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國茶文化遺址遺跡初考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段文華 于良子 周智修 姜仁華 字號:【

  我國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遺產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本身在農業和文化兩個層面都具備突出的地位和價值,同時具備農業文化遺產的各項特征價值。無論從農業層面還是文化層面而言,茶葉在世界范圍都具有重要價值。茶文化遺產兼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及文化景觀綜合價值,是重要的、較為特殊的農業文化遺產類型。茶文化遺址遺跡蘊含著豐富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研究等價值,對茶文化遺址遺跡主要分布區域進行保護與開發利用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

  文化遺跡及茶文化的內涵

  據《中國考古學大辭典》詞條注解:遺跡即遺剩之痕跡。在考古學中,遺跡是遺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指古代人類在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中所遺留的痕跡。遺跡通常不可移動,如洞穴、城址、聚落址、居址、窯址、礦坑、道路等。遺跡具有時代性、地域性及民族性,揭示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方面。

  歷史文化遺跡是傳統文化的承載,保留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教育價值等)、社會價值和商品價值(主要是旅游價值),是一種文化資本。南京農業大學劉馨秋《江蘇省茶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中指出:遺址類茶文化遺產是指人工創造或自然形成的茶文化歷史遺跡,屬于不可重新創造的有形文化遺產。

  茶文化內涵 《世界茶文化大全》中概括出:茶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切與茶有關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態的總和。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人類創造的一切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側重于茶文明成果;而從文化現象的角度來看,那就包括了當下動態存在、變化發展中的各類與茶有關的文化形態和文化事象的總和,側重于茶文化形態。

  茶文化既包括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茶德、茶道等精神文化遺產,也包括時代文化形態,如生產、加工、品類、品牌、流通以及茶藝、茶禮、茶博會、茶會議等茶事活動,還包括茶文化理念、茶核心價值等思想價值觀,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復雜概念。

  茶文化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它的廣延度和深刻度總是在不斷地拓展,當今時代的創新發展,更賦予了茶文化新的含義。

  茶遺址遺跡的分類 《世界遺產名錄》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和“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大類。作為農業遺產中的遺址遺跡,主要體現在前三類。按照這種分類,茶文化遺址遺跡主要包括自然遺址遺跡類與自然遺跡與人文遺跡結合類。

  茶文化的自然遺跡類,主要有茶馬古道、古茶道、古茶山、古茶樹、古茶園和宜茶井泉等六大類。自然遺跡與人文遺跡結合類,主要有古茶所、寺觀、碑帖典籍、古窯址、茶史實物、文物及實物館藏處等。

  我國茶文化遺址遺跡分布情況

  2019年5月至11月,通過搜集歷史資料、發函調研、走訪專家及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全國的茶文化遺跡遺址及其運營狀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向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茶葉產區和茶葉銷區),發放了征集茶文化遺跡調研函,收到21個省(區、市)的信息數據反饋。

  通過對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匯總、篩選,初步歸納出茶文化遺跡的市(縣)有121個,茶遺跡有545處(件),其中茶馬古道及古茶道27處,古茶山51處,古茶樹6處,古茶園23處,宜茶井泉74處,場所175處、寺觀57處、碑帖典籍52件、其他茶史實物22件,文物或實物館藏處15處。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四川、云南、湖北、河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湖南、江蘇、山東、山西、陜西、重慶、浙江、臺灣、北京、上海等21個省(區、市)。涵蓋到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遺跡數達到30個以上的省份是浙江、江西、湖北、四川、江蘇、安徽、云南。

  地域分布 據初步分析,我國代表性的可以傳承發展茶文化的重點區域有27個,其中西南茶區5個,即云南勐海、普洱、臨滄,貴州湄潭,四川雅安;江南茶區17個,即浙江杭州、寧波、紹興、臺州,安徽祁門、黃山,江西九江、浮梁、婺源,湖南益陽、岳陽,湖北恩施、宜昌,江蘇蘇州、無錫、南京、揚州;華南茶區5個,即福建武夷山、福安、安溪,廣東潮州,廣西梧州。

