  在今天,人們每年喝掉大約7000億杯咖啡,這些咖啡出自熱帶豆科植物帶的75個國家中的3000多萬個種植園所產的70多億千克鮮咖啡,如此高產、熱銷的咖啡,在其傳播過程中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讓羊群興奮的紅果子

  催情、占卜、減肥、長生不老……古代關于咖啡的傳言五花八門,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巴枯寧說:“咖啡一定是滾燙如地獄,黝黑如惡魔,純潔如天使,甜蜜如愛情。”如此復雜的屬性,或許已經足以表明這種“神奇”的種子從最初就具備了成為超級商品的潛力。

  咖啡的發祥地是偏遠的埃塞俄比亞高地,但世人對咖啡的認知仍然跳不出“牧童卡狄與跳舞羊群”的迷思。相傳,公元6至8世紀,埃塞俄比亞牧童卡狄在山麓照料一群山羊。有一天,卡狄看到羊群興奮地亂跳,連病羊和老羊也恢復元氣,飛奔亂舞。仔細觀察后,卡狄發現羊群吃了山坡上不知名植物的紅果子之后才開始變得興奮,于是自己也摘了幾顆吃,果子酸甜可口,沒多久他就倦意全無。此后,卡狄每天就帶著羊群一起吃這種紅色果子,然后共舞嬉戲。這一現象被附近清真寺的長老看到,卡狄便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了長老。牧童卡狄因此被公認為是發現咖啡的第一人。盡管這一說法已經無法得到證實,但是在歐美文化的主導之下,積非成是,埃塞俄比亞也未能免俗地采納了這一說法,甚至還添油加醋地把故事改編得更完美。根據阿拉伯史料,咖啡之父則另有其人:也門摩卡港守護神夏狄利和也門亞丁港的法律編審達巴尼。不過,人們似乎更愿意相信是牧童卡狄發現的咖啡。

  不管怎樣,咖啡無疑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埃塞俄比亞當地人也習慣了以嚼咖啡豆的方式來提神。后來,咖啡經過曼德海峽進入阿拉伯半島,公元10世紀,咖啡第一次以書面形式出現在波斯醫生的筆記中。14世紀左右,咖啡在也門出現并在那里得到栽培。

  走私

  16世紀,奧斯曼帝國稱霸中東和北非,擁有大量咖啡種植園的土耳其為了壟斷咖啡貿易,嚴禁咖啡生豆出口。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人們總是能想出破解之法。有人悄悄把咖啡種子貼在肚皮上走私,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水手甚至偷運出一整棵咖啡樹。在這一系列鋌而走險的走私活動下,咖啡在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爪哇等地種植成功。18世紀初,法國軍官布里埃爾·德·克利奉命護送一棵咖啡樹的幼苗到馬提尼克島,該幼苗是阿姆斯特丹市長送給法王路易十四的禮物。半個世紀后,這個島上就擁有了近2000萬棵咖啡樹。

  對于人類而言,咖啡是“清醒”的代表,就像《一千零一夜》中寫到的那樣:他好像永遠無需睡眠。不過,這清醒之源并非咖啡獨有。蘇丹人吃的可樂果、南非土著煮的蜜樹茶葉、亞馬孫地區的印第安人將瓜拉納種子烘焙后也能獲取咖啡因,而古老的巴西人在馬黛茶中找尋清醒之源。幾乎地球上每個地方的人都能發現這種沒有氣味的物質,但直到這種物質以“咖啡”的形式出現,才對文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美國生物學家霍拉提歐·伍德曾研究過咖啡因對血液循環和肌肉的影響,心理學家霍林沃斯曾研究過咖啡因對智力發展曲線的作用。伍德的實驗結果表明:“咖啡因是注入脊髓反射中樞的興奮劑。它讓肌肉系統更有力地收縮,且之后不會疲勞。攝入咖啡因后,人的整體工作效率得以提高。”1925年,科學家阿勒斯和弗朗伊德進行了一項關于大腦和能量的研究,他們發現,喝了咖啡之后,人們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抽象思維在人腦海中開始涌現出更多直觀的元素,人的思緒變的簡潔明了,語言表達則變得更為詳盡。

