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我國稻谷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年均增長0.6%,小麥產量年均增長0.13%,玉米產量年均增長2.5%,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明顯增加……” 4月20日,2020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以視頻直播方式在京召開。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 (以下簡稱“《報告》”),對未來10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形勢進行預測分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受邀作視頻致辭。
據了解,農業展望是基于已有信息,運用模型技術與方法并結合專家會商,研判未來一段時期農產品供需形勢的監測預警活動,目的是主動釋放市場信號,積極引導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和國際貿易,是增強農產品市場透明度、服務和引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召開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農業展望報告,是釋放權威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國際農產品市場地位的重要舉措,也是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通行做法。
韓長賦表示,當前應對疫情、災情和市場波動疊加的風險挑戰,迫切需要運用好現代信息手段,從更高層次、更全維度掌握農情變化,加快完善中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以信息化引領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瞄準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采集重要農產品生產、流通、貿易等信息,打造農業大數據平臺;緊盯農產品供求形勢變化,加強分析預警和信息發布;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開展精準信息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產品生產供給影響不大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大范圍發生后,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相對平穩,除了與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個別品種外,目前受國際市場聯動影響不大。
大會執行主席、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許世衛認為,首先,我國糧食供給有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口糧供需關系總量平衡有余,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38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大米、小麥進口量僅占全年消費量的1.6%和2.7%。受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影響,去年我國玉米面積小幅略減,但單產有所增加,產量保持增長態勢。隨著國家調增大豆種植面積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國產大豆面積調增,產量繼續增長,國產食用大豆供給持續寬松,進口依存度逐漸下降。
其次,“菜籃子”產品豐富。水果、蔬菜、水產品一直是我國主要出口優勢產品。受疫情影響,我國部分產品出口可能會受到限制,而這一部分正好可以彌補國內消費者對國際產品的需求缺口。肉類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農產品,近年來肉類消費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 肉品穩產保供和非洲豬瘟防控取得明顯成效,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產量分別較上年增長3.6%、2.6%、12.3%、5.8%。
再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農產品市場總體保持平穩。疫情較重期間,雖然部分“菜籃子”產品產銷銜接受阻,部分地區農產品價格出現階段性上漲現象。近期,隨著交通運輸逐漸順暢、企業復產復工比例加大,農產品市場價格已基本恢復正常。
因此,綜合來看,國際疫情下,當前國際出口受限對我國農產品供給影響不大。
屈冬玉表示,數字科技是應對新冠肺炎的重要工具,可以廣泛應用到整個價值鏈中,幫助農民及時獲取重要的市場信息,幫助在糧食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推動糧食措施的實施。他強調,當前全球正面臨著新冠肺炎巨大的挑戰,加強從生產、流通到零售的糧食安全體系建設,對于應對疫病、解決饑餓問題意義重大,國際社會應共同應對疫情,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正常運轉。
展望2020:重要農產品能夠實現穩產保供
《報告》顯示,2020年,“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將如期實現目標,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將得以改善,農業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新成效。
《報告》預測,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能夠實現穩產保供,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能力和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業種植結構繼續優化,三種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近14.2億畝、口糧播種面積8億畝左右。大豆面積有望再增加200萬畝以上。棉花面積預計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油菜播種面積預計增加,特色油料生產有望不同程度增長。年底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豬肉產量預計下降,禽肉等其他肉類有望繼續增長,肉類供給結構將得到優化。奶業提質增效明顯,水產健康養殖較快發展,綠色優質安全產品供給增加。
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加快,消費需求的優質化、綠色化、個性化、營養化趨勢更加明顯。優質專用稻米和小麥口糧消費較快增長,特色食物植物油、優質特色水果、綠色安全蔬菜等消費需求強勁,牛奶、禽肉、禽蛋消費將繼續保持增長,畜產品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加工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穩步增長,水果、馬鈴薯、豆制品等加工消費分別增長3.9%、1.8%和2.0%。
農產品貿易保持增長趨勢,肉類進口量大幅增加。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豬肉產需缺口擴大,進口量預計比上年增長32.7%,達到280萬噸左右,禽肉、奶制品進口量分別預計比上年增長7.5%和3.3%。由于國內消費需求減少,棉花、食用植物油和食糖等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進口預計不同程度下降。
農產品價格預計總體趨漲走勢,部分品種高位震蕩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稻米、小麥價格預計小幅波動,玉米供需關系偏緊預計價格總體走強,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國際因素預計更加突出;豬肉價格高位趨漲風險加大,并帶動畜禽產品價格保持高位運行。蔬菜水果價格預計波動較大,季節性因素和突發性事件影響依然存在,區域性、品種間和品質上的價格差異也將更加明顯。
未來10年:主要農產品增產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報告》指出,未來10年,農業轉型升級將明顯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將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
《報告》預計,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增產保供能力大幅提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市場短缺品種和契合消費者需求產品供給不斷增多;口糧品種結構持續優化,面積穩中有降,單產增長推動稻米、小麥產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速小于1.0%;大豆和奶類產量年均增速在3.0%,玉米、水果、禽肉產量年均增速在2.0%~3.0%,豬肉、牛羊肉、食糖、蔬菜、馬鈴薯產量年均增速在1%~2%。
在農產品消費方面,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飼料糧消費和工業消費持續增加。人口增加帶動口糧消費繼續增長,未來10年稻米和小麥國內總消費量分別預計增長2.4%、11.8%;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粗糧飼料消費和大豆壓榨消費持續增長,玉米和大豆國內總消費量分別預計增長18.7%、14.5%;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對動物性產品消費需求增加,肉類、禽蛋、奶制品、水產品國內總消費量分別預計增長20.7%、8.9%、39.5%和9.8%。
在農產品進口方面,農業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地位。農產品進口將不斷擴大,進口來源更加多元。小麥和玉米進口量分別預計增長67.1%、74.6%,仍保持在進口配額范圍內,大豆進口量預計達到9952萬噸,增長7.5%。食糖進口持續增加,預計增長142.7%。豬肉進口展望前期大幅增加,隨著生產恢復展望后期快速回落,牛羊肉進口持續增加,奶制品和水產品進口分別預計增長46.8%和37.5%。傳統優勢農產品水果、蔬菜和水產品出口保持增長,年均增速分別預計為5.9%、3.2%和1.3%。
在農產品價格方面,隨著現代農業市場體系的建立完善,農產品價格將主要由市場決定,在人工、土地、物質投入、環保等成本上漲不可逆性條件下,農產品價格將整體上漲??诩Z供給寬裕,稻米、小麥價格市場化將更加明顯;飼料糧供給偏緊,玉米價格預計溫和上漲趨勢;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國內短缺,進口依存度較高,國內外價格聯動非常明顯;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制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受成本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總體呈上漲趨勢。
據悉,自2014年創辦以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已連續召開了七屆。大會的召開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為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以減輕疫情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同時也提升了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