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其他各國種植的蕎麥都為甜蕎,唯有中國既種甜蕎又種苦蕎,種植比例約為2∶1。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種植苦蕎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公頃,產量30萬?5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
蕎麥是重要的雜糧作物,包括甜蕎和苦蕎兩個品種。世界其他各國種植的蕎麥都為甜蕎,唯有中國既種甜蕎又種苦蕎,種植比例約為2∶1。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種植苦蕎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公頃,產量30萬?5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嗍w種植主要集中在我國云南、四川、陜西等省的高海拔山區、高原和高寒地區。
苦蕎產業發展現狀
在種植上,我國蕎麥生產區域布局整體相對集中。苦蕎產區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陜西等高寒地區。蕎麥產量在近年來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2014年全國蕎麥產量為30萬噸,2017年達到53.9萬噸。
蕎麥產量排名全國前三的省份產量之和占全國產量的50%左右,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到全國產量的近75%。內蒙古、陜西省、甘肅省種植主要為甜蕎麥,苦蕎麥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陜西等地。
蕎麥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265.7千公頃增長到2017年的360.6千公頃。四川、云南地區比較適合蕎麥的生長,四川、云南種植面積較少,而產量較高。
苦蕎生產主體主要以農戶個人及家庭為主,種植規模較小,苦蕎生長在高寒地區,受自然和市場影響均較大,生產較為分散,影響了種植的規?;?、專業化,品質不能有共同的標準來要求。目前,很多地區成立了苦蕎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主要形式有農戶和專業戶聯合形成的自愿組織、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聯合進行苦蕎方面的種植,促進各主體之間苦蕎種植經驗的交流,提供苦蕎相關生產資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為社員提供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從而提升苦蕎種植技術、提高專業化水平。
由于市場認知度有待提升,苦蕎產品的全國市場銷售仍顯平淡??嗍w茶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識有待加強。在云南、四川、陜西等苦蕎主產區,最初種植苦蕎是將其視作一種主糧來食用。苦蕎的加工產品由最初的苦蕎米、苦蕎面粉發展到現在的苦蕎茶,從簡單加工到深加工,效益能夠成倍的增長。苦蕎的加工品主要涵蓋苦蕎粉、苦蕎蛋糕、苦蕎掛面、苦蕎方便面、苦蕎面包、營養快餐粉、苦蕎餅干、苦蕎酒、苦蕎醋、苦蕎茶等。
中國是世界上的蕎麥出口大國,2014—2017年中國蕎麥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一,全球蕎麥出口前5名國家也較穩定。日本、意大利、美國、西班牙、法國為蕎麥的主要進口國,2018年中國進入蕎麥進口前五國家。2014—2018年,中國蕎麥進出口價格先漲后跌,但蕎麥出口價格始終高于進口價格。日本、韓國、法國為中國蕎麥出口主要對象國,日本一直是中國蕎麥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蕎麥進口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來自俄羅斯。
2019年我國各地蕎麥批發價格較為穩定,但是對于苦蕎麥制成苦蕎茶的產品,其售價懸殊,因為其產地、品牌、包裝、加工工藝等不同,品質拔尖、加工程序繁瑣、包裝高級的苦蕎茶可以賣到上千元。一般低海拔地區的苦蕎茶價格大概在每斤30?50元;中高海拔小涼山地區的苦蕎茶價格大概在每斤50?60元,四川大涼山黑苦蕎茶價格品質比較好,價格在每斤60?80元。據四川省2019年部分苦蕎產品價格,高品質的苦蕎茶每斤可以賣到幾百元,而普通苦蕎每斤只有十幾元。
苦蕎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很多地區成立了苦蕎專業合作社、苦蕎專業技術協會以促進苦蕎種植技術提升、提高專業化水平。未來其生產模式會向著更加多元、更加標準的生產組織模式轉變。
隨著國內外對苦蕎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深入研究及品牌效應的不斷提升,苦蕎作為綠色無污染食品其需求將不斷增加??嗍w產業上聯加工企業和農副產品物流、銷售服務,下牽廣大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苦蕎產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和促進民族地區廣大農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未來市場對于苦蕎的認知加深將會帶動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苦蕎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苦蕎沒有廣泛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品牌建設和市場宣傳不夠。苦蕎加工企業資產規模較小,低水平重復建設,成長型、技術密集型企業缺乏,市場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形成品牌效應。與苦蕎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科研、推廣、基地、農戶、企業、市場等關鍵環節沒有形成產業鏈條和完整體系,州縣之間、部門之間也沒有形成做強苦蕎產業的協調運作機制。
苦蕎主要種植在海拔較高地區,機械化程度不高,耕作管理粗放,廣種薄收,單產水平較低。且專項科技投入又少,缺乏試驗示范基地;缺乏激勵和市場運行機制;研發人員積極性不高,品種創新、改良遠遠落后于產業發展需要。
政策措施建議
加強高新技術應用,綜合開發利用。要在深度和廣度上對苦蕎麥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苦蕎麥加工技術,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整合人才資源,加快苦蕎高新產品的研發,延長產業鏈條。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加生產主體種植意愿。加大產業化項目資金,對良種繁育基地和科研經費支持力度。對原種、良種和專用品種給予補貼,對企業、種植大戶給予補助;對成功培育和研發苦蕎新品種、新產品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不斷增強各主體種植苦蕎的意愿。
發揮地理優勢,擴大出口。鼓勵企業通過提高品質、加強品牌宣傳、細分市場等方式,增強產品競爭力,提升產量增長可持續性。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規范流程,實現產品工業化。應強化苦蕎制品的工藝參數研究,加強蕎麥粉加工專用設備的研究,提高國產設備自動化、標準化、系列化水平。除對我國苦蕎傳統食品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整理、發掘和工業化改造外,還應積極吸收國外食品的精華和技術。
創新模式,構建完整產業體系。一是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申報和實施苦蕎項目。二是積極探索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種植農戶之間互利共贏的經營機制。三是探索苦蕎產業與苦蕎產區本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的模式。#FormatImgID_0#
(報告撰寫人員:趙霞,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韓一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姜利娜、馬宏陽、楊璨、汪隆宇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