  甚至一些咖啡研究者認為,紐約之所以能夠超越羅馬,成為新的國際大都市,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從咖啡出現后,人們理論上的工作時間不再是每天12小時,而是24小時。

  “批判之源”

  公元1511年,埃及蘇丹任命了一位新的麥加總督——克哈伊爾·貝格,他尋求萬象更新,總是對仆人說:“一雙穿舊的拖鞋其實已不再是拖鞋。”因此,人們笑他是“拖鞋哲學家”。有人將坊間嘲笑他的打油詩說給克哈伊爾·貝格聽,他很憤怒,在得知這些打油詩是出自那些喝咖啡的人之口后,便召集人們討論咖啡是否被他們的信仰所允許,最終引起了咖啡支持者們的不滿。于是咖啡被禁。之后,麥加城內外的咖啡飲用者們受到了為期八日的密切追蹤,在這震懾性的一周內,被發現偷偷飲用咖啡的人被捆綁起來,臉朝后坐在驢背上游街示眾。據說,那時候有很多女性出于“醋意”告發自己的丈夫,因為咖啡讓他們選擇案頭,而非他們的枕頭。貝格就所發生之事寫了一份陳述寄往開羅,向蘇丹說明了自己采取的措施。然而蘇丹本人和所有宮廷侍從都是咖啡愛好者,便在回信中建議貝格取消咖啡禁令。

  不久之后,咖啡之爭再次掀起。1521年,支持者和反對者在開羅的一家餐館起了沖突,于是有人稱咖啡是“批判之源”,導致20年前將也門首條咖啡禁令廢止的埃及又將咖啡列入了黑名單。但是此次禁令只限于公共場所,人們在家中照喝不誤。

  關于咖啡的游記

  史上第一篇提到咖啡的游記出自雷奧哈爾德·勞沃爾夫之手。他是一位來自奧格斯堡的醫生,1582年出版了《踏上東方》。他在走訪的過程中,見過當地人們都在喝咖啡。勞沃爾夫在游記中寫道:“他們手中端著一種飲品,其色如墨,可治胃病。他們習慣于清晨飲用,無論場合公私,無論面對何人,使用陶或瓷碗。但每個人都只小抿一口,便將小碗遞與他人,因為他們是圍圈而坐。他們將一種大小和顏色與月桂果相似、被他們稱為‘布努’的果子放入水中。這種飲品在那兒非常普遍,因此,集市上不少人售賣曬干的布努果,與售賣水果的商販無異。”

  作為一名醫生,勞沃爾夫自然也記錄下了咖啡的“藥效”:“他們飲用這種湯水養胃、緩解便秘。此湯還可有效治療肝浮腫和脾臟痛。”

  從令羊瘋癲的紅果子,到可治病的黑色湯水,咖啡最終還是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歐洲咖啡消耗量在18世紀出現暴增的現象,大約從900多噸增加到5.5萬噸,而此時咖啡的價格和使用階層都開始下沉,許多廚師和女仆也能在清晨喝上一杯加奶的咖啡。阿拉伯咖啡史學家賈吉里曾有一句名言:“咖啡入口,真理豁然浮現。”進入20世紀后,意大利和美國成為咖啡市場的核心,咖啡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意大利,人們在上班路上,站在咖啡館里匆匆喝下一小杯意式濃縮咖啡。在美國,人們把喝咖啡變成日常。1932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厄文·博林創作了一首歌曲,讓失意的人能唱著振作起來:看看那邊的天空,既然彩虹還在,就讓我們再喝一杯咖啡,讓我們再來上一塊派。

  20世紀30年代末,98%的美國家庭會喝咖啡,美國的咖啡豆進口量占到了世界咖啡總產量的70%,還出現了速溶咖啡。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嘗遍咖啡所能提供的不同品種。倘若再在咖啡中加上牛奶、酒等進行調味,咖啡又會別有一番滋味。不得不承認,咖啡是一個有故事、有滋味的神奇種子。

  產地不同的咖啡豆可以先分別烘焙,然后再根據精確的配方進行混合。另一種行得通的方式是先將生咖啡豆混合,之后再進行烘焙。

  (來源:《這才是咖啡——一顆咖啡豆的進化史》)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