  歷史時期分布 茶“聞于魯周公,發乎神農氏”(陸羽《茶經》)。在本次調查中,有明確朝代歸屬的有347處,有待考證的198處。其歷史朝代包括商、戰國、秦、漢、三國、晉、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民國及當代。

  由于調查時間、經費、地域等原因,海南、西藏、甘肅等省沒有開展調查,已開展的調查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還存在內容上的缺失,茶文化遺產的數量實際上遠不止這些。

  典型茶文化遺址遺跡及相關茶文化遺產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都涉及茶文化遺產。一些茶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批準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試點,意味著茶文化遺產已躋身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之列。

  自2006年至2014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綠茶、黑茶、紅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烏龍茶以及茶點的傳統制作技藝非遺項目共有29項,目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茶技藝共有七項,種類包括綠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和烏龍茶。

  我國有20個省(區、市)1000多個縣(市)產茶。根據地域、氣候、茶樹生長及茶類情況劃分為四大茶區“江北茶區、江南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典型茶文化遺跡及茶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西部與南部茶區,下面按區域來進行介紹。

  西南茶區茶文化遺跡及茶文化遺產

  該區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屬茶樹生態適宜區,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包括貴州、四川、重慶三省(市),云南中北部及西藏東南部。該區自然條件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700毫米。茶樹品種資源豐富,既有小喬木、灌木型品種,也有大喬木型品種。

  茶類眾多,有紅茶、綠茶、黃茶、黑茶、花茶等,也是邊銷茶的主產地。主要名茶有蒙頂黃芽、都勻毛尖、普洱茶、下關沱茶、竹葉青、成都茉莉花茶等。茶文化遺址遺跡的主要分布區域有5個,包括云南勐海、普洱、臨滄,四川雅安,貴州湄潭。該區典型茶文化遺址遺跡有茶馬古道、古茶園、古茶樹、古茶所等。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歷元明清至近現代,中國西部連接內地的重要商貿經濟通道。唐宋時期,用“川滇之茶”換“西藏馬匹”,成為朝廷的重要政策。據記載,唐玄宗(公元682—716年)時期,始以茶同少數民族換馬,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飲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經年回紇人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說的就是這件事。

  茶馬古道主要由川甘青道、川藏道、川滇道、滇藏道、甘青藏道五條主干道和眾多的支干道、支道、連接小道構成, 是一個龐大的綜合性道路網絡系統。廣義上它以云南、四川、西藏為中心,覆蓋了周邊的湖南、貴州、廣西、甘肅、陜西、寧夏等省區,還進一步向外延伸到了緬甸、印度、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

  茶馬古道沿線至今仍保存著豐富的文物遺存, 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途徑云南的茶馬古道,主要是從西雙版納、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進入西藏的邦達、察隅、林芝、拉薩等地,然后分道進入尼泊爾、印度。

  這條古道沿途道路艱險,蜿蜒于崇山峻嶺之中,茶葉運輸全靠人背馬馱。特別是滇西北路段的勐臘、永平、保山之間,仍保留著當年運茶馬幫通行的博南古道。在沿途堅硬的青石道上,留有馬幫通過的一連串深深的馬蹄印痕。其地有“馬蹄鑿巖留石窩”之說,正是對這一歷史的寫照。勐臘,在傣語中為產茶的地方,是滇茶最主要、也是最早的產地,也留下不少茶馬古道的遺跡。

  茶馬古道是民族文化走廊,它連接了沿途各民族之間的友誼,加強了漢藏民族的交流,使得人類文明在這條道路上融和、薈萃,古老的川藏茶馬古道是民族之間跨地域、跨時空的紐帶。它是歷史文化研究的瑰寶,在古老的茶馬古道上,人們在日常生活習俗、生活用具、建筑及文字記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印記,這對于歷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世界上罕見的風景秀美旅游線路。

  從四川盆地的邊緣一直延伸到世界上地形最復雜、最險峻的高山峽谷地區,其山路崎嶇之險峻,當時通行之艱難實為世間罕見。而對于現代文明來說,其是一條風景秀美的旅游線路。

  古茶樹與古茶園 云南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等地區都有大面積的古茶樹和古茶園。德宏、紅河、文山等地也有古茶樹分布。云南作為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不僅在普洱市思茅發現了距今3540多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 還在滇南和滇西的27個縣發現古茶樹, 有野生型、過渡型與栽培型的古茶樹單株或群落,是茶樹原產地的活見證, 也是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西雙版納的古茶園約80000畝,是野生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較集中的產地之一。

