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等級一經評定,農民即可獲得融資資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最高可貸300萬元。
通過APP線上實時便捷操作,24小時全天候服務,資金最快3分鐘到賬,利率比市場平均水平還低。
貸款不再需要找關系、托門路,全程線上自助辦理貸款,減少人為干預,農戶貸款不求人。
手機變成農民的金融服務站,貸款周期大幅縮短,貸款成本大幅降低,農民“借錢有尊嚴”……
這番喜人的景象,來自黑龍江。盛夏7月,記者行走在龍江大地,了解到這里的農民貸款省事、省時、省錢、省心。
金融活水潤澤三農的這般生機和活力來自哪里?這得益于黑龍江建成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探索出的“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目前,該模式累計貸款超600億元,服務農業經營主體超40萬戶。
政銀聯動,打通金融支農新渠道
針對農民融資難、融資貴、風險高,同時金融機構農村土地抵押貸款面臨的土地權屬情況核實難、抵押登記難、不良資產處置難等問題,2018年以來,黑龍江省在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項目支持下,聯合哈工大和建設銀行等9家銀行,建成“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探索出“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在平臺創建和金融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構建起了政府部門及時提供農業數據,建設銀行共享農業數據開發金融產品的聯動機制,這為平臺可持續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業數據來自哪里?如何進行有效管理?2017年,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黑龍江省在全國率先成立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專家團隊,打造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數據、農業補貼數據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涉農信息的統一管理,并隨之建立了一套農業數據匯集整合、脫敏脫密、共享運用的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
平臺已搭建,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大數據管理中心在黑龍江省農業信息中心加掛牌子,由省農業農村廳直接管理。在具體的運行中,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抓總,大數據中心負責數據集中和儲存管理,農投集團、哈工大組建服務公司負責具體運營,金融機構出資支持平臺硬件建設,保證了平臺的順暢有序運行。
大數據中心管理的數據產生于政務場景,是真實的實時數據。以土地數據為例,黑龍江省以農村土地確權的政策契機,開發全省土地流轉抵押系統,農民需攜帶土地證、流轉合同等證明材料到經管站將土地信息錄入系統,土地權屬發生變更時也需到經管站進行及時更新。再如,每年縣級農業部門在發放農業補貼時,會對種植面積、品種等進行核實和更新,確保了農業補貼數據的真實性。這些真實的數據,解決了貸款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對金融機構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夠作為銀行機構開發金融產品和設計風控模型的主要依據。
建設銀行作為最早參與的金融機構,主動提供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后續資金,助力“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走向深入,取得實效。建設銀行先后投資2000多萬支持農業金融服務平臺硬件建設和信貸產品開發,平臺上線當年就推出了“土地抵押貸款”“農戶信用貸款”等5款普惠金融產品,并在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組織下,赴各縣召開了1000多次現場推介會,2020年疫情期間開通線上視頻培訓,培訓覆蓋10多萬農民,讓更多農民了解使用平臺服務。
搭建平臺,政府與金融機構數據互聯互通
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及時精準共享數據關乎信貸產品設計、用戶信息核實、貸款發放效率等,是“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能否有效運行的重要一環。2018年,黑龍江省依托大數據平臺,建設了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了數據在政府與金融機構間標準化、系統性地互聯互通。
在信貸產品設計中,以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為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計劃財務部門提出貸款需求;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據此協調建設銀行,參考大數據平臺中農業數據情況,共同形成需要由農業農村部門提供的土地相關數據指標集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根據數據需求協調相關管理系統準備相關數據;銀行機構根據數據指標集合,開發信貸產品。
在數據共享上,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業務處室根據農業數據指標集合要求,將管理系統中的農業數據,匯總到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設銀行通過專線與金融平臺連接,根據農戶貸款申請,發出數據申請指令;金融服務平臺收到指令后,經過比對和校驗,輸出數據。
目前,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系統提供的土地權屬數據、土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系統的土地流轉數據和在線抵押數據、省財政廳地力補貼平臺的農業補貼數據等均已通過金融服務平臺匯集共享。
創新產品,提供農業農村全場景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2019年,‘農業大數據+金融’在訥河市開始試點的第一年,公司就申請了以土地經營權作抵押的‘地押云貸’,貸款手續簡便、放款很快,非常便捷,3000萬的貸款,年息僅6%。”黑龍江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艷輝介紹說,“過去我說我承包了多少地,沒有人相信,而現在在大數據平臺一輸入我公司的名稱,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我的土地信息。大數據平臺真正給我們帶來了實惠。”
“地押云貸”是建設銀行機構運用大數據,創新推出的一款金融產品。農民在線提交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申請后,建設銀行將農戶信貸需求傳給黑龍江省農業金融服務平臺,申請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等農業數據,并運用所獲數據,多維度為農民畫像,在線精準授信。而后,農民即可獲得可“隨借隨還”“按日計息”信貸資金。因具備交易費用低、便捷性強、操作流程簡便等特點,該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農民的熱捧。
數據與金融一經結合,將產生無限可能。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建行和農投集團合力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向農業生產上下游供應鏈延伸,陸續新開發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平臺、投入品監管溯源服務平臺、農產品精準營銷服務平臺和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平臺,聯通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農機共享、種植規劃、農業保險、農業期貨、糧食收儲、農產品銷售等諸多環節,適配金融服務場景和金融產品,提升農業大數據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銀行根據農村金融大數據,結合最新的農業發展形勢,開發設計金融產品,形成了資金鏈閉環,促進資金低風險、良性循環,實現了金融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一體推進。
近年來,一些地區的農戶將自家土地生產中的一個環節或多個環節的生產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黑龍江省建設銀行順勢創新推出“托管貸”,2020年在蘭西縣試點投放,今年3月正式上線。
以前,銀行不掌握農民托管的具體信息,無法發放貸款;現在,依托大數據平臺,農戶在線上發出貸款申請后,系統會自動審核農戶的土地托管面積、地塊位置、簽訂的托管協議等信息,進行線上放款,滿足了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
“只要農民名下有土地,就能在申請貸款,月利息僅3厘75,相對于市場上6?7厘的月利息,真是非常低。”瑞豐合作社理事長杜亞東介紹說,“托管賬戶里的資金都是定向支取,農戶交給合作社的托管費不能隨意使用。比如,購買種子的資金只能劃到種子公司、購買農資的資金只能劃轉給化肥公司,這樣就保證了貸款用途,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資金的安全性。”
如今,隨著建設銀行、工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10家接入大數據平臺,18款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逐漸得以開發,實現了大數據金融產品對各類經營主體和全產業鏈條的全覆蓋。
針對不同客群開發產品,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出地押云貸、農信云貸,面向農民推出地押快貸和信用快貸,面向墾區農戶推出墾區快貸等產品,提高信貸的針對性;
針對農村急需創新產品,急農民之所急,首創推出“農機過橋貸”“蔬菜大棚信用貸”等產品,使農戶在政策資金還沒到位的空檔期也能得到信貸支持,在高值高效產業發展上得到有力的信貸支持;
針對農村經營拓展產品。圍繞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推出“糧易融”,圍繞農資經銷批發采購推出“農采云貸”,圍繞保障農民穩收增收推出“惠農寶”……
“經過2018—2019,2019—2020,2020—2021,這三個放款周期,目前貸款逾期率在合理范圍,下一步,將加大措施,推動形成更多的放款額度。”黑龍江省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