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明確要求山東“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再次要求“要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扛起農業大省責任,全力做好‘三農’工作,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堅持對標發達國家、國內先進地區的成功模式, 努力把總書記的囑托變為生動的山東實踐,探索出土地托管、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鄉村共同體、農科“三聯三化”、基層治理“雙基”引領等多種鄉村振興的經驗模式,其中農科“三聯三化”模式,主要是以山東省農科院作為典型總結歸納的。
為進一步深化實踐“三聯三化”模式,2020年6月,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提出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即在煙臺招遠、臨沂費縣、菏澤鄆城,集中全院人財物,利用3 年時間,選派300 人,投資 3 億元以上,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李長勝強調,“我們既要有壓力,更要有動力,既要有決心,更要有信心,打造出具有農科院特色的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
近日,本刊記者訪談了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駐鄆城工作組,對“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有了新的認識。
堅持扎根一線,走好工農群眾結合道路
“我來農科院后經常問大家,你們一年到田間地頭多少次,多少天。”李長勝認為,要做到不忘初心,就是要深入一線,走好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走好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才是新時期農科院科研人員正確的道路。
“三個突破”戰略實施以來,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則,先后向鄆城縣選派掛職人員22名,其中工作組4人,由處級領導帶隊,全脫產;掛職鄉鎮和街道的第一鎮長或第一主任9人,全脫產;掛職企業和合作社的科技副總9人,非脫產。全部掛職人員覆蓋了鄆城縣一半以上的鄉鎮、街道以及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和規模較大的合作社。
秉承“解決問題是基礎,探索模式是關鍵,提質增效是根本”的工作原則,先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會34場,累計培訓近3000人;舉辦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等現場觀摩會5次,300余人參加;組織5批40余人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到外地交流學習。先后在農業大鎮、特色產業村、涉農企業等落地農科專家工作室15個,公示專家電話和微信,讓企業和農民有需求就能得到服務。先后成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菏澤)小麥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鄆城)蘆筍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鄆城)牡丹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農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示范樣板。
堅持規劃先行,加強農業產業頂層設計
“在掛職動員會上,李長勝書記號召大家一定要敢想敢干,打造出具有原創性的模式和樣板,創造出能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經驗的樣板。”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駐鄆城工作組組長張文君對記者說,“到底什么樣的模式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在沒有一致的答案。我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產業來精準施策。”經過充分調研,工作組緊密結合鄆城縣政府鄉村振興和“十四五”規劃方案,制定了“1園10產N區8村”產業規劃方案,面向整縣域打造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
“1園”:山東省農科院與鄆城縣人民政府齊心協力,在張營街道創建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山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示范園,以智慧化、優質化和品牌化為標準,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展示示范省內乃至國內領先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落地山東省農科院鄉村人才學院張營分院,唱響“舜耕科技”公益服務品牌,培育“土專家”“田秀才”“棚神醫”,打造鄉村振興“智創”核心區;依托現有的9個生產基地,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多元化發展,挖掘和弘揚鄉土文化、紅色文化和科技文化,使園區兼具科技成果示范引領“之實”和農業休閑觀光“之美”。
“10產N區”:圍繞糧食、蔬菜、果樹、畜牧、家禽、蘆筍、葡萄、食用菌、中草藥和花卉等10個產業,依托山東省農科院的多學科協同支撐,打造N個重點項目示范區,包括黃河流域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綠色西紅柿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西陳莊休閑觀光田園綜合體、生豬生態循環產業示范園、黃河流域蘆筍大健康莊園、現代葡萄產業示范園區、糧-菌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木瓜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等20余個重點項目示范區。按照新“三品一標”,從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角度,注入農科院的科技要素,有效技術推廣全縣域覆蓋,創建引領鄆城縣農業發展的產業高地。