  世界三大“茶樹” 是云南勐海縣南糯山樹齡為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樹、云南瀾滄縣邦威村樹齡為1000多年的過渡型古茶樹和勐海巴達樹齡為1700年的野生大茶樹。云南普洱市鎮源縣九甲鄉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樹林總面積達28747.5畝,有8個野生茶樹群落。其中最大的一株,樹高25.6米,基部干徑1.2米以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茶樹,稱之為千家寨1號。還有一株,樹高19.2米,基部干徑1.02米,稱之為千家寨2號。臨滄秘境古茶林,是世界茶樹起源的重要區域,茶樹種為大理茶種。雙江萬畝原生野生茶樹群,約80000多株原生茶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面積大、樹齡長、海拔最高的原生古茶樹林。

  云南芒景、芒邁栽培型古茶樹林,考證認為,這是少數民族中布朗族先民濮人馴化栽培留下來的茶樹。云南鳳慶縣香竹箐古茶樹,科考專家認為是世界上現存的最粗的大茶樹,有人估計有3000多年的歷史。

  古茶所 臨滄鳳慶縣魯史古鎮,早在明萬歷26年間在此設阿魯司巡檢,并辟街市。明清兩代為順寧府管理瀾滄江以北的行轅,民國18年建魯史鎮。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歷到此,在他的《徐霞客游記》中也有關于阿魯司的記載。魯史古鎮,東西長800米,南北長538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從現存的街道、保存完好的馬店、驛站、古宅和經過幾百年人跡馬蹄打磨得斑駁光亮的石板古道,會讓人回想過去商旅不斷,馬幫塞途的悠悠歲月。

  魯史鎮位于該區東北部,瀾滄江與黑惠江中間,歷史上是連接巍山、下關、滇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由于魯史地勢險要,加之有黑惠江、瀾滄江兩個天然屏障,魯史成為古道咽喉及商品集散地。魯史古鎮周圍莽莽蒼蒼的森林中,生長著很多古茶樹,說明魯史不僅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集鎮,也是茶葉生產銷售的重要集鎮。

  四川省雅安市南城門遺址及雨城區茶馬古道高橋段。南城門遺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木城街,范圍為梯步起點至南城門城樓遺址處結束,均為清代建筑遺存,主要包括梯步約200米,欄桿約100米。雨城區茶馬古道高橋段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上里鎮五家村三組場口,面積為100.7平方米,該橋修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又名清代立交橋。

  南城門遺址是兩條古道的起點,包括南城門、城墻、古道,均為清代陸續修建,在茶馬古道交易中發揮了較大作用。據二普資料記載,雨城區茶馬古道平水橋原橋西5米處,有建橋碑記載橋之落成始末。

  重要人物

  馮紹裘,茶學家、制茶與審評專家,滇紅工夫茶的創始人。在創制滇紅,改進寧紅、祁紅、湖紅以及安化磚茶的品質等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在改變手工制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貢獻。張石城,滇紅工夫茶創制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參與籌建勐海茶廠。呂允福,西南農大茶學專業創始人。鐘渭基,茶樹育種專家,從四川省茶樹地方品種及野生大茶樹資源中,發掘推廣了早白尖、南江大葉茶等一批地方良種,為四川茶葉生產與發展作出貢獻。

  茶葉制作技藝

  2008年6月,云南省寧洱縣的“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公布的還有勐海縣的“大益茶制作技藝”。

  江南茶區茶文化遺跡及茶文化遺產

  該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南部,屬茶樹生態適宜區,為中國茶葉主產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三省,安徽、湖北、江蘇南部,廣東、廣西、福建中北部。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毫米。茶樹品種主要有灌木型品種,小喬木型也有分布。茶類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種特種名茶和花茶,是全國重點綠茶區。

