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積極爭取同級財政部門的支持,積極探索農業財政專項資金統籌整合的路徑和方式,不斷增強農業農村計財系統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明確職責,構建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按照《預算法》及農財兩部關于“大專項”改革的有關精神,對中央安排湖北省的“大專項”資金,湖北省級層面,農財兩家明確職責分工:財政部門主要管總量、管任務、管監督;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組織項目申報、設置績效指標、提出分配方案、推進項目實施。通過管理制度協商、重大項目會審、聯合績效評價等方式,將農財兩部門在支農項目上的協作分工機制傳導到縣市,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格局,合力推進支農專項資金統籌整合。
下放權限,充分調動縣市積極性
縣市既是項目實施的責任主體,更是資金統籌的主戰場。為此,在項目資金安排管理上,湖北積極推動各項目業務主管單位解放思想,能放盡放,大膽下放。省級主要保留項目監督權,賦予市州項目推薦權,夯實縣市項目執行權。項目分配方式上以不競爭立項為常態,競爭立項為例外,主要依據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產業發展數據等因素確定項目分配方案。改變了以往省級主管部門項目管理一分到底的局面,真正將項目具體管理權限下放到縣市農業部門,有效地調動了縣市推進統籌整合的積極性。
績效引領,確保資金使用方向不變
開展省級整合、縣域統籌,堅守的底線是:不改變支農專項資金強農、惠農的使用方向,不改變支農專項資金支持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的總體目標。為了防止支農資金在縣域統籌使用過程中,出現“非農化”“非糧化”的問題,堅持運用績效管理這個手段,從績效目標確定、績效指標設計、績效監控跟蹤、績效成果評價,到評價結果應用,將績效管理貫穿到項目管理的全過程,逐步建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追責”責任監督機制,努力保證項目資金統籌整合不偏離支農、助農、惠農的正確方向。
科技賦能,優化項目信息調度方式
管好用好項目資金,統籌金融信貸資金、吸引社會資本,需要了解、掌握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主體方方面面的信息。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應用,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科技手段。比如,為應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幫助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盡快恢復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運用2019年為深化資金統籌管理而建立的湖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及時搜集了全省近1萬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情況、資金需求信息及相關融資活動信息,并進行分析、整理,幫助他們線上對接省內金融機構,累計獲得各類貸款支持近百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近一倍,有效緩解了農業經營主體復工復產面臨的資金困難,為保障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的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注重方式,增強統籌整合認可度
統籌整合資金必然會涉及部門間相關利益的調整,為了降低工作阻力,在方式方法上不簡單地“一刀切”,而是分類處置。對需要統籌資金落實的中央、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事項,原則上不改變相關項目資金渠道和管理部門,通過量化任務的方式來實現資金整合統籌。如農產品品牌建設,這一直是湖北省農業短板,也是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的瓶頸。為了保證用于品牌建設的投入能夠統籌到位,選擇適合用于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項目,如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興村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在下達績效目標任務時,明確上述項目中用于品牌建設的資金比例,這樣,任務式的整合方式也得到了相關業務主管部門的認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統籌事項資金基本能夠落到實處,產生實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