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來鳳,漫山遍野的藤茶發出了新芽。
“莫看這些不起眼的藤茶,這可是全縣農民致富的寶貝呢。”湖北來鳳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邱克柱介紹。
這種土家族傳統用于治療慢性病的野生藤蔓植物,目前在來鳳縣種植面積達10萬余畝,年產值10多億元,成為全縣第一大農業產業。
藤茶,學名顯齒蛇葡萄,生于武陵山巖坡上。藤茶最早被稱為古茶鉤藤,《詩經》中早有記載。唐朝茶壇宗師陸羽在《茶經》里將其命名為藤茶,后人將此美名一直沿用至今。來鳳藤茶,飲用已有500多年歷史,由于味道甘甜悠長,保健作用獨特。
來鳳藤茶生長在神秘的北緯30度地區,境內地勢西北部群山綿延,東南部多盆地平壩,平均海拔680米,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時,平均溫度15.8℃,無霜期256天,特別適合藤茶生長。
1996年,在大河鎮擔任鄉村醫生的向班貴在實踐中發現,用巖坡上生長的野生藤茶治療眩暈病(高血壓)效果較好。
經中國藥科大學對藤茶成分檢測與分析,二氫楊梅素(黃酮)含量達45%,超過已知所有植物,還富含十幾種氨基酸和硒元素。
隨著“野轉家”技術日臻成熟,來鳳縣將藤茶作為農民脫貧產業積極推進。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縣8個鄉鎮、78個村、8000余農戶從事藤茶種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125戶),“野轉家”藤茶種植基地達10萬畝,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0%,成為神州大地名副其實的藤茶“第一縣”。
目前,全縣現有藤茶公司5家,45家藤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建藤茶初加工廠26家、加工能力2600噸,每廠每天16小時可加工藤茶普葉(鮮葉)8000斤。藤茶畝產須茶鮮葉平均可達90斤(折合干須茶15斤)、普葉鮮葉1000斤(折合普干茶200斤),2019年全縣生產來鳳藤茶產量7000多噸。
來鳳與中科院、中國藥科大學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藤茶研發合作,改進藤茶加工工藝,率先在全國制定藤茶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研發的富硒藤茶系列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已獲得保健品藍帽子、GMP生產規范、綠色食品、食品質量安全等四大認證,主要成分二氫楊梅素獲得45項國家專利。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成立藤茶產業研究院,共同推進藤茶產業。
來鳳縣按工業化、現代化與信息化的要求,對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等各個環節全面升級,打造國內一流的藤茶產業基地。
來鳳縣從以種植為主逐步轉為一二三產業同步提升,打造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實現包括茶精粉、黃酮提取物、藤茶飲料、醫藥保健品、面膜等50多個品類的大規模生產,將筑起中部最大藤茶產業高地。
鏈接
藤茶俗稱莓茶、藤婆茶、端午茶、長壽茶、龍須茶(又稱神仙草),以來鳳生產的天然富硒藤茶最為著名。來鳳藤茶以顯齒蛇葡萄、淺齒蛇葡萄、三葉蛇葡萄3個品種為主。藤茶飲品色澤綠,起白霜,初入口微苦,回甘快而持久。
目前開發出三大系列16個產品:即帶保健文號的藤茶保健品系列;田世爵、雅頌、恩施印象、白露茶、珠藤、磚茶、袋泡茶、杯茶等產品的原茶系列;藤茶面條、藤茶餅干、蛇葡萄干紅酒、“樂刻”牌藤茶飲料等產品的食品系列;高新產品系列有藤茶黃酮提取物、極藤片等。
經專家分析,來鳳藤茶富含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及多糖等,尤其是黃酮類化合物和硒的含量遠高于綠茶、花茶和其他茶類,是目前發現的自然硒和黃酮成分含量最高的野生植物,為寶貴的藥食兩用純天然植物。
1996年由縣農業局安排專項資金并派專人與鄉土醫生向班貴一起,對藤茶野轉家栽培進行研究,2003年“藤茶仿野生栽培與加工技術研究獲恩施州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恩施州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了“鳳鳴藤茶”、2009年“藤茶品種選育及開發利用”獲湖北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