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融資難”和“融資貴”困擾著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金融服務,甚至成為世界性難題。在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近期組織開展的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聯合調研中,我們看到了一種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新型農村數字金融模式,而這種模式展示了一條可擴展、可復制的解決農村“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的有效路徑。那么,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復制乃至擴展這種模式在黑龍江省的成功經驗呢?
在開始分析之前,我們首先辨析一下農村金融的概念。廣義上的金融業,包括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對于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而言,最需要的金融服務是銀行和保險服務。隨著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而銀行服務依然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短板。銀行服務主要包括支付、儲蓄、信貸等具體服務。我國作為全球移動支付領域的領頭羊,通過移動支付以及“余額寶”等創新性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的普及,農村支付和儲蓄服務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只剩農村信貸服務仍然在苦苦尋找突破發展之路。狹義上講,農村金融指的正是農村信貸。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解決的正是狹義上的農村金融,即農村信貸,一直難以解決的“融資難”和“融資貴”這兩個國際難題。
找準“種地的人”才能找準農村金融“真需求”
信貸服務存在的意義在于以一種市場認可的費用水平,讓借款人可以提前使用自身未來的收入,從而更好地抓住每個難得的發展機遇。那么,到底誰需要借助信貸服務來提前支用未來的資金并承擔相應的費用呢?首先,借款人至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近期資金使用目標作為借款資金的去向。其次,借款人應當具備相應的未來收入并能負擔信貸服務的費用。只有滿足以上兩點,銀行等信貸服務機構才可能為借款人提供信貸服務。而那些只是嘴上說缺少資金,卻沒有明確近期資金使用目標或完全沒有考慮自身未來收入情況的人,其所謂的資金需求實質上都是信貸服務的“偽需求”。
事實上,只要能夠找準農村信貸服務的“真需求”,農村信貸服務的“貸款難”問題就解決了大半。然而,找準“真需求”并非易事。那么,農村信貸服務的“真需求”有什么特征呢?顯然,“真需求”一定是與具有盈利能力的生產活動伴生的。對于農村地區而言,農業仍然是主體產業,因此簡單來說,找準“種地的人”才能找準農村金融“真需求”。
可以看到,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能夠成功,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以發掘“種地的人”為目標,通過整合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種植者補貼等數據,構建有效的“農業大數據”體系,從而幫助銀行等信貸服務機構經濟、有效、可靠地找到信貸服務的“真需求”。
看透“種地風險”才能看透農村金融“真風險”
信貸服務在進行資金的時空轉移中,不可避免地也進行了風險的時空轉移。因此,市場在確定信貸服務的費用水平時,除了考慮宏觀資金面,即基準利率水平,還要考慮借款人的個體風險及其資金去向的行業風險。對于財務體系健全的大型企業類借款人,傳統的基于財務信息的風險評估方法已經十分成熟。對于通過電商平臺開展業務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新興的基于平臺訂單流等大數據的風險評估方法也已初露鋒芒。然而,對于既無健全財務體系也未通過電商平臺進行交易的大多數“種地的人”,風險評估仍然較為困難。這也是“融資貴”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隨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村信貸中借款人惡意違約的道德風險可以得到很好的抑制,農村信貸風險管理的關鍵是農業經營風險的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透“種地風險”。只要看透了“種地風險”,低風險的農村借款人就能獲得低成本的信貸服務,農村“貸款貴”就能得到解決。
可以看到,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能夠成功,其中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以農業經營相關數據為抓手,整合土地、生產補貼、農業托管經營、農業保險等多元數據,不斷完善農業經營主體風險畫像,幫助銀行等信貸服務機構看透“種地風險”。
提升“種地利潤”才能提升農村金融“真活力”
政策層面上促進農村信貸服務,存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條路徑。從供給側而言,定向降準、貼息、政策性擔保等政策,通過提升信貸服務機構經營農村信貸業務的利潤空間來刺激和促進農村信貸發展。從需求側而言,農業補貼、農業保險、促進先進農業技術、促進農業適度規?;洜I等政策,通過提升農業經營本身的盈利空間和盈利確定性來刺激和促進農村信貸發展。
從信貸服務存在的意義來看,只要農業利潤空間和農業盈利確定性得到提升,農業領域的“真需求”會增加,農業領域的“真風險”會降低,農村信貸服務在信貸服務市場中的比較優勢將會提高,農村金融將會獲得內生的“真活力”。而如果僅從信貸服務供給側進行刺激,缺乏“真需求”的支撐,農村金融可能仍然無法發展。如果信貸服務供給側過度刺激,還可能出現農村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并形成金融風險的不良后果。
可以看到,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并不局限于金融,而是更多地服務于農業,通過土地流轉平臺、托管經營平臺、農資和農產品交易平臺等平臺的建設,綜合促進黑龍江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標準化種植技術和高效大型農機應用比例顯著提高,“種地利潤”得到提高,金融機構服務積極性顯著提高,農村金融展示出“真活力”。
結語
所以,要想復制和擴展黑龍江省“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關鍵要從找準“種地的人”、看透“種地風險”、提升“種地利潤”三方面著眼,由政府主導建立有效的將農業管理、農業產業促進、農業大數據相結合的“農業大數據”平臺體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