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大蔥名揚海內外,但章丘的“草”近幾年也火了起來,這不,位于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的北河村于2018年開始種草,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北河村民通過發展“草”經濟,讓自己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現在是別的村子忙著種糧,北河村的村民則忙著種草。
提起種草,北河村村支部書記鄭立軍最有發言權,因為北河村的“草”經濟是他牽頭發展起來的。
“過去,村民們風吹日曬,一年到頭緊忙活,種莊稼的年收入一畝大約是1000元,遠遠無法滿足村民對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鄭立軍說,“北河村位于章丘北站的風景帶里,根據規劃將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當時我反復考慮過,除了種莊稼還能種點什么。”
其實,提起繡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章丘大蔥,作為章丘大蔥的主要種植區,這里已形成以女郎山為核心的特色種植產業鏈。
可是在鄭立軍看來,種植章丘大蔥遠未達到他心目中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的要求,“在選擇種植什么時,我提出了幾個要求,分別是:投資小、周期短、技術難度低、市場潛力大。”
顯然,對于種莊稼還是種蔥這個問題上,鄭立軍帶著北河村民廣泛討論過。他們最后的決定是:不再跟從繡惠特色農業種植的主流,要獨辟蹊徑,闖出一條“北河之路”來。
正當村委會討論究竟如何轉型時,說來也巧,村里有一位土地流轉的農民在搞花卉種植。聽說這個情況后,他就建議村里“種草”,因為種草的經濟價值巨大。
隨后,鄭立軍帶人南下江蘇考察調研,回來后與村民協商溝通達成共識:進軍“種草”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鄭立軍反復講起自己算過的一筆賬:“種草”每年每畝可收獲三茬,收益超過1萬元;村民除了提前一年拿到土地流轉費之外,還有10%的年收益分紅;參加“種草”的農民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日工資是80元。“這意味著從過去的一畝地一份收入,變成3份收益。大家算清這筆賬后,決定馬上就干。”鄭立軍說。
進軍“種草”業的初期也并非一帆風順。去年,合作社的農民們計劃充分利用地力,在夏天里加播了一茬,“結果是草場里的野草越長越旺,我們前腳剛剛拔了,后腳那野草又長出來了。其實,在剛上馬的時候,江蘇那邊派來的技術人員就囑咐過,結果我們想當然,沒有遵從技術指導,那一茬光草種就賠了五六千。”鄭立軍介紹,從此之后合作社的農民就嚴格按照技術指導要求播種,收益一直非常穩定。
踏進北河村的“種草”基地,如同走進一個個碩大的足球場。全部草場都使用了混播技術,培育出一種名叫“四季青”的新品種,它四季常綠,特別耐寒,收獲不分淡旺季。記者看到,村民們在統一指揮下,分工協作,有的推著專用收割機,把整片綠草分割;有的負責打包,把綠草卷成壽司狀,田間地頭一片歡聲笑語。
一輛載重10噸的大卡車正停在地頭等待著裝運。“昨天一位省內的客戶下單,買了500平方米,我們下午就能給他送到。”鄭立軍說。
目前,鄭立軍和合作社的農民們已建立了3個客戶群,固定客戶有1000多人,大家通過即時通信工具下單、付款,一般24小時內就可完成發貨。“現在的主要客戶集中在濟南、鄒平、淄博,日銷量從200至2000平方米不等。只要種植出來就能銷售出去,全過程通過網絡實現。”據了解,北河村村民種的是一種專門供綠化用的草。
據悉,2018年全年北河村實現了銷售收入180多萬元,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獲利的目標,“投資少,回收快,農民們一學就會,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更重要的是只要有貨就能賣出去,不用愁銷路。”鄭立軍說,通過兩年的運營證明“種草”確實是一門獨辟蹊徑、極具競爭力的鄉村經濟項目。
有了可觀收益,參與合資經營的村民都很滿意。當初上馬“種草”項目,更多的是作為一項農民增收的副業,如今的鄭立軍已不這樣看了,在他的規劃中“種草”完全可以作為北河村的一項產業大力發展。
今年,北河村“種草”合作社已吸納了第一筆貸款,“過去人家銀行不給貸,現在主動找上門來放款。也從側面證明這個產業的未來潛力很大。”鄭立軍說,未來計劃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建立起草、鋪草、物流的“一條龍”服務。“下一步還將完善上下游的產業鏈,在花卉、苗木培植、綠化養護上發力。”對于“種草”業的未來,鄭立軍十分看好,“我們現在種植的草,每平方米單價是7塊錢,我了解到有一種草,單價可達到每平方米150元,同樣面積的草場產生的利潤你說能翻幾番吧。這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于記者“是否能做到1000萬產業規模”的提問,鄭立軍笑著說:“過千萬應該不是件難事……”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