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王守義十三香,怎么不“香”了?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冷思清 字號:【

  老字號回到舊戰場,卻成了乏力的新手。

  從開創歷史,到持續被邊緣化,王守義十三香最近這十幾年究竟經歷了什么?

  落寞

  2020年的河南百強民企榜單上,“王守義十三香”排在第91位。

  此時,它的年營收為21.5億元,僅為海天味業的十分之一,“老干媽”的一半。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復合調味料”品牌之一,王守義十三香曾經家喻戶曉,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國民品牌,但在今天,這個熟悉的商標,正與幾十年不變的包裝一起,局促在其他廠商生產的“二十六香”“十九香”之間,被后起的新秀們甩在了身后。

  1959年,回族青年王守義舉家從河南通許縣搬到了京廣鐵路沿線的駐馬店。他拿出祖傳秘方,調制出了“十三香”調味品,在集市上支起貨攤,把幾分錢的生意做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石家莊。

  不久,“文革”爆發,王守義的事業一度沉寂。

  1984年,花甲之年的王守義和兒子王銀良湊了一百元,開了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

  這一次,把“小生意”做成大企業,“十三香”用了十五年。

  在時代洪流之中,王守義十三香被南來北往的客商帶到了全國各地。老人王守義不用每天摸黑起床,拖著幾十斤重的板車去集市上叫賣了,但他還是經常拄著拐杖,與員工們一起工作,并對他們說,“進了十三香,就是一家人”。

  1998年,王守義十三香調味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8000萬元,年收入達到4億元,一個龐大的調味品商業帝國正式形成。

  第二年,完成了商標注冊的王守義十三香第一次出現在央視春晚上,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央一套黃金時段廣告位的常客,以王守義頭像做防偽標志的品牌形象也從那時開始深入人心。

  2003年,王守義去世時,每包利潤只有八分錢的“十三香”,年銷售收入已經高達5億元,那時很少有中國人不知道“十三香”外包裝上的老人。

  面對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好局面,彌留之際的王守義最擔心的,是后代面對財富的誘惑,“再也不肯安心做實業了”。

  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他留下遺言:不準公司多元化發展,也不上市,不玩資本運作,更不準家人做房地產生意。

  動搖

  對于手握巨大財富的王守義的后代而言,“安心做實業”實在難以體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從王守義去世,一直到2016年,王家的后輩們紛紛踏上了“跨界”之路。企業的發展也因此徘徊停滯了十余年之久。

  首先“出界”的是王守義的孫子王太白。這位20歲就手握幾千萬資金的“富三代”,是集團第二代掌門人王銀良的侄子,也是他一度著意培養的“接班人”。

  王守義去世后,在英國留學的王太白在曼徹斯特囤積了幾十處房產,卻遭遇金融危機,險些輸掉了全部家當。

  最終還是靠家里提供的資金,王太白才得以渡過難關。國外單獨打拼不成功,在長輩們的一再勸說下,王太白終于同意回十三香做調料。不過,他回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議讓十三香上市。

  但長輩們拒絕了。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態度一致且堅決。

  王太白上市的動議雖然被否決了,但他卻將不安分的氛圍調動了起來。

  那幾年,王家人在各行各業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其中,王銀良的妻子就在多家公司履職,涉及金融、房地產、啤酒、造紙、包裝、食品原料等多個領域。

  而在王守義之后執掌企業的王銀良本人,也在試圖帶領公司走出一條“新路”。

  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各行各業一片蕭條,內憂外患的十三香銷售業績同樣不達預期,苦思“破局之策”的王銀良便想到了開火鍋店。

  當時,餐飲業在危機之下逆流而上,一枝獨秀,新崛起的澳門豆撈火鍋更是短短幾年間就風靡全國。這種“從工廠到門店”的新型連鎖火鍋連鎖店,把火鍋店這種家門口的營生,變成了百億規模的大買賣。

  在王銀良看來,一年售出十多億包調味料的十三香,在這個新興市場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他還相信,“借助餐飲渠道,可以推動調味品的銷售。”