  主要名茶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廬山云霧、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武夷巖茶、君山銀針等。茶文化遺址遺跡的主要分布區域有17個,包括浙江杭州、寧波、紹興、臺州,安徽祁門、黃山,江西九江、浮梁、婺源,湖南益陽、岳陽,湖北恩施、宜昌,江蘇蘇州、無錫、南京、揚州。典型茶文化遺址遺跡有萬里茶道各路段(古茶道)、古茶山(園)、古茶所等。

  萬里茶道各路段(古茶道) 江南茶區具有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就是它覆蓋了“萬里茶道”部分重要節點城市。萬里茶道起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總長約4760公里。此后繼續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通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歐洲各國,全程約1.3萬公里。

  “萬里茶道”亦稱中俄茶葉之路,特指從17世紀后半葉起至20世紀20~30年代中國茶葉經陸路輸出至俄羅斯等國的貿易路徑,也是繼古代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

  “萬里茶道”在我國8省沿線地區地理環境多樣、族群文化多元,自然文化遺產豐富,在新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

  古茶山(園) 江南茶區名山眾多,名山出名茶。代表性茶山有安徽黃山、江西廬山、岳陽君山、浙江天臺山、舟山普陀山、樂清雁蕩山、青陽九華山、吳縣洞庭山、婺源大鄣山等。

  杭州龍井十八棵御茶。位于浙江杭州獅峰山的胡公廟老龍井寺(宋廣福院)前。相傳為清乾隆皇帝傳旨所封。

  天臺葛仙茗圃。天臺素有“江南茶源,韓日茶祖”之稱,是中國乃至東亞茶人心目中的茶文化圣地。

  無錫雪浪山茶園。雪浪山產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清乾隆年間,雪浪山茶被舉薦入貢,一直持續至晚清。如今的雪浪山茶園屬于雪浪山農業生態景觀的一部分,其中仍保留著148株始于清代的貢茶樹。

  古茶所 北苑御焙遺址。位于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焙前村,是宋代管理北苑御焙的衙署及生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貢茶的作坊所在地。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場。位于玉山鎮馬塘村茶場山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玉山古茶場始建于宋、重修于清,被文物專家稱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國內現存最早的茶葉交易市場”。

  江西鉛山河口鎮。萬里茶道第一鎮,清代茶葉對外貿易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河口鎮位于信江岸邊,是閩、浙、皖、贛交通連接點。便捷的水陸交通使河口鎮成為輻射閩、浙、皖、湘、鄂、蘇、粵、川,甚至遠及海外的“八省通衢”的物資集散地。現有史料表明,贛閩山區是中國紅茶的發源地,茶葉因在河口集散,故名“河紅茶”,是受到海外青睞的名牌產品。

  余杭徑山寺。位于浙江余杭、臨安交界處,屬天目山脈之東北峰。唐代禪宗大興,開始把茶融入禪門清規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的儀規,后人稱之為“徑山茶宴”,對日本茶道產生了極大影響。

  天臺國清寺,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7.3萬平方米。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國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最澄到天臺山國清寺學習天臺宗義理,回國后在京都比睿山創立了佛教天臺宗并帶回了茶種。

  重要人物 江南茶區涌現了大批茶界先驅與我國現代茶業奠基人,可謂“群星璀璨”。當代中國茶圣吳覺農,中國茶葉生物化學的創始人王澤農,中國茶樹栽培學科奠基人之一、中國茶德“廉美和敬”創始人莊晚芳,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陳椽,茶葉科學研究先驅之一李聯標,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及中國茶葉學會創建者蔣蕓生、俞永明,我國茶葉農藥殘留研究的開創者、我國首位中國工程院茶學院士陳宗懋,我國茶學科第一任學科帶頭人及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張堂恒、阮宇成(培養出我國第一位茶學博士)都出自這里。

  另外,為中國茶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浙江陳觀滄、陳尊詩、胡坪、王家斌、莊雪嵐、劉祖生、殷鴻范、申屠杰,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奠基人陳興琰,湖南農業大學陸松侯、王融初,祁門茶業改良場創始人胡浩川,祁門茶葉研究所徐楚生,安徽農學院周海齡、王鎮恒,蕭偉祥,尹在繼,江蘇省茶葉學會組建者邰大傳,江蘇茶學專家張志澄、中國茶史研究專家朱自振。

