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花椒第一生產大國,共有13個產區獲得“全國花椒之鄉”稱號。調研組重點收集了國內11個省(市)25個花椒產區情況,發現國內花椒種植區域較廣,消費市場穩定,精深加工空間巨大,是特色農產品中適宜性廣、見效較快、收益穩定的一個產業,同時也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需要持續加強對該產業的科技研發和政策扶持。
花椒產業發展現狀
區域分布廣泛。花椒根系發達,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我國各地區均有種植。匯總國內25個產區數據,花椒栽種面積共1728.4萬畝,其中青花椒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和重慶等省市,栽種面積為1037.9萬畝,占60.0%;其余產區以紅花椒為主,栽種面積為593.6萬畝,占34.3%。
產量快速增長。從收集數據顯示,2014—2018年,國內花椒主產區產量從28.9萬噸增長到37.4萬噸,增長了29.4%,其中以重慶產區增幅最大,達112.7%,山西芮城、云南昭通、甘肅隴南增幅分別為64.2%、60.8%、19.4%。
經營模式固定。花椒產業園模式:目前國內共創建了2個國家級以花椒為主要產業的產業園區,一是重慶市江津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投資2.54億元,種植面積22.9萬畝,產量12萬噸,總產值達到61.1億元;二是陜西省韓城市國家花椒產業示范園區,總投資50億元,規劃總面積367平方公里,租賃區入駐經營戶60余家,面積達18610平方米。集約化經營模式:主要為“農業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模式,責任分工和利潤分配較為明確。農業公司通過為椒農提供技術和銷售渠道獲得利潤;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入股分紅獲得利潤;農民通過種植花椒獲得利潤。分散經營模式:主要為農戶依靠自有土地或周邊閑置土地單獨種植,生產成本投入少,規模小、風險小,目前國內仍以農戶分散種植模式居多。
優勢品種單一。國內花椒以色澤劃分可分為紅花椒和青花椒兩大類,紅花椒主要有大紅袍、二紅袍、小紅袍、鳳椒、伏椒和梅花椒等品種,青花椒主要有竹葉椒、九葉青和藤椒等品種。以區域劃分,西南地區主要以青花椒為主,秦嶺淮河以北地區主要以紅花椒為主。
花椒消費對象主要為餐飲市場、調味品加工企業、食品企業和家庭。在調味品市場,花椒是火鍋底料、豆瓣醬等主要原料之一。在食品行業,花椒主要用于怪味胡豆、絕味鴨脖等麻辣味的休閑食品。花椒也是西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家庭廚房的必備佐料。
花椒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主要銷往日本、泰國、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及地區,國內花椒產品每年出口量是進口量的430多倍。2015年我國花椒出口量為12.2萬噸,出口額為12.87億美元;2019年出口量為15.39萬噸,出口額為17.42億美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6.06%和8.04%。
我國花椒進口規模較小,主要來源于印度、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2015年我國花椒進口量231噸,進口額235萬美元;2019年進口量355.52噸,進口額371.42萬美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12.35%和13.24%。
干花椒是花椒市場主要產品。在青花椒產品市場,干花椒、保鮮花椒、花椒調味品和花椒精深加工品占比分別為78%、12%、7%、3%。紅花椒產品也以干花椒、花椒粉等常規產品為主,花椒油和調味品占比較少。目前國內各花椒產區基本都建立了花椒批發市場,花椒產品主要通過花椒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電商平臺等渠道進行銷售。
花椒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面積增長速度將放緩。由于近年來花椒價格攀升較快,深受各主產區農民的歡迎,面積增速較快。資料顯示,2015—2019年,花椒消費年均增長4.39%,產量年均增長4.92%,產量增長速度高于消費增長速度。
市場需求仍有增長空間。2015—2019年,國內花椒消費市場需求量年均增長3.81%,且95%都用于食用。據調查,全國4億左右人口有食用花椒的習慣,且有增多趨勢。在餐飲市場,火鍋連鎖品牌眾多,將進一步拉動花椒消費需求,花椒市場仍有增長空間。
精深加工產品將逐漸增加。近年來,國內各產區陸續意識到花椒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的緊迫性,多數產區政府都對花椒加工明確了方向和目標,未來花椒精深加工將向康養保健、生物醫藥和日化原料等方面轉型,花椒成分與功效研究將更加廣泛,精深產品將更加全面。
花椒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種質資源混亂,優勢品種不多。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統一的花椒種質資源性狀描述規范和分類評價標準。各花椒主產區少有花椒種質資源收集,也并未按標準建立種質資源圃。各地花椒品種名稱各異,存在同名不同種、同種不同名等問題。無專門的育種機構,苗木繁育大都采用種子實生繁育,幾乎不采用嫁接和組培方式,脫毒技術育苗基本沒有。產區花椒品種良莠不齊,退化嚴重,優勢品種相對單一。
管理水平不齊,基礎設施薄弱。國內花椒各產區單產水平差異較大,低產區和高產區產量相差一倍以上,花椒機械化程度水平較低。在管理服務上,有的產區歸屬林業部門,有的歸屬農業農村部門,技術標準無法統一。花椒產區基礎設施普遍較薄弱,花椒貯存冷藏、冷凍設備和貯存油罐容量嚴重不足,一定程度制約了花椒產業發展。
產業鏈條不足,科技支撐不夠。目前,國內花椒產業研究多集中在品種、技術和簡單的機具上,在精深加工領域和高端加工設備研發上較為欠缺。花椒加工方式單一,主要還是以烘烤、晾曬等初加工為主。70%以上的加工企業是中小企業,存在設備差、檔次低、產品少的情況,精深加工能力弱。
政策措施建議
開展種質資源研究,推進花椒大數據建設。開展花椒種質資源研究,建立合作共享機制。一是對全國花椒品種的種質資源進行系統性調查和摸底;二是建立花椒實驗室,培育優質花椒新品種;三是建立省市級花椒試驗示范基地,篩選出適宜各產區的品種。
加強技術示范推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順花椒產業管理服務體系,制定出臺花椒地方行業標準。鼓勵企業開展花椒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提高花椒全產業鏈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構建花椒產業聯合體,探索、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成立花椒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機構,將花椒病蟲監測與防治納入省級森林病蟲防治項目。
拓展產品深度研發,打造花椒區域品牌。配套研究經費,開展花椒內含物質研究,拓展花椒在生物醫藥、保健市場、日化原料、生物農藥和飼料等領域產品。建立創新平臺,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鼓勵花椒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自主研發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研發以花椒為主要原料的新、特產品,形成產業集群。多籌措舉辦花椒貿洽會、博覽會等營銷活動,擴大本地花椒影響,打造區域品牌。
(報告撰寫人員:王瑜,重慶市江津區農業科教信息中心;蘇家奎, 重慶市江津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高級農藝師;楊仕春,重慶市江津區多種經營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胡小琴,重慶市江津區農業科教信息中心研究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