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五大行動”這一年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編者按:7 月 7 日,農業農村部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集中研討活動。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通知,決定在“十四五”期間組織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以下簡稱“五大行動”)。本次活動旨在總結交流各地開展“五大行動”的做法和經驗,分析當前形勢與任務,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活動期間,江蘇、浙江、湖北、廣西、重慶、寧夏六省(區、市)代表分享了各地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 典型經驗。現予以摘編刊發,以資參考。

  江蘇:全面構建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體系

  近年來,江蘇省按照農業農村部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十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五大行動”為抓手,多措并舉,開拓創新,深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以強力的組織領導高位推動“五大行動”。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工作職責,推動工作落實,全面構建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體系。二是以務實的工作舉措高效實施“五大行動”。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圍繞主養品種、重點區域,依托省市縣科研推廣力量,通過開展示范創建,總結提煉規范標準,因地制宜推廣技術模式,不斷提高生態健康養殖水平。強勢推進養殖尾水治理,堅持規劃引領、分步實施,通過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加強部門協作,開展試點示范,確保尾水治理見實效。持續推進養殖用藥減量,抓疫病防控、苗種檢疫、宣傳引導、質量監管等方面。探索開展配合飼料替代,開展中華絨螯蟹、大口黑鱸等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試驗研究,大口黑鱸配合飼料替代率87.8%、中華絨螯蟹成蟹配合飼料替代率74.3%、扣蟹養殖配合飼料替代率可實現100%。著力提升種業質量水平,建成全國唯一的條斑紫菜種質基因庫,河蟹、斑點叉尾鮰和草魚等3個國家級遺傳育種中心水產原良種場、良種繁育基地近100家;水產苗種生產單位650個;推出河蟹“長江1號”“長江2號”,青蝦“太湖1號”,條斑紫菜“蘇通1號”“蘇通2號”等新品種;河蟹育苗量占全國總量的80%,主導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0%。三是以精細的政策引導高質保障“五大行動”。強化政策引導,每年下達專項扶持資金,助力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示范推廣,開展技術集成、模式創新、典型培育、示范推廣,以點帶面,推進“五大行動”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強化宣傳引導,大力宣傳調研指導、科普下鄉、技術培訓、政策宣傳等活動。

  浙江:五大路徑推進“五大行動”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把“五大行動”作為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政策、資金、標準、科技和服務等“五大要素”入手,通過五大路徑,推進“五大行動”落實。

  一是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不斷普及。2020年浙江省示范生態健康養殖面積178萬畝,養殖產量72.4萬噸、產值244億元。建成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14個、稻漁綜合種養重點示范縣5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655個。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0萬畝;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跑道”總體規模達938條,繼續保持全國第二。二是養殖尾水治理模式全面輻射。重點推廣集中連片池塘等3種尾水治理模式,建立尾水治理長效管理機制;2020年浙江省新增養殖尾水治理面積25.2萬畝,總面積達96萬畝,占規模以上養殖主體面積的72%;“三池兩壩”尾水治理模式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錄制成教學片在全國推廣。三是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深入推進。浙江省水產品四大類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7.7%,較上年增加4個百分點。四是配合飼料替代應用全域覆蓋。2020年,浙江省配合飼料推廣面積達77萬畝,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州鱸飼料覆蓋率從最初的不足15%到目前實現全面普及。海水蟹飼料特別是青蟹飼料實現零突破,并且在休漁期普遍使用,養殖效益增加15%以上。經濟生態效益十分顯著。五是現代水產種業質量持續提升。浙江省建有國家遺傳育種中心3家、省級以上原良種場42家、省級規模化基地105家,育成新品種23個,羅氏沼蝦、中華鱉、灘涂貝類等10余個品種的育種創新水平和生產規模名列全國前茅。2020年浙江省育成大黃魚“甬岱1號”等新品種4個,建成省級以上原良種場3個,開展2個新品測試,水產苗種總產量8649億尾(只、粒),總產值達21.4億元,基本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育繁推一體化種苗繁育體系。

  湖北:創新賦能  助推水產綠色健康發展

  2020年以來,湖北省全力落實農業農村部“五大行動”工作要求,以創新為動力,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目前,湖北省重點養殖區域實現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全覆蓋;建設有31個骨干示范基地,輻射帶動面積100余萬畝;新增養殖尾水治理面積10萬畝;完成4個新品種養殖試驗;示范基地用藥降幅30%?50%;大口黑鱸、中華絨螯蟹、烏鱧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達到95%、90%、70%。

  一是全力推進技術創新。組織華中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黃鱔全人工規模化繁育、長江野生魚類馴化繁育、水產新品種培育等技術創新。二是全力推進模式創新。開展“七錢蝦”養殖模式創新,為實現由“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持;開展河蟹養殖模式創新,在全國首創池塘“3+5”分段養蟹技術;開展循環種養模式創新,實現“一季蝦、一季稻、一季憨”,一田三收。三是全力推進服務創新。積極打造湖北漁業科技超市(云上漁),開展菜單式技術服務、以鄉土專家帶動本鄉本土漁民等服務創新。四是全力推進機制創新。開展工作機制、投入機制、考評機制等機制創新,進一步貫徹落實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

  廣西:提質增效 綠色發展 推進“五大行動”落地實施

  2020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工作部署,以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為主線,強化一二三產融合,全力推進廣西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稻螺模式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五大行動”的主推技術。通過結合漁業重點產業,大力實施柳州螺螄粉“六個一”工程,螺螄粉產業得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二是廣西稻漁種養“三江模式”成為全國漁業扶貧以及南方丘陵山區產業扶貧典型范例。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120萬畝,其中貧困縣55.2萬畝,占46.3%,帶動貧困戶增收10億元以上。三是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改造池塘面積20余萬畝、建立尾水處理設施建設示范點共250個,新引進15家工廠化養鰻場全部配套尾水處理,建設陸基圓池(含集裝箱)循環水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分別達9000個和1500個,有力推動了廣西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重慶:以“五大行動”引領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聚力聚焦生態健康養殖和尾水治理,多管齊下扎實推進“五大行動”實施,有力保障水產品市場供給,積極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抓組織領導,高位推動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把“五大行動”作為全面落實中央生態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的具體抓手、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的重要內容,統籌部署推進。二是抓頂層設計,夯實政策保障。重點推出《重慶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慶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謀劃“十大工程”和20個重大項目;“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17.8億元,直接用于實施“五大行動”。三是抓整合集成,強化模式創新。依托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優勢,組建重慶市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構建綜合技術服務體系。四是抓聯合聯動,形成治理合力。橫向,加強部門間協作聯合;縱向,加強市、區縣間上下聯動。五是抓督促考核,壓實工作責任。通過強化考核、明確責任、加強督導等確保“五大行動”進一步落地見效。

  寧夏:“五大行動” 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堅持以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為主題,以創新技術模式為牽引,以培育示范基地為載體,全面落實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有力促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是提高站位謀發展。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漁業水域面積穩定在50萬畝,水產品產量16.1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40億元;累計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9個,養殖面積占寧夏池塘養殖總面積71.5%;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水產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漁業保持健康發展態勢。二是多措并舉重行動。遴選確定29個示范基地,示范推廣10余項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建立“月調度、季督導、年觀摩”督導推進機制;熟化推廣6項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三是守正創新見實效。通過實施“五大行動”,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取得新提升,養殖尾水治理行動取得新進展,用藥減量行動取得新成效,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取得新突破。#FormatImgID_0#

  (來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雜志社)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