  茶葉制作技藝 目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茶技藝共有七項,綠茶作為我國的首要茶類,分布最為廣泛,代表有三:西湖龍井制茶技藝、恩施玉露制茶技藝和太平猴魁制茶技藝,這也符合我國綠茶產量最多、飲用最廣的現狀;白茶代表為福鼎白茶制茶技藝,傳統而古老,是我國較早的茶葉制作方式; 黑茶為趙李橋磚茶制茶技藝,磚茶因其制作工藝較為獨特,成為非遺的重點保護對象之一。西湖龍井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已有1000多年歷史,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2014年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被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當地政府與非遺傳承人一直以來致力于傳承龍井茶制作工藝。

  宜茶井泉 茶滋于水。“龍井茶虎跑水”被譽為西湖雙絕。江南茶區宜茶名泉有杭州龍井泉、虎跑泉,廬山谷簾泉、招隱泉,余杭徑山陸羽泉,無錫惠山泉、鎮江中冷泉、揚州大明寺泉。長興金沙泉、天臺山千丈瀑布水、當陽珍珠泉、宜昌陸游泉、宜昌蛤蟆泉、安寧碧玉泉、黃山溫泉、武夷通仙井等。

  華南茶區茶文化遺跡及茶文化遺產

  該區位于中國南部地區,屬茶樹生態最適宜區。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廣東省中南部,廣西區南部,云南省南部及海南省、臺灣省。屬邊緣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2000毫米。

  茶樹品種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喬木型,小喬木和灌木型,以大葉種為主,中小葉種也有分布。是烏龍茶、普洱茶主產地,也有花茶、紅茶和綠茶。主要名茶有安溪鐵觀音、鳳凰單樅、臺灣凍頂烏龍、英德紅茶、六堡茶等。茶文化遺址遺跡的主要分布區域包括福建武夷山、福安、安溪,廣東潮州,廣西梧州。典型茶文化遺址遺跡及茶文化遺產有古茶山(園)、宜茶井泉等。

  古茶山(園) 廣東潮安鳳凰山、烏崠山,烏崠山宋種古茶樹。鳳凰山為中國著名產茶區之一,有900多年的茶樹栽培歷史,是烏龍茶的發源地之一,現存3000多株200~600多年茶齡的古茶樹,其中以烏崠村附近有600年樹齡的單叢宋種最為著名,被中外專家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多、罕見多香型、多品種、栽培型珍稀茶樹資源,是我國獨有的栽培型古茶樹群落。

  福鼎綠雪芽產地太姥山茶園。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發源地,也是核心產區,有很多生態茶園。這里海拔較高,雨水充沛,常年云霧繚繞,十分適合福鼎大毫茶茶樹生長。

  武夷山御茶園。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兩代官府督制貢茶的地方。原址尚存通仙井、喊山臺等古跡。

  古茶所 廣西梧州茶船古道合口碼頭。位于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六堡生態文化旅游區。合口碼頭是“茶船古道”重要起點,是六堡茶文化旅游的必選景點。自開發以來,每年接待游客約110萬人次;每逢重要節慶活動,更有組織六堡鎮茶農在碼頭現場演繹“茶船古道”運茶情景,重現昔日輝煌。

  福安坦洋古茶村。始于清代,現保留豐泰隆茶莊工場舊址(橫樓)、土炮樓、真武橋(茶青交易點)、古村落建筑等,正在開發中,運營情況良好。

  重要人物 該區重要人物有張天福,創辦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個茶業改良場,對福建省茶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羅溥鍒,首先發現樂昌白毛茶,為華南地區發展紅碎茶和推廣良種奠定基礎。莊任,對福建白茶和茉莉花茶有系統研究。林心炯,為福建培養了一大批茶學專業人才。莫強,創建華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培養了大批茶葉技術人才,創辦《廣東茶葉》刊物。陳國本,研究出紅茶品種早期鑒定分段選擇法,為茶樹育種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茶葉制作技藝 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一個以制茶技藝為核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鐵觀音制茶技藝列入國家非遺項目。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