  對資金充裕的十三香而言,跨界并不算難事。項目從醞釀到實施,只用了一年多。2009年6月8日,王守義新豆撈店在鄭州金水區試營業,在新店的內飾和餐具上,都醒目地標注著“王守義”的頭像標識。

  集團上下對新業務信心滿滿,放言要在全國開500家門店。按照決策層事先估計,第一家門店開在十三香銷量最好的河南省省會鄭州,能吸引不少忠實客戶,但事與愿違,新店開張以后的兩個月乏人問津,最后只得草草關張。

  參與火鍋店項目的高管在不久后紛紛離開了十三香集團。

  除了火鍋店,那段時間,十三香集團旗下還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副業”,包括房地產項目、廣告公司、紙箱公司、商貿公司以及建筑設備租賃公司。

  無一例外,這些公司的經營狀況都不盡如人意,最終大多注銷了事。

  經歷了多元化慘敗之后,十三香的“跨界”腳步終于停了下來。當他們打算一門心思做好主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被各式各樣“山寨”產品包圍了。

  在王家上下把資源都用來搞跨界發展的時候,“十五香”“十八香”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跟“正品”打起了“游擊戰”。

  為了應付這些“模仿”者,十三香陷入了曠日持久的維權訴訟。直到今天,這些“李鬼”們還在很多城市的貨架上并排站立,有些甚至賣得比“正品”還好。

  王銀良曾說,“十三香發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打假打出來的,是從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來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為了各式各樣的侵權訴訟,十三香花了兩三千萬。

  然而對十三香來說,跨界帶來的危機遠不止于此。

  王家“二代”“三代”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不斷碰壁的時候,中國調味品市場悄然進入了新時代,對手們一個個“彎道超車”,十三香不得不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追趕。

  回歸

  就在王銀良謀劃進軍火鍋市場的2009年,“餓了么”問世,中國餐飲業進入“外賣時代”。

  外賣的崛起,讓小餐館和連鎖餐飲巨頭迎來了春天,對復合調味料的需求也空前增加。

  2010年之后的短短十年間,復合調味品的市場規模從35.5億元,增長到了接近1500億元的規模。

  市場空前擴大的同時,新的行業領軍者也在漸次崛起。曾經領跑全行業的十三香調味料,逐漸被更定制化、更健康的新產品取代。

  與王守義十三香同時問世的雞精巨頭“太太樂”,占據了國內40%的市場份額,放言要在2023年完成100億元的營收目標;而專門為“海底撈”提供底料的頤海國際于2016年上市,到2020年,其營收總額已達53.6億元。

  同樣來自河南省的仲景食品,憑借著每瓶售價12元的香菇醬登陸創業板,市值一度高達百億。

  面對空前繁榮的市場和同行們在市場上的攻城略地,甚至把戰場從超市、電商平臺一路延伸到直播間的時候,“王守義十三香”卻只能望洋興嘆,顯得格外沉寂。

  對企業來說,要想趕上潮流,只能先“慢”下來,練好“內功”。

  2016年,一座新的現代一體化綜合生產大樓拔地而起。大樓安裝了德國進口的高端設備,十三香開始進入智能化生產的新時代。

  但王銀良的決心遠不止修建一條嶄新的生產線那么簡單。經歷了十多年的曲折發展,王銀良意識到,與其強求后輩去理解父親的遺愿,不如放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讓更專業的人更專心地做好企業。

  想明白了這一點,王銀良果斷開始了十三香的“去家族化改革”。

  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內,王家大部分人都從企業剝離了出來,只有王銀良的兩位兄弟還拿著部分股權。十三香集團的高管中,家族成員只剩下了王銀良一人。

  家族成員陸續離場,集團旗下的廣告公司、紙箱公司和建筑設備租賃公司等“副業”也陸續注銷,企業的架構變得簡單,業務也更加專一。

  從2016年新大樓落成那一刻起,王銀良把精力全部轉向了公司的治理。他身兼集團董事長與總經理,梯次型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也初步形成。

