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是確保強農惠農政策落地見效的關鍵環節。福建省歷來高度重視項目資金“最后一公里”監管,積極完善管理辦法,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監管措施,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推行“簡化透明”的小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
根據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村莊建設項目施行簡易審批的指導意見》,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與省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出臺簡化優化農村小型建設項目管理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精簡審批流程,降低項目“最后一公里”制度性建設成本。
一是簡化優化審批手續。按“規劃代立項”原則,將列入規劃的農村小型建設項目,視同已批復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直接進入設計階段。對在原址上修復、修繕、養護、加固的工程,報縣級部門備案后直接實施。
二是簡化發包流程。項目預算經審核后,勘察、設計、施工以及設備材料采購,由項目業主集體決策,通過競爭比選或直接委托方式確定。
三是鼓勵村民參與建設。明確一些技術簡單、農民參與度高的農村小型建設工程,可組織當地村民投工投勞,材料、用工采購由項目業主組織實施。同時,推行項目公示公開制度,組織老黨員、老村干部、鄉賢等參與監督。
探索“共建共享”的鄉村建設項目管理機制
針對鄉村建設項目投資額小、內容多的特點,近年來,福建省指導各地積極探索新時期鄉村建設項目“最后一公里”管理機制,形成了以屏南縣“工料法”為主要代表的鄉村建設項目管理模式。
一是采取“工料”分離機制。“工”指的是人工費,由聘請工匠費用和村級管理人員誤工補貼構成;“料”指的是村級組織自行采購的合法原材料,含稅價款。
二是簡化項目流程。盡量減少設計、預算、財審、招投標等環節,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直接進入施工環節。
三是降低建設成本。實行“工料法”,農民參與度高,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了“農民的事情讓農民自己辦”,節省了大量措施費、規費、稅金等。通過投工投勞,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來源。2017年5月至今,屏南縣通過“工料法”累計完成投資7545.89萬元,節省資金2100余萬元,參與項目建設人均年增收3萬元。同時,福建省安溪、建寧等地也結合實際,積極創新鄉村建設項目管理機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經驗做法。
建立“縱向到底”的惠農資金在線監管系統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與省財政廳于2017年在全國率先建設了省扶貧(惠民)資金在線監管系統,目前該系統已升級為省鄉村振興資金在線監管平臺,做到縱向全覆蓋,解決資金監管“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是科學設計“最后一公里”模塊。綜合運用各類信息,對基層資金補助對象進行比對識別,建立“最后一公里”信息反饋核驗和自動提示預警體系,對項目管理、資金撥付等實現全程在線監管。
二是資金在線發放。開發了在線支付功能,解決基層財務人員“線下跑銀行”“線上填報表”的問題,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和資金到位時效。
三是公開透明運行。將款項、金額和領取人“曬”在網上,同時與“12345”便民服務平臺以及紀檢監察機關舉報網站一鍵對接,確保群眾訴求得到及時受理和反饋。目前,該系統全流程監管資金37項,資金總量超268億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