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疫情下的農產品電商 百姓生活的“連心橋”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曾詩淇 字號:【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這個春節變得異常安靜和緊張,餐廳關門,電影撤檔,平日里熱鬧的商場里變得空蕩蕩……一些重度依賴線下的領域幾乎陷入停擺的困境,給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沖擊。

  危機的另一面永遠存在著機遇。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早已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線上購買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面對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電商平臺不僅及時補足了城市生活需求,同時也為農產品上行提供了更多的銷售通道。

  電商成為必不可少的消費渠道

  湖北黃石,餓了么騎手郭真真每天要騎行幾百公里,把果蔬等食材送到指定小區。在他所負責的黃石港區,過去習慣逛農貿市場的中老年人,紛紛在線上菜場下訂單。

  實際上,在全國許多城市,“線上買菜”早已不是新鮮事。

  如今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群聚集,許多城市對傳統農貿市場進行了限流,多地對社區進行封閉式管理,電商服務因網絡優勢成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消費渠道,市民習慣的“出門買菜”被“等菜上門”取代。一時間,各大電商平臺供不應求,像新鮮蔬菜、豬肉等熱銷商品,往往上架后秒光。

  為保障市場供應,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發力。餓了么聯合優鮮菜場、菜文基等生鮮商戶,重點升級保障全國38個城市的“手機菜籃子”。通過6萬家門店,實現蔬菜水果、肉禽水產的線上一站式購買與送貨上門。餓了么數據顯示,近期送出的生鮮水果訂單數持續保持高位,滿足了眾多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安徽合肥,社區生鮮連鎖企業“生鮮傳奇”擁有160多家社區門店,農產品日銷售量從疫情暴發前的300噸上升到目前的500噸。“其中一大部分來源于線上菜場。”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先鋒說,為了配合線上菜場,生鮮傳奇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車間,對肉類、水產與蔬菜進行清潔、分揀、包裝、消毒,實現農產品標準化,再通過餓了么進行銷售與配送。

  河南濮陽市依禾生態農業利用依禾拼購網絡平臺,收集居民疫情期間的果蔬需求,并通過專職配送隊伍配送上門,保障了當地蔬菜瓜果等產品的日常供應。

  春節期間原本是零售業淡季,今年各大生鮮電商卻呈“逆增長”態勢。

  京東數據顯示,從除夕至初九,京東生鮮銷售同比增長215%,全國賣出了近15000噸生鮮產品。

  每日優鮮提供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后,每日優鮮交易額同比增長了300%以上,客單價從成熟區域的85?90元攀升到120?125元。消費者以前多在每日優鮮平臺購買果蔬,疫情期間還增加了肉蛋水產、糧油和食品等需求。

  微信小程序官方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322%。

  拼多多數據顯示,1月份以來拼多多平臺上的食品生鮮需求持續旺盛,水果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20%,米面糧油、肉禽蛋類和新鮮蔬菜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140%。

  根據美團數據,美團買菜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地的銷售量都有明顯上漲,其中,北京地區的日銷售量最高為節前的2?3倍。

  疫情期間,電商不僅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在促進農產品流通、保障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商平臺助力滯銷農產品“出村進城”

  嚴峻的新冠疫情,同時影響了供銷兩端。

  一邊是進不來,城市面對生活物資供不應求的挑戰。 一邊是出不去,農民因農產品滯銷陷入困境,也嚴重了影響了春耕。

  在海南樂東抱由鎮延紅村,果農鄭先生原本定好的客商都不來了,眼看樹上的芒果快要爛掉;在山東東營廣饒縣,茄子、辣椒、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也出現大量滯銷……我們從電視新聞里、網絡上看到很多關于農產品滯銷的信息,幾乎應季農產品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影響。

  2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針對部分產地農產品滯銷賣難等問題提出,要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線上銷售,充分發揮電商企業作用,加大農產品推介銷售力度。

  當全國多個農產品基地發出求購信息后,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為滯銷農產品開通了“綠色通道”,大量滯銷的農產品正在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出村進城”,走上吃貨們的餐桌。

  2月6日,阿里巴巴調動經濟體所有能力和資源,率先推出“愛心助農計劃”,并設立10億元“愛心助農基金” 為全國核心產區滯銷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保障城市菜籃子量足價穩,同時助力構建鄉村數字化防疫網絡。

  針對國內冬季“菜籃子”海南果蔬滯銷,在政府部門支持和協調下,阿里巴巴緊急成立項目組,經過努力,重新打通了海南發往全國從采收、加工、物流到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2月8日至10日,海南滯銷果蔬通過天貓賣出超過500噸,在線下,盒馬和大潤發在海南直采57噸果蔬和6000只文昌雞。截至2月18日,阿里“愛心助農計劃”已經幫全國農民賣掉超過3.8萬噸農產品。

  2月10日,京東開通“全國生鮮農產品綠色通道”,發布25項涉及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助農措施,幫助滯銷農產品成功銷售。據統計,2月11日至16日,京東及旗下的京喜平臺累計接到全國1000多條求助信息,累計銷售2500噸滯銷生鮮農產品,環比增長近10倍。

  2月10日,拼多多正式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除充足的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農產品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幫助解決疫情期間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讓農戶收入得到保障。