  除去出差的日子,王銀良每天11點20分準時出現在食堂,與員工一起用餐,很多問題在食堂三兩句話就解決了。

  扁平化的管理讓公司得以聚焦主業,王銀良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企業未來發展上。

  從2018年開始,王銀良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內部改革。首先是管理機制的改革,王銀良親自把關,剔除不合適的人選,安排年輕骨干,一步步完成了新管理體制的建構。

  到2019年,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王銀良開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原材料上,他一次次親赴產地把關原料,去不了的也會委托專人把樣品帶回公司化驗。

  從結果上來看,王銀良這些年的改革是大有成效的。

  在同行的猛烈擠壓之下,又經歷了疫情的沖擊,十三香還能保住2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對產品品質的嚴格把關起到了重要作用。智能化的生產設備,更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在中國調味料行業遭遇“四十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王守義這五年改革的成績可以說遠遠不夠。

  挑戰

  2020年10月,一條“十二不如十三香”的微博,讓“王守義十三香”借著iPhone12的發布再次登上了久違的“熱搜”。

  登上熱搜的第二天,王守義十三香的官方微博借勢發布了2020年新的企業宣傳片。視頻的內容很簡單:一首地方風情濃郁的歌曲,一番簡單的企業介紹,加上董事長王銀良幾句樸實的話語,手機屏幕前的年輕人仿佛被拉回了童年。

  但當熱度散去,“王守義十三香”對更多人來說,依然只是一份越來越久遠的陳年記憶。

  在王守義十三香所有產品中,十三香這一種產品占其全部產品份額的一半,卻貢獻了近九成的營收。調味料行業急速地產品迭代,王守義十三香卻無法打開更多產品的銷路,無疑會讓企業的盈利變得越來越艱難。

  近兩三年,王銀良在聚焦主產品的同時,也在大力推出新品,希望把火鍋料、餃子料等產品推廣出去,尤其是帶到農村鄉鎮,擴大下沉市場,改變人們“王守義等于十三香”的固有認知。

  經過了一年的艱苦開拓,在王守義的官方旗艦店上,羅列著數十種產品、近百種規格,但人們所熟知的,還是只有那包熟悉的“十三香”。

  如今,在大多數城市的商店超市,也只能找到一款印著“王守義”頭像和商標的十三香調味料——還是熟悉的包裝、熟悉的味道,甚至連價格都是十多年如一日只有三塊多錢。

  面對電商的沖擊,十三香同樣一籌莫展。

  當調味品行業其他巨頭走進直播間帶貨時,王守義仍然在堅守著逐漸萎縮的線下市場。集團旗下雖然也成立了電商公司,但卻業績平平,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此外,接班人的“空心化”,也讓這家企業的前途充滿了變數。

  2016年,曾經被認為是王銀良接班人的王太白“完全脫離家族,凈身出戶,開始二次創業”。

  王太白其他的幾位堂兄妹,包括王銀良的女兒也在2015年4月前后離開了十三香集團。

  幸運的是,執掌企業18年、已經70歲的王銀良精力充沛,依然有決心把企業拉回正軌。

  2020年9月《河南商報》的一篇專題報道中提到,王銀良“現在專注的就是把香辛調味料做好,只做好一件事。”因為“有些事情外界會逐漸理解”。

  在產品更新迭代極快的市場上,真正考驗企業家的,是能不能在市場轉型的關鍵時期,還能有足夠的定力,調動一切資源為產品增色。

  在十三香為“隔行跨界”疲于奔命的漫長歲月里,后來者早已搶跑了新的賽道,而當老企業痛定思痛,回到主戰場時,反成了毫無競爭力的“新手”,被一步步擠到了舞臺的邊緣。

  離開了產品,企業發展無從談起,“讓中國人吃上正宗的調料”也只能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只有專注產品本身,才能振興企業,讓民族品牌真正崛起。

  如今的十三香想要找回失去的歲月,還需要漫長的時光去沉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