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是中華文明立足之根基。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簡稱GIAHS),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2002年啟動,我國是最早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計劃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總數已達50項,其中我國有15項(浙江省有3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由原農業部于2012年啟動。杭州市作為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方面卻乏善可陳,不僅尚未實現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零的突破,而且在全國先后公布四批共91項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中(浙江省有8項),僅有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1項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第一輪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建立的農業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庫中,全國共有408項(浙江省有46項),杭州僅建德苞茶文化系統1項列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提出要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時代需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農耕智慧,為大國農業外交提供中國方案。杭州作為長三角地區舉足輕重的中心城市,是未來世界級大灣區的核心增長極,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應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迎頭趕上,走在浙江省的前列。現以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為例,就杭州市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經驗、問題和發展方向做些粗淺探討,以期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西湖龍井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經驗
近年來,杭州市以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為載體,結合杭州實際,不斷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挖掘工作,積極組織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努力擴大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知譽度。
發揮西湖龍井載體作用,構建品牌影響力。西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山水文化和人文歷史而聞名世界,而西湖龍井茶更是以獨有品種屬性、生產技藝、歷史文化脈絡和品牌影響名揚天下。
獨特性方面:產區位于西湖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年平均氣溫在15?17℃之間,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土質為泥盆紀石英巖發育而成的黃泥沙土壤,自然環境獨特。群體種是西湖茶區最傳統的品種,屬灌木型中小類茶樹,經歷長期自然馴化和人工篩選形成,加工出來的龍井茶外形和內質均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品種資源獨特。生產采用叢栽種植模式和重施有機肥的培育方式,采摘鮮葉后,采用“抓、抖、搭、搨、捺、推、扣、甩、磨、壓”等10種手工炒制法(該項制作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經過其獨特的品質后熟技術處理(即將手工炒制輝鍋干燥冷卻后的茶葉放入貯藏茶葉的石灰缸進行保存),生產技藝獨特。
歷史性方面:杭州是我國茶歷史的重要見證者,歷時千余年。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立時,杭州就已種有茶葉;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寺、靈隱寺產茶的記載;宋代蘇東坡留下“老龍井”匾額;明代西湖龍井茶被選為貢茶;清代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龍井,題寫六首龍井茶御詩,親封“十八棵御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關心西湖龍井茶的發展,多次視察茶鄉,更是讓其名享譽海內外。G20峰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各國元首時邀請他們共同品嘗西湖龍井茶,為西湖龍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杭州的茶產業發展、杭州的茶文化走向國際,為世界共享西湖龍井再搭建了新的歷史舞臺。
品牌性方面:西湖龍井享有“百茶之首”“綠茶皇后”的美譽,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牌影響力及推動產業發展日益突出。成功當選中國十大名茶、“金獎”產品,已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產業帶動明顯,西湖龍井每年以占全省茶葉3%的產量帶動全省300萬畝茶園、175億元的產值,60多萬戶茶農受益。168平方公里的西湖龍井茶產區,茶葉生產、農旅融合、茶樓經濟已為茶村走出了幸福美麗之路。
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政策,增強品牌影響力。2013年,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列入中國第二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后,杭州市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實行文化遺產系統最嚴格的產地保護政策。一是明確管理機構。由西湖區、西湖風景名勝區以及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負責管理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做好轄區內遺產的具體工作。二是嚴格基地保護。杭州市在西湖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劃定168平方公里的范圍為“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區”,并頒布《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先后獲得國家質監總局授予的“地理標志產品”和國家工商總局授予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三是出臺政策措施。杭州市出臺《“西湖龍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等政策,以加強品牌管理。西湖區和西湖風景名勝區每年免費向茶農發放菜籽餅有機肥,保護遺產地的生態環境、傳統知識和技藝。四是提供支撐保障。西湖區和西湖風景名勝區每年投入2575人次、出資1000萬元,對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開展保護工作。
掌握國際茶產業話語權,釋放品牌影響力。經過多年的發展,西湖龍井茶的品牌影響力及推動產業發展日益突出,成為世界了解杭州的文化標識。一是鞏固茶都地位。讓永久落戶杭州的世界級茶博會,成為“西湖龍井茶”等茶商茶企作為提升品牌、擴大銷售的重要途徑,成為茶商茶企在茶行業中的地位象征,讓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國際茶、咖、品茗器具展示展銷中心和采購中心,唱響“茶為國飲 杭為茶都”品牌。二是掌握產業話語權。通過一年一度的國際茶博會,持續開展“西湖論茶”中國茶業國際高峰論壇、“茶產業杭州指數”編制和發布,逐步形成包括價格指數、成本收益指數、消費指數、行業景氣綜合指數等在內的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功能性的指數體系,掌握國際茶產業話語權。三是展示文化魅力。通過每年舉辦西湖龍井茶開茶節,開展“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師”等級評定、炒茶大賽、炒茶大師評選、“全民飲茶日”等活動,進一步展示杭州的茶事、茶人、茶歷史、茶文化,“以茶為媒”建立起多邊合作磋商機制,分析國內外茶葉生產、加工、消費趨勢,交流茶業科技創新成果,共同謀劃國際合作項目。
