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龍蝦產業規模加速增長,養殖面積持續擴大,主產區明顯聚焦,產量快速增長,消費量大幅提升,消費市場多元化發展,消費區域分布廣泛,加工業呈現出特色化、精深化穩步發展態勢。未來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亟待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從注重生產向打造全產業鏈轉變,從經驗養殖向新技術、新模式研發轉變,從散戶、小戶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轉變。
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連續5年持續增長,2018年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1680萬畝,較2017年增長約40%。2018年,全國有小龍蝦養殖報告的省份共計21個,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五省分別占全國總產量和總面積的95%和90%,黑龍江和山西為新增省份。
2018年,全國小龍蝦總產量為163.87萬噸,總產值約3692億元,較2017年分別增長45.1%和37.5%,產量和產值均創歷史新高。
小龍蝦養殖模式主要有稻田養殖、池塘養殖、大水面養殖、藕塘養殖、蝦蟹混養等類型。其中,稻田養殖面積和產量占比均在70%以上。
近年來,小龍蝦消費量持續增長,與養殖量保持高度一致,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產銷平衡的消費狀態。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聯動,小龍蝦餐飲門店數量火爆增長的同時,外賣成為小龍蝦消費的一個重要渠道。2018年僅通過美團平臺就消費了約4.5萬噸小龍蝦。
加工流通體系日趨完善。2018年加工量約為40.9萬噸,比2017年增長32.2%。小龍蝦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4省加工量合計近32萬噸,占全國加工總量的78.24%。小龍蝦交易市場與冷鏈物流等流通體系建設愈加完善,冷鏈配送與物流體系建設快速發展。電商巨頭憑借著“物流+電商”的雙重功能進入小龍蝦產業,在保障小龍蝦運輸成活率和品質的前提下,能夠24小時內送達全國各地。
受國際貿易形勢、國內原料市場變化、國內需求增長等因素影響,小龍蝦出口量明顯下降,但進口量大幅增長。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量降至1.08萬噸,出口額降至1.88億美元,較2017年分別下降了43.50%和12.66%。2018年小龍蝦出口平均單價每公斤17.38美元,比2017年漲54.49%。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到美國5491.84噸,出口額為9625萬美元,分別占我國小龍蝦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50.8%和51.2%;同期出口到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4290.98噸,出口額為7663萬美元。
小龍蝦進口量持續大幅上漲,80%來自埃及。2018年,小龍蝦進口量2394.13噸、進口額800.96萬美元,較2017年分別上升了66.73%、17.33%。2016年以來,小龍蝦進口單價持續下跌,2018年跌至每公斤3.35美元。
成本收益。近年來,小龍蝦養殖利潤空間逐年收縮,主要是養殖成本增長和市場價格下跌所致。2019年,30%以上的小龍蝦養殖戶虧損,新養殖戶90%以上虧損。規模化、有經驗的養殖戶通過養殖大規格蝦及提前上市等方式獲得高額利潤。
小龍蝦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目前,稻田養蝦工程改造已到位,且效益明顯高于單一水稻種植。但2019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打擊了養殖戶積極性,預計2020年養殖面積增速將放緩。
小龍蝦產業加工規模也在不斷增長,精深加工將成為未來小龍蝦產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未來小龍蝦價格仍會隨季節變化呈現明顯的“V”字形波動,但價格高峰和低谷的出現時間將提前。
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發展小龍蝦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成為小龍蝦養殖重點區域的一個共同點。
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提升收益實現快速脫貧。稻蝦綜合種養在不影響水稻種植及產量收益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小龍蝦養殖提高畝均收益。變廢為寶,生態環保與高附加值雙豐收。蝦殼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既解決了生態環保難題,也延長了小龍蝦產業鏈條,研發銷售高附加值產品并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另外,以小龍蝦養殖為抓手帶動鄉村旅游新業態,不僅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還能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小龍蝦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全產業鏈發展失衡,產后環節配套嚴重不足。各地小龍蝦產業扶持方向主要聚焦在生產環節,對加工、流通、交易等環節投入不足,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小龍蝦野生資源從2006年開始以每年30%的速度急劇下降。小龍蝦苗種原塘口自繁自育,易造成養殖密度掌控難、養殖產量和規格難以提升等問題,小龍蝦種質質量退化。
養殖技術服務的供給差距越來越大,養殖水環境控制差、飼料浪費、品質和產量不高等問題突出,大量養殖戶虧損嚴重。
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不完善,新戶和小散戶交易困難、小商販壓價,造成豐產不豐收。規模化加工企業少、精深加工技術工藝落后、小龍蝦綜合利用不夠、加工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風險分析。小龍蝦養殖極易受氣候影響,春季持續低溫、高溫陰雨天氣等異常氣候對小龍蝦上市時間、規格、產量、病害、應激死亡等情況均有直接影響。每年5、6月份,小龍蝦病害容易大量暴發。清塘不徹底、蝦苗投放密度不當、出塘不及時等問題均可能加大春夏疫病發作風險。
目前,小龍蝦市場監管體系、質量標準、行業規范等仍不完善,隨時可能會影響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
政策措施建議
優化養殖模式,錯峰上市提升效益。養殖戶可以改春季投苗模式為秋季投放親蝦繁殖蝦苗模式。一方面,在3月底、4月初開始起捕繁殖后的親蝦上市,提前錯峰銷售,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行解決來年養殖所需蝦苗,或對外出售部分蝦苗以增加養殖效益。
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延長產業鏈。政府部門應鼓勵大蝦養殖、娛樂養殖、高品質出口、供銷一條龍和食品深加工等全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提升產品品質,創建行業優質品牌。
加大科技投入,優化養殖技術。應注重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應用;精細可控的健康養殖管理有待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制訂急需加快;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建立小龍蝦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規模化養殖基地、示范區、養殖企業等可引入智慧農業技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打造從蝦苗、養殖、加工、運輸、到終端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溯源體系。
(報告撰寫人:陸學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任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副所長、副研究員;戴紅君;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小龍蝦養殖利潤空間逐年收縮,主要是養殖成本增長和市場價格下跌所致。2019年,30%以上的小龍蝦養殖戶虧損,新養殖戶90%以上虧損。規模化、有經驗的養殖戶通過養殖大規格蝦及提前上市等方式獲得高額利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