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以來,在非洲豬瘟疫情及部分地區禁養過度影響下,生豬養殖產業遭受嚴重沖擊。對此,國家高度重視。響應中央號召,各部委主動出擊,各地方積極配合。綜合施策下,正面效果開始逐步顯現。目前生豬生產的重要指標出現了積極變化,生豬生產的恢復性勢頭比較明顯。
在政策推動和市場拉動的綜合作用下,生豬產能的恢復可能會快于早先市場的普遍性預期,考慮到這次生豬產業波動的罕見性和當前處于農業生產轉型關鍵時期的特殊性,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和重視。
政策信息傳導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十分重要。對于生豬養殖問題,政府高度重視,但農民對政策信息的獲取途徑有限,了解的信息相對滯后。政策從中央到省,再到市縣、鄉鎮、村、戶,需要一個傳導過程,如何保證信息在傳導過程中更順暢、透明、不走樣,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筆者在2019年11月末曾訪問過一位到京參會的合作社社長兼養殖戶,當問及是否有政策支持時,他表示知道最近國家層面開始鼓勵養豬,但并不知道當地有什么具體的支持政策,更不了解如何享受這些政策。
農戶的生豬養殖擔憂需要化解。如今,部分養殖戶,尤其是小農戶對養殖的擔憂仍然存在。突出體現在對疫情風險的擔憂和對市場風險的擔憂等。這次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養殖行業影響較大,許多養殖戶因此萌生退意,加之疫苗的研發尚未取得明顯突破,部分養殖戶對疫情仍存疑懼。對市場風險的擔憂方面,生豬生長的周期性導致肉價格也存在波動周期,生豬養殖戶在價高時補欄、價低時出欄的情況屢見不鮮。目前,能繁母豬數量大減,仔豬供給有限,價格明顯上漲,同比接近翻倍,一些養殖戶擔心踏不準周期,遭遇市場風險。還有一小部分農戶可能對政策的可持續性存在疑慮,害怕生豬產能恢復后,養殖政策再度收緊。
恢復產能后的飼料來源及成本問題值得重視。在豬飼料中,玉米用量最大,比重可達60%左右,玉米的市場行情對養豬成本影響很大。近年來,玉米市場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播種面積逐年下調,下游需求,尤其是工業需求穩步增長,產需格局已經逐漸由供大于求轉變為產不足需。2019年1月?11月,玉米批發月均價每斤0.94元,在生豬產能大幅下降、飼料需求明顯回落的情況下,每斤仍比2018年同期高出近4分錢。若明年玉米供給不變、生豬產能恢復較快,則可能會推動玉米價格上漲,抬高生豬生產成本。
環境和小養殖戶收益問題不容忽視。生豬養殖既要有力又要有利,利的方面需要重點考慮兩點:一個是環境的利,另一個是經濟的利。環境方面,《環保法》依然需要嚴格遵守,生豬養殖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必須合規。各地在鼓勵生豬擴養的時候還需充分考慮地區特點和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經濟方面,國家既鼓勵規模養殖,又鼓勵小戶散養,但小戶散養的收入并不可觀。2019年豬肉價格上漲,沒有遭到豬瘟的部分養殖戶獲利頗豐,可是在普通年景,一頭豬的利潤能夠穩定達到300元就已經比較可觀。如今,人均工資不斷攀升、物質成本持續上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小規模養殖的吸引力相對有限。有些養殖戶的養殖場所被查封,相關設施已經拆除完畢,如果復養,需要重新進行基礎設施投入,成本較高。
為此,提出四點建議: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監督跟進,強調政策落地實效。一是加快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發放,并適度提高補助標準。二是盡快安排養殖場異地重建工作,尤其是散養退出比例較高的地區,認真調查核實退養原因,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重點支持防疫和環保環節,鼓勵有意愿的小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三是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養殖小區,為農戶集中養殖提供選擇。四是推動養殖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增進小養殖戶與市場的對接效率。五是加大疫苗研發投入,增強防疫體系建設。六是強調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地方對生豬養殖的重視程度。七是總結地方防疫經驗,探索推廣產銷區間由運豬向運肉轉變的供銷長效機制。八是及時監督跟進,既要保證政策的有效傳導,又要控制節奏,不能“用力過猛”。
鼓勵種養結合并強調因地制宜,確保生產和環保同步推進。各地區管理部門可統籌兼顧,根據本地區土地資源和吸納豬場糞便的能力,按照種養結合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掘種植業對養殖業糞污的承載優勢,鼓勵糞肥還田,引導養殖戶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相互協作,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生豬發展計劃。鼓勵各地區與科研單位合作,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有機肥發展計劃,對現有的豬場,推行庭園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實現良性循環。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發展林下養殖。
加強政策導向和防疫知識宣傳,穩定生豬養殖預期。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多種途徑向農戶傳達中央及各級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優惠政策實施細則,確保信息傳遞準確、流暢,保證養殖戶能夠根據需求及時調整養殖策略。還要強調政策法規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穩定養殖戶的政策預期。同時,加強防疫知識宣傳,引導養殖戶對非洲豬瘟形成正確認識,掌控防疫手段,熟悉應對措施,消除因未知而引發的心理恐慌。
適時主動調整玉米生產政策,保障飼料穩定供給。鑒于玉米產需格局的變化以及明年可能面臨的生豬產能恢復預期,建議穩定玉米生產,不再繼續調減籽粒玉米面積,并縮小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差距,引導生產者適度恢復玉米面積,保障原料持續供給,穩定生豬養殖成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