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麥金黃。眼下,正是夏糧收獲關鍵期。金黃色的麥田一望無際,農機手駕駛著收割機在平整的土地上如魚般穿梭,遠處的噴灌機正在加緊進行噴灌作業......在河南商水縣的高標準農田里,到處是一幅繁忙的夏收景象。“一臺收割機一天下來,收個100畝沒問題。”提到收割情況,農機手表現得很興奮。
河南是糧食生產大省、小麥生產第一大省。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各級各部門切實穩定麥播面積,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強化管理措施落實,扎實開展防災減災,小麥生產再創新高,實現增產增收。
小麥產量質量雙提升 農民增產又增收
“從今年情況來看,小麥生育期氣候條件總體有利,沒有發生大面積干旱和凍害,再加上各項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小麥長勢好于去年。”
記者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小麥播種面積繼續保持在8500萬畝以上,做到應種盡種、穩中有增。2020年小麥產量750.6億斤,占全國的28%。今年從預產和已收獲情況來看,小麥畝穗數、穗粒數高于上年,千粒重與常年持平,單產明顯高于上年,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
此外,小麥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1533萬畝,較上年增加183萬畝,其中,強筋小麥1310萬畝,弱筋小麥223萬畝。小麥赤霉病、條銹病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收獲的小麥普遍籽粒飽滿、品相好、容重大、質量等級高。
小麥品質優、質量好,自然就更受市場青睞。從各地收購價格來看,每斤南陽地頭價在1.15元左右,鄭州地頭價在1.2元左右,新鄉、焦作地頭價在1.2元以上,均較上年高0.1元以上;優質專用小麥收購價在1.3元左右。據粗略估計,算上增產因素,僅小麥一季全省種糧農民增收80?90億元。
黨政同責保增收 指導服務促管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作為產糧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主要負責同志到一線調研指導糧食生產工作,在麥播、春管、夏收等關鍵節點,召開專門會議,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工作。
高位推進,明確目標,對“表”種田。早在2020年麥播前,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就將夏糧面積層層分解到市縣,將其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抓糧責任,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
總體布局,發展優質小麥。在穩定小麥生產的同時,河南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基本思路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工作路徑,積極發展優質小麥。省財政安排1.6億元,支持40個縣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每縣建設10萬畝示范區,在示范區內推行適區種植、單品種集中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和訂單生產,示范引領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533萬畝,較上年增加183萬畝,訂單率達90%。
統防統治,應防盡防,應控盡控。針對小麥條銹病發病早、病點多、蔓延快,赤霉病在豫南發病風險高的不利形勢,河南省政府分兩批下撥2.06億元專項資金,市縣兩級籌措財政資金5.08億元,大規模開展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統防統治。在壓實地方政府屬地防控責任的同時,派出15個廳級干部帶隊的指導組,督促工作落實。全省累計防控條銹病3831萬畝次,預防赤霉病1.04億畝次,基本實現應防盡防、應控盡控,防控力度創歷年之最。
技術下鄉入戶。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先后制定印發小麥播種、管理、病蟲害防控、防災減災等一系列技術方案,在全省組織開展“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和“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組織90名專家,成立18個專家指導組,分市包縣,會同當地技術人員開展指導服務,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開辟專欄,組織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專題講座,宣傳指導農民落實關鍵技術設施。尤其是針對病蟲害發生流行風險高的形勢,省市縣三級召開現場會256次,培訓技術人員27.7萬人次,懸掛條幅1.18萬條,張貼掛圖21.73萬張,發放資料345.71萬份,確保防控關鍵技術入戶到田。
加強農機服務搶收獲。“三夏”期間,河南計劃投入各類農業機械410萬臺(套)以上,并提前組織各地開展機具檢修和人員培訓。建立“三夏”農機信息服務和調度平臺,為機手免費提供機手進度、市場信息、道路情況等服務,引導農機合理流動。面向全省發放農機跨區作業證6.1萬張。在全省1000個加油站設立聯合收割機專用加油點,并給予每升0.3元優惠。
圍繞生產托管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
每50畝一眼井、每300畝一網格、每1000畝一機電井,路、橋、溝、渠、林配備齊全,灌溉、排風、防風省力有效,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相融合......這是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情況。
“十二五”以來,河南率先在全國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率先頒布實施保護條例,整合資金,統籌安排,連片開發,累計投入資金960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基本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并規劃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
“內蒙古有大草原,我們商水有一望無際的大麥田;東北有北大荒,我們這里可以成為‘小北大荒’。”談到自家的高標準農田,劉天華的語氣里蠻是自豪和興奮。
劉天華是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商水縣,2009年成立至今,成員由最初的28戶發展到400多戶,土地流轉面積由最初的233畝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畝,托管土地344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5個鄉鎮30多個行政村4000多農戶。
近年來,當地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勞動力減少,“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合作社創新實施了“生產托管”“整村生產托管”“糧食銀行”三種服務模式,實現了糧食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式農業社會化服務。
合作社自2010年起開始提供“生產托管”服務,土地收成全部歸農戶,合作社只收取農業生產服務費用。農戶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半托管或全托管。半托管,即半年托管,農戶可自由選擇合作社推出的菜單式服務項目,合作社按勞務項目獲得報酬。全托管即全年托管,農戶只需預交一定費用,便可將土地耕種全權交由合作社管理。據測算,農戶將農田交由合作社全托管理,在什么都不用管的情況下,可比自行耕種一畝地多賺400多元。
為提高生產托管的質量和效益,合作社創新開展“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整村托管模式。2017年,由魏集鎮洪橋村村集體牽頭,將全村土地外包給天華合作社托管,雙方簽訂《土地訂單托管協議》。村集體擁有對土地的直接監督權以及看護管理權。合作社招聘培訓的大學生直接駐村,進行種植技術、種植管理的全程指導。純利潤的30%作為村集體收入。此種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村集體在組織生產中的作用。
糧食收獲后如何儲存?糧價波動影響農戶收益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合作社開拓了“糧食銀行”業務。“糧食銀行”是一種采取市場化運作,吸收農民手中余量“儲蓄”,“儲戶”可憑“存糧本”隨時提取、購糧、折現的新型糧食經營業態。“糧食銀行”有3種存取模式:一是收儲模式,將收進來的糧食按時價,支付現錢給農戶;二是活期存糧模式,糧食存入后,月利息5厘,儲戶隨用隨取;三是定期存糧模式,糧食存入銀行后,定期一年,每斤加價6分錢利息,定期兩年,每斤加價1毛5分錢利息。農戶可自由選擇存糧模式,可憑存折在與合作社合作的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或到任意網點支取現金,或用于支付生產托管等費用。
此外,合作社還注重開展多元化經營,注冊了“天農華業”“聚天華農莊”“劉天華農業”等商標,深加工項目包括“芝麻系列產品”“石磨面粉”“小雜糧生產包裝”“紅薯粉條”等。2019年合作社加工的芝麻、面粉、雜糧、粉條等農產品主要銷往周口市等周邊縣市,總收益120多萬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