堅持全面融合,創新實施“鏈長制”和“包村制”
圍繞10個產業,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提升產業已有優勢,延伸產業鏈條,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山東省農科院處所主要負責人擔任產業鏈鏈長,同步定點幫包8個自然村,同心協力,齊頭并進,集聚成果、人才科技力量,繪制產業全鏈條發展新藍圖,依靠科技提升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
糧食產業:落地1000余畝黃河流域糧食主產區高質高效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引入鄆城縣糧食綜合加工中心建設項目,保障糧食安全,拉長產業鏈條。
畜禽產業:建設智能化蛋雞養殖場及生豬、肉牛標準化養殖場;建立智能化流行病學監測等技術體系,打造“生豬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及安全健康豬肉可追溯體系。
蘆筍產業:制定蘆筍標準化種植規程,建設蘆筍資源圃,研發生產蘆筍田間管理、產地初加工機械,開發生產蘆筍茶、蘆筍口服液等系列產品,提升蘆筍大健康產業地位。
食用菌產業:設計引入大棚葡萄架下、冬暖大棚地栽等栽培模式;引入靈芝、長根菇、香菇以及黑皮雞樅等珍稀菌種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加工產品。
蔬菜產業:建設櫻桃番茄生產示范基地,引入標準化生產規程、雄蜂授粉、天敵防護等綠色生產和防控技術體系,協助申請“名特優新”等綠色農產品認證。
中草藥產業:復興菏澤傳統木瓜產業,建設木瓜產業園,引入木瓜-中草藥間作種植模式,開發木瓜功能性產品;協助發展地理標志產品“鄆半夏”道地藥材。
果樹產業:引入“魯麗”、“黃金維納斯”、“中油蟠9號”、完全甜柿“陽豐”等新品種,推廣綠色防控、果園生草、田間機械化管理等技術,顯著提升果園標準化管理水平。
堅持“三爭三引”,幫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
自入駐鄆城以來,掛職人員積極為鄆城縣爭試點、爭政策、爭資金和引項目、引技術、引人才。依托鄆城縣侯咽集鎮糧食綜合加工中心項目引入福建商會一期投資1.5億元,計劃11月份投產運營,二期擬引入土發集團投資1.2億元,建設食品加工中心。
聯合鄆城縣久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獲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蘆筍栽培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項目,擬培訓10萬人次,培訓經費1.4億元;聯合鄆城縣人民政府、工商銀行鄆城支行提供10億元惠農貸,支持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蘆筍產業;引入心族(上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擬投資5個億,建設種養循環蘆筍現代農業產業園。
協助鄆城縣武安鎮引入道源食品蔬菜加工和出口項目,一期投資3000萬元,建成占地40畝的蔬菜加工和貯藏車間。協助黃泥崗鎮落地“鄆半夏”規模化種植項目,引入投資300多萬元。協助引進個人投資,建設櫻桃番茄標準化種植項目,已建成37個大棚占地400畝的生產基地。
堅持利益聯結,探索實踐“專家+農民”模式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將沂蒙精神升華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彰顯著理想信念的力量,愈久彌新。李長勝提出要發揚沂蒙精神推進“三個突破”工作,掛職干部要做到與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先當學生,再當先生,與老百姓真正打成一片;科研人員可以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入股、品種權入股等各種形式,與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形成利益共同體。
掛職玉皇廟鎮第一鎮長王金平,足跡踏遍了全縣果樹主要種植區域,從果園管理、人員培訓、制定規劃全程協助,全力打造西陳莊休閑觀光示范園區和黃泥崗鎮秋月梨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掛職郭屯鎮第一鎮長李志鵬,聚焦魏樓村打造生態采摘園,落地了全新的水肥一體化設備,降低了80%的水肥成本,引入了架秧甜瓜與爬地西瓜混合套種的技術,讓村民每畝收入翻番;掛職鄆州街道第一主任單洪濤,圍繞品種優化、栽培模式、管理措施等,為森農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提供了一攬子問題解決方案,當年香菇產量增加了20%以上;掛職張魯集鎮第一鎮長王懷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當地的養殖戶現場指導、開培訓班、請專家、送防疫物品;掛職黃安鎮第一鎮長孟凱,協助雀羽公司和碩宇集團規劃設計高標準、智能化的肉鴨和蛋雞養殖場。
在持續推進“三個突破”工作的過程中,山東省農科院將深入探索“專家+農民”“專家+合作社”“專家+企業”的利益聯結模式,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與科研人員綁定在一起,打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命運與共的利益共同體。
“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形成特色、三年基本完成,到2023年,鄆城縣一定會插上農業科技的翅膀,騰飛起來。”張文君說道,眼神中閃耀著對鄆城縣鄉村振興美好藍圖的殷切期盼和由衷祝愿,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宜居新農村未來可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