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觀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可以發現,截至目前,認定的五批共11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茶文化系統占比最高,達14項。為什么茶文化系統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絕非偶然!
我國產茶歷史之久、茶產區分布之廣、茶產品領域之寬、茶產量之大、茶企業數量之多,均為世界之最,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的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茶系統,無論是品牌、規模、品質,還是生產力、發展力、影響力,都是中國茶業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國茶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的重要源點。中國茶區別于世界他國茶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堅定堅守的文化定力、創新創造的文化活力!要真正使中國茶業從“大”到“強”,“茶文化”這面大旗必須高高扛起。
回首來路,茶文化厚重滄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識。茶為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不管是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還是廉美和敬的品茶境界,映射的都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承載的都是中華民族獨特而寶貴的精神特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茶業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浩瀚五千年的發展史。這也是茶文化系統在悠久厚重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能夠熠熠發光的重要因素。
駐足當下,茶文化價值凸顯,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發展茶產業不僅有利于我國農業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群眾收入,而且弘揚茶文化對于重新審視鄉村價值、傳承發展農耕文明、喚起炎黃子孫內心深處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最核心的就是人參與其中,讓農民群眾在保護傳承利用的過程中收獲幸福感、價值感。種茶、采茶、制茶、售茶、品茶,茶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人,這也是茶文化系統在品類眾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能夠舉足輕重的關鍵因素。
展望未來,茶文化歷久彌堅,“中國茶”必將向世界亮出金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新時代茶文化的內涵外延不斷擴大,在中華文化的氤氳下,其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國際性特點也進一步顯現,對現代社會的功能進一步增強。2019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審議通過了我國主導的“國際茶日”提案,這是世界對中國文化的再一次注視和認同,也表明凝結了千百年文化精粹的中國茶文化再次登上了世界舞臺的顯要位置。這也是茶文化系統在既面向歷史、更面向未來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能夠脫穎而出的突出因素。
“七度盧仝碗、三篇陸羽經”,古有茶仙茶圣,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基礎;時值當下,每一個中國茶人更有責任和義務實現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愿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的茶文化系統能夠扛起這面大旗,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中國茶業鼓與呼,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踐而行!
這里,也誠摯邀請朋友們到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走一走,看一看,品品那里的好茶,不僅有沁人心脾的茶香,更有耐人尋味的文化與鄉愁!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鄉村文化指導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