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禽種業方面,我們的自主創新有基礎,不存在‘卡脖子’問題。”6月底,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全國畜牧總站黨委書記時建忠在“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培訓班”上的這句話給在座的畜牧從業者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次培訓班,被視為“十四五”我國奶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確保奶牛種質資源自主可控、打好種業翻身仗的一個重要行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畜禽種業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的支持下,核心種源自給率大大提高。
據時建忠介紹,第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的實施時間是2008年到2020年,覆蓋了奶牛、生豬、肉牛、蛋雞、肉雞和肉羊等六大主要畜種。12年來,我國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比如蛋雞就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畜禽生產性能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風險可管控。
如果說,上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基本解決了我國畜禽良種“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那么,農業農村部在4月28日發布的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則致力于解決我國畜禽良種“好不好”“強不強”的問題。
該計劃透露的“主攻方向”是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顯著提升種畜禽生產性能和品質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本次培訓瞄準奶牛領域,是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透露的技術路線,該計劃需構建國際一流的育種技術支撐平臺,重點通過核心種源自主培育體系建設和良種擴繁技術應用,顯著提升核心種源自主培育能力,實現奶牛群體遺傳改良。
專家認為:我國奶牛種源總體有保障,但性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應該堅定信念走畜禽種業自主創新之路。
本次培訓的舉辦地山東是畜牧業大省,產業規模和效益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據出席會議的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局長唐建俊表示:經過“十三五”時期的調整、轉型和升級,山東奶業產業素質全面提升,現代奶業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山東省牛奶產量241萬噸,奶牛存欄86萬頭,均位居全國第四位。但他沒有回避矛盾:奶業仍然存在產業競爭力不強、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其中突出表現為奶牛核心育種場建設滯后、種質源頭造血能力弱、優秀種質擴繁速度慢等。
某種程度上,山東奶業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具有普遍性。
針對現實問題,在政策宣傳貫徹環節,全國畜牧總站畜禽種業指導處處長劉丑生、《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勝利教授、全國畜牧總站畜禽種業指導處李姣等專家對行業關心的國家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實施管理辦法如何解讀、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項目如何實施部署、中國奶牛遺傳評估及育種數據要求等進行了深度解讀。
雖然我國畜牧育種創新有基礎,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具有自主產權的良種,育種人越來越有自信,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育種基礎、育種體系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如白羽肉雞還沒有突破、能繁母豬年均提供育肥豬數量比發達國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
專家們表示,新一輪遺傳改良計劃瞄準痛點,打通瓶頸,指出生豬、奶牛、肉牛、羊的生產性能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白羽肉雞要實現零的突破,蛋雞、黃羽肉雞、白羽肉鴨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品種。
據了解,本次培訓班由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和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聯合承辦。
按照上述計劃,國家未來將提高育種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全面強化育種基礎和育種體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的領軍企業,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