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貧困鄉親們活出自己的價值,憑手藝吃飯。”方紅介紹,自2014年以來,公司從大別山區農民處收購茶枝、桑枝、玉米、茭白、瓜蔞、瓜果等原材料,并雇傭留守婦女、貧困人口、殘疾人士等600余人,每戶年均增收兩萬元左右。
“用18年時間走出了這片大山,決定回來,只用了幾天時間。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奮斗,已經有7年。”這是安徽省岳西縣響腸鎮返鄉創業青年方紅的真實經歷。
一身休閑裝、常年扎著馬尾辮的方紅不愛化妝,但對工藝品的“打扮”卻精益求精。
老家響腸鎮不僅有柳條,還有茶枝、桑枝、瓜蔞藤、秸稈等作物,方紅回鄉創業,將這些原材料變為精美的工藝品,銷往國內外市場。
“利用好家鄉的天然資源,不僅能圓自己的創業夢,還能幫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方紅說。
從大城市的教師到山里的篾匠
學商務英語專業的方紅大學畢業后,在上海一所國際學校從事英語教學。2013年,她因公差前往廣州,此時正值第114屆廣交會舉辦期間,出于好奇,方紅入場參觀。她發現,木制工藝品在國際上有廣闊市場,大到柜子、家具,小到垃圾桶、花籃,精巧實用。方紅也發現,這些工藝品大多都用柳條、藤條制成,她家里祖輩就是篾匠。從小看著長輩編筐、編簍、編農具的她內心就嘀咕:“這材料也未免太單一了吧,我老家的原材料可比這個豐富多了。”
2014年年初,方紅回鄉創立了安徽紅方工藝品有限公司,初次創業的艱辛讓方紅記憶尤深。“哪些原材料量大,哪些種類適合編織,取材如何實現差異化?烘干、脫脂的火候、溫度如何把握?這些都必須考慮在內。”她坦言,原材料的選擇和手藝的打磨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大難點。
為了尋找最獨特的適合原材料,方紅翻山越嶺,請教林木專家,親手收集試驗。最終她發現木姜子的枝條韌性好,是用來編織工藝品的好材料,山合歡樹心呈深褐色,可用作工藝品裝飾。
“在我眼里,稻草秸稈、茭白秸稈、泡桐、玉米包衣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方紅發現,響腸鎮每年新生林撫育、茶桑修剪所遺留的梢頭枝丫、枯樁爛蔸,都可以變廢為寶。
創業之初,她跟隨有著20多年經驗的老木匠、篾匠學技術,學習他們的韌勁,也把年輕人的想法和思維傳遞給他們,分解產品工藝,互相“磨合”。
她從安徽省阜陽市請來柳編老師傅,從設計、用料到原材料脫脂、制作、風干,陪著老師傅一點一點打磨精細。
發力國際市場,每一份訂單都來之不易
工藝品成品做好后,就要考慮如何銷售。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的她,敏銳地發現了中國工藝品在海外更受歡迎的實際情況,于是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為了更好地展示自家的工藝品,方紅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廣交會平臺。
“開了十幾個小時車帶了100多款產品去廣州,前三天都沒人來問詢。”方紅當時有些焦急,便硬著頭皮主動詢問參會的外國客商,這才知道自己的產品樣式在國外都已經“過時”了。經過一番交談后,那位客商表示:“如果你的公司能做出我們企業網站上的產品,且能保證質量,下一季訂單就給你做。”
于是,方紅帶著她的設計團隊根據圖紙打樣,歷經40多天的13次改版,終于拿到了那家公司的訂單。
賺到第一桶金,也讓方紅逐漸摸清了外貿出口的一整套流程。她學習、了解產品渠道和消費需求,專門成立設計和銷售團隊,根據國外市場需求,引進時尚的設計理念。
2014年秋季,她又拿下247萬美金的訂單。
工藝品外貿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時,一些細節問題也隨之暴露。2015年下半年開始,方紅的公司產品訂單超負荷,有時為了趕工期、節約成本,一味求快,公司在質量把控上出了問題。
木質手工藝品最怕淋雨、發霉、生蟲,因此,在加工中,對脫脂等處理工序要求嚴格,再加上國際貿易路途遠、時間長,帶有諸多不可控因素,工藝品很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一次,由于集裝箱頂破洞漏雨水,導致一箱產品大部分發霉發潮,運到德國時,已不能銷售。“為了把貨補上,我們所有人吃住在廠30多天,終于把貨重新補齊。”這也給方紅上了一課。她汲取經驗教訓,嚴把質量關,對于工藝品的選擇、脫脂、曬干等工序嚴格要求,全面監控、檢查。
近年來,方紅團隊已研發出近3000款不同風格的草編、竹、木、藤類等產品系列,銷往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事業蒸蒸日上,她始終掛念家鄉
“我創業后始終難忘家鄉,是社會和家鄉幫助了我,回饋家鄉是應盡的本分。”近年來,方紅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不遺余力地協助解決困難群眾實際困難。公司采取“扶貧工廠+居家就業示范基地”模式,為貧困戶提供生產工具、原材料,將訂單分散到農戶家中,統一組織培訓和生產標準,由農戶代加工。縣里也向企業下發用工補助和資金補貼。
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方紅也不斷吸納周邊勞動力就業。每年6月到8月的農閑,也是紅方工藝品有限公司最忙碌的時候。
“要讓貧困鄉親們活出自己的價值,憑手藝吃飯。”方紅介紹,自2014年以來,公司從大別山區農民處收購茶枝、桑枝、玉米、茭白、瓜蔞、瓜果等原材料,并雇傭留守婦女、貧困人口、殘疾人士等600余人,每戶年均增收兩萬元左右。同時,公司組織開展來料加工技能培訓班,幫助更多人熟練掌握技能。“很多村民在家門口有了工作,可以照顧家庭,經濟收入增加了,家庭矛盾少了。”方紅說。
談到未來發展,方紅表示,公司開始瞄準國內市場。“最近一直忙內銷,白天跑市場,晚上聊訂單。只要能為鄉村振興盡一份力,一切辛苦都值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