  “大家快來看我手上的地瓜,薯皮光滑、色澤鮮艷、肉質細膩,不甜不要錢!”2月21日,山東省臨沭縣副縣長陸永春舉著一只紫薯,面對全國20萬網友吆喝起來。臨沭縣作為拼多多“農貨產銷對接活動”首批合作伙伴,率先探索“直播+拼購”的農貨銷售新模式。據拼多多統計,陸永春的直播吸引了超20萬人圍觀,累計售出8萬斤紫薯。

  “疫情”倒逼生鮮產業鏈變革

  疫情影響下,大多數行業受到冷落,生鮮電商卻別樣“火爆”。然而,“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存在的一些不足。

  “此次疫情對農村電商發展危與機并存,是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效果的一次大考,讓我們看到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供應鏈體系在救災、減災中都至關重要。

  以每日優鮮為例,疫情前為了保證一小時內送達,平臺采用的是中轉倉模式,中轉倉的成本非常高,耗損率也高。疫情階段采用的“預定制”,這樣至少可以提前12小時掌握訂單,也就有充足時間準備庫存,可以更加精準地在上游供應鏈掃貨和備貨。

  除了每日優鮮外,盒馬鮮生也加大力度保證供應鏈暢通。一方面,盒馬通過各地政府,對接更多的供應商,加大從各地的農業基地、批發市場采購力度。另一方面,盒馬合作的500家直采基地,第一時間召集工人,復工復產,保證了盒馬的生鮮供應。以上海為例,一天有50萬份包裝蔬菜、80噸的散裝蔬菜上架,這些備貨其中9成來自盒馬的直采合作基地。

  備貨能力是一方面,配送運力也同樣重要。雖然現在各大生鮮平臺都十分重視運力的補充,但從目前情況看,平臺的運力規模仍難滿足疫情期間旺盛的訂單需求,導致很多到家服務延長或直接被取消。

  除了把貨品運輸到城市倉庫外,終端物流的配送也是當前困擾生鮮電商的一大難題。記者發現,多家生鮮電商相繼掛出了“延時配送公告”,相較于過去的1小時內送達,如今5?8小時內送達已屬不易。

  打通農產品供應鏈也成為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關鍵。

  據了解,疫情發生后,海南農產品出省的電商通道基本上全線癱瘓,連包裝用的紙箱都得從外省調用。“最大的難題是物流問題,”一位水果商表示,海南當地緊急推出了很多針對性優惠政策,在本地農產品可以上路,但是出了海南,不一定上得了路。

  重新上路很難:從采收到銷售——農產品全鏈路的每一個環節,從產地到銷地——農產品途經的每一個地方,都要全部從零開始,重新一一打通。

  阿里巴巴緊急成立的項目組,整合數字農業、菜鳥物流和天貓等業務在數字生產、數字流通和數字銷售的能力,加上34個商家參戰,歷時兩天攻堅克難,滿載海南水果發往北京的貨車,終于跨過瓊州海峽。在這條全新的供應鏈上,海南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已恢復到日均近5萬單,大部分農產品可以在72小時內發貨,直供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或許,疫情過后,農產品供應鏈行業將迎來新的升級。

  “新業態”加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后端打通了供應鏈、補足運力之后,前端如何靈活地實現線上訂單配送,也是電商平臺需要面對的問題。

  如今,缺人,成了最大難題。

  本來春節期間很多人就返鄉回家,再加上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采取“一刀切”做法,很多司機送完貨后要隔離14天。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企業返鄉員工回程受限,造成超市等零售企業門店營運、物流配送等各方面員工缺編50%以上。

  在這一特殊情況下,“共享員工”應運而成。

  疫情期間,傳統餐飲企業和生鮮電商可謂冰火兩重天,一個“閑得慌”,一個出現“用工荒”,各大生鮮電商均選擇從受疫情沖擊較大的餐飲業等線下消費領域,招攬“閑置員工”,實現利益最大化。

  2月初,盒馬鮮生宣布將聯合云海肴、西貝、青年餐廳等餐飲企業,促成“共享員工”的合作。將原本在餐飲行業的員工送至盒馬各地門店,經訓練后參與門店貨品打包、分揀、上架等工作。

  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聯合餐飲、商超企業,將冷門行業的員工與有用工荒情況的企業共享,緩解了企業用工緊張的問題,也讓賦閑的員工有了工作收入。

  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電子商務行業分院副院李建華表示,在技術驅動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一直是包括電商在內的互聯網產業的必然發展趨勢。此次疫情加速了“共享化”商業模式和業態的發展。

  同樣,疫情期間,“非接觸配送”物流服務新模式也得到飛速發展。

  在疫情持續發酵時,很多小區采取了禁止外來人員出入的封閉式管理,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都被擋在了門外。與之對應的,京東、順豐等先后開通了“無接觸配送”,即配送員和用戶約定將商品放到物業中心、公司前臺、快遞柜等指定位置,減少人與人的直接接觸。

  從中長期來看,隨著技術的發展,“非接觸式服務”場景需求會增加,無人智慧餐廳、智能快遞柜、機器人配送等新業態會迎來發展的機會。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