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岑鞏:茶藥“聯姻”唱大戲 “以短養長”促增收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陳敏 陳昆 字號:【

  不誤農時不負春,田間地頭忙耨耕。連日來,走進貴州省岑鞏縣各鄉鎮、村,處處是春耕春種的火熱場景。

  為實現林下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脫貧成效,今年,岑鞏縣委、縣政府結合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區域優勢,以林下經濟“四個一”(100萬羽林下養雞、1000萬棒林下食用菌、1萬畝林下黃精、1萬箱林下養蜂)工程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并在油茶基地里套種黃精、何首烏、天冬等中藥材,“以短養長”保障產業發展初期群眾的收入只增不減,力爭走出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

  春來萬物蘇 工農復產忙

  “我們這里總的是1000畝的油茶,計劃在油茶樹下套種中藥材800畝,一期我們已經套種了250畝黃精,150畝天冬和70畝何首烏,現在我們正在準備二期的套種工作。”黔東南州林業投資有限公司林下經濟部部長王青對筆者介紹道。

  初春時節,天空中飄著絲絲細雨,天氣依然寒冷。走進天馬鎮黃土塘村,放眼望去,幾十名村民正在油茶地里忙活著,為油茶樹下套種藥材做準備,鋤草、施肥、挖溝起壟,一片繁忙景象。

  為了加快種植進度,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村里將在家暫未外出返崗的10多名村民組織到基地務工。村民謝春先原本在溫州打工,受疫情影響還沒有返崗,這段時間,她每天都來基地干活,增加一點收入。

  “往年我們一般都是過完正月十五,十六就回廠里上班了,今年因為受疫情的影響,我們上班的工廠還沒復產,所以就還沒出去。”謝春先說,天天在家待著沒有收入也不行,這幾天村里面在種藥材,就跟著一起來干活,掙點小用錢。

  昔日“荒山坡崗” 今朝“綠色銀行”

  荒山種油茶,綠了山坡富了村民。據當地村民介紹,眼前這片上千畝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油茶基地,曾經由于地勢偏遠、海拔較高,除了當地村民放牧家畜外,一直都處于無人利用的荒廢狀態。2017年,天馬鎮引進黔東南州林業投資有限公司,將千畝荒山開墾出來,種植“油茶+藥材”,昔日“荒山坡崗”,如今變身“綠色銀行”。

  “基地建設到現在,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48人,非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398人的勞動就業問題,每年公司勞務支出這一塊80萬元左右。”黔東南州林業投資有限公司林下經濟部部長王青說。

  今年47歲的吳梅珍,是地地道道的天馬鎮黃土塘村人,這里是她的“娘家”,也是她的“婆家”。丈夫因為開工程車的原因,常年在外跑,所以照顧家里的重任就壓在了她的身上,幾十年如一日,日出下地,日落歸家,鋤頭、背簍是她的“武器”。自村里的油茶基地開工建設以后,她就把自家的10多畝荒地租給公司發展產業,自己也跟著到基地干活,開啟了朝九晚五,8小時制的上班族生活,因為干活得力又勤快,還成了基地的管理員。

  “我們在這里干活80塊錢一天,土地租給公司發展產業有租金,產業見效益后,我們還有分紅,算下來,一份地有三份收入,還是算可以了。”吳梅珍高興地說,產業發展起來后,在“家門口”當起了“上班族”,還能照顧到家里,日子也是越過越有滋味了。

  茶藥“聯姻”一地雙收固成效

  產業脫貧是岑鞏縣脫貧攻堅工作的特色,產業帶動是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重要法寶。近年來,岑鞏縣堅持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念好“山字經”,以林下經濟產業為載體,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全面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充分利用油茶林地資源,套種黃精、何首烏、天冬等中藥材,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以藥養茶、以耕代撫、以農促林,實現產量產值雙豐收,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為打造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產業常青藤”奠定了基石。

  油茶的用途廣泛,茶籽油可與橄欖油媲美,它一般是3年掛果,5年豐產,7年高產。為了充分利用油茶林資源優勢,提高土地綜合效益,拓寬增收渠道,公司積極探索油茶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油茶樹幼小、行間空地多的條件,在油茶林下“見縫插針”套種了黃精、何首烏、天冬等中藥材,管理油茶的同時兼顧藥材,提高了土地產出率,還能以藥養茶、以耕代撫、以農促林,實現產量產值雙豐收,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3年,油茶和藥材就可以得到‘雙收’,但是油茶初期掛果,收益并不明顯,所以,前三年的效益主要來自中藥材。”王青說,通過茶藥套種模式,以藥養茶,中藥材這一塊的收入在750萬元左右,完全可以有效填補前三年的效益“空窗期”。

  “訂單種植”讓產業發展無憂

  據了解,天馬鎮茶藥套種產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將傳統農業轉變為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既保障了銷路,降低了市場風險,也更加有效地提高扶貧產業發展效率。

  “我們是跟香港培力集團貴州中藥有限公司,簽訂了中藥材種植訂單保價回收合同,在產品銷售方面我們得到了保障,在技術種植方面,他們是對我們進行技術跟蹤指導服務,定期到基地對農戶進行種植管理培訓。”王青說,解決了市場和技術兩大后顧之憂,發展產業自然就信心滿滿了。

  茶藥“聯姻”,讓荒山變“綠”、窮山變“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開出了“良方”,奏響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交響曲。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