發掘其他農業文化遺產,拓展品牌影響力。根據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的申遺經驗,杭州繼續發掘其他農業文化遺產,其中以建德苞茶文化系統最有代表性。建德苞茶創制于1870年,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唐陸羽的《茶經》中對建德的茶葉已有記述。2008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建德苞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一是積極申報名錄。國家十分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利用工作,除分批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外,還分批開展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建立了農業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庫,目前已完成第一輪的普查。在第一輪普查中,杭州市的建德苞茶文化系統,順利列入國家農業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庫。二是明確組織機構。建德市已做好苞茶文化系統申遺工作,成立了建德市苞茶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建德市茶葉產業協會負責管理苞茶區域公用品牌,出臺了《建德市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3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在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品牌營銷推廣、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實行產地保護。將現轄的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更樓街道、下涯鎮、楊村橋鎮、乾潭鎮、梅城鎮、三都鎮、大洋鎮等9個鄉鎮街道列入核心產地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產地保護政策,并已獲國家工商總局授予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杭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杭州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發展的壓力也愈發俱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入庫數量偏少,政策研究不足。 從“入庫”數量上來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我國有15項,浙江省有3項,杭州市尚未實現零的突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國共91項遺產,浙江省有8項,杭州市僅有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1項;在第一輪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建立的農業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庫中,目前全國共有408項,全省有46項,杭州市僅1項。這也反映了杭州市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相關政策和申報標準研究不夠,各級政府對于相關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明確專門部門專人負責收集、整理相關材料,導致申報材料針對性不夠、歷史數據素材有限,未能全面充分反映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重要價值。
產業種類單一,發掘思路不寬。 目前全國現有的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屬于種植業的8項,林果業的3項,漁業的1項,復合系統的3項;全省現有的8項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屬于種植業的3項,林果業的2項,漁業的2項,復合系統的1項。而杭州市獲認定的遺產項目和被列入的后備項目,均屬種植業,并且都是茶葉,對比全國和浙江已入選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有待進一步發掘其他大類的農業生產系統、復合系統,進一步拓展發掘思路,豐富杭州市的農業文化遺產的產業種類。
可選范圍偏窄,品牌影響不夠。杭州市對遺產的關注范圍,基本局限于農業生產本身,忽略了生產外的相關文化藝術活動。就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而言,局限于種植、加工等生產環節,未能將茶藝等文化服務環節納入整個系統,且西湖龍井品牌在市場流通環節被假冒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品牌形象;就建德苞茶文化系統而言,目前將工作重點集中在產業管理方面,未能有效提升品牌的認可度和知名度;就臨安山核桃、進化青梅等4個農業生產系統而言,在梳理的基礎上還未及時申報。
下一步對策和建議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寶貴財富,它蘊藏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無窮智慧和精神力量,能反映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燦爛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杭州農業文化遺產,是杭州市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也是杭州市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和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更是杭州市新的文化地標。
進一步強化職能,加強保護意識,進一步健全組織,明確職能,不斷加大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一是健全組織機構。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遺產保護“一法六條例”的規定,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以杭州市保護工作委員會為中心,相關部門和區、縣(市)為成員單位的農業文化遺產網絡保護體系,加強保護隊伍,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切實推動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面上不斷拓展,在質上向縱深發展。二是強化政策支撐。不斷完善法規制度,增加保護經費,強化基層基礎,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機結合,積極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如通過修訂《西湖龍井茶證明標管理辦法》,將原有所使用的各種標識使用申報辦法、統一標識包裝、專賣店(點)管理辦法等進行統一合并,統一使用“西湖龍井茶證明標”一種證明標識,確保了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統一領導。三是加大宣傳引導。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通過“茶博會”、農民豐收節、民間工藝大賽等各種載體,積極挖掘、整理、保護和展示生態農業文化遺產,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活品質之城”建設結合起來,讓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充分了解文化遺產保護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有效解決“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的現象。
進一步理順機制,強化管理工作,運用數字管理,建立遺產動態監測機制,不斷強化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錄用工作。一是運用數字管理。積極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將產品數量、產品質量、銷售情況、電子帳戶增減變動等情況,通過系統實時在網上動態顯示,隨時跟蹤產品信息質量,實現實時管理和溯源管理,有效解決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弊端。二是落實分級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工作要求,各區、縣(市)全面負責文化遺產的數據核實填報、產品質量監管、網上動態公示和屬地執法監管等工作;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系統開發、管理、使用的監督管理;市市場監管局主要負責商標侵權、假冒產品的查處;相關產業協會負責做好證明標的使用授權、發放、數據信息共享等工作。三是積極申報認定。各區、縣(市)政府要結合目錄制訂搶救計劃,對列入國家農業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庫項目,尤其是對瀕危項目,要及時予以保護。重點加強對已梳理出來的臨安山核桃、天目筍干、進化青梅、梅里方頂柿共4個農業生產系統,以及建德苞茶文化系統的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并助力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沖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實現杭州市零的突破。
進一步發掘資源潛力,實現量質同升,加強交流合作,落實共建共享機制,全面促進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的振興。一是積極搭建平臺載體。進一步加強普查工作,明確步驟方法和工作計劃,制訂相關管理辦法,強化數字系統的運用和監管,適時地組織開展培訓,不斷提高市場主體、企業主體和管理系統使用對象的應用能力,免費參觀開放,吸引廣大市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通過各種主流媒體及時發布信息,提高杭州市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二是實行獎懲約束機制。建立“紅黃黑榜”完善獎懲機制,對損害文化遺產品牌形象信用缺失的市場主體,予以黃榜警告,屢次不改的,列入黑名單,禁止使用品牌授權。同時,對管理規范、信用良好的市場主體,進行紅榜表揚。三是全面振興文化遺產。積極探索文化遺產網絡保護體系,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人才隊伍,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通過開展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為文化遺產保護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解決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體制性障礙。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激勵和保障機制,積極探索多種保護途徑,做到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機制,充分利用全社會力量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借助各種賽事活動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全面振興農業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杭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