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是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每年秋季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圖們江可以見到大馬哈魚。撫遠市是我國最初迎來大馬哈魚洄游的地方,烏蘇里江占全國大馬哈魚洄游總量的70%以上。
最初迎來大馬哈魚洄游的地方
撫遠市是我國大馬哈魚等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的唯一繁殖產卵地。這里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溫度變化顯著,結冰期長,降水集中,環境僻靜,水質澄清,適宜寒地淡水魚類繁殖生息。每年秋季來臨時,大馬哈魚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長途跋涉,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從不退卻,沖過重重阻撓,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魚類資源優勢,古老的北方少數民族赫哲族聚居在此,他們游弋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住在“撮羅子”(赫哲等民族的一種圓錐形“房子”)中,用自制的魚叉捕撈大馬哈魚,以此作為主要食物維持生計,捕撈大馬哈魚逐漸成為了赫哲族主要生產活動和傳統習俗。
隨著時間的推移,勤勞的赫哲族人學會了制作和使用漁船、漁網等漁業生產工具,居住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人,經常往返于烏蘇里江下游捕撈大馬哈魚。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大馬哈魚是赫哲族人度過嚴冬的主要食物來源。他們在綠水青山中揚帆撒網,在冰天雪地里駕撬冬獵,用魚叉創造了最古老的漁獵文化。
捕撈大馬哈魚的生產活動滿含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在撫遠市南崗赫哲族村曾經有這樣一個習俗:捕撈大馬哈魚前,在漁民即將出發的江岸邊,以村落、氏族、家庭為單位,舉辦盛大聚會和隆重儀式,以聚餐和歌舞的形式,表達和傾訴長晚輩、夫妻、兄弟姐妹的離別之情;以祭江和祭神的形式,祈禱平安歸來和獲得豐收。
赫哲族的漁獵慶祝活動也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將民族文化藝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相結合的烏日貢大會,有民間傳統節日河燈節、赫哲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增加了放流活動,改變以往單純的捕撈方式,向捕養結合、捕放結合的方向轉變。通過人工繁育,目前已向黑龍江、烏蘇里江累計放流大馬哈魚苗、鱘鰉魚苗2000余萬尾,有效增加了魚類種群數量,保護了漁業資源。
獨一無二的魚皮文化
在長期的漁獵生活過程中,大馬哈魚已經不僅僅是赫哲人的食物來源,它作為赫哲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漸滲透到赫哲族的衣食住行乃至民族文化當中。
由于居住地漁產富饒,赫哲人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地域性食魚文化。他們或在漁灘就地架鍋,江水燉江魚,飲湯食肉,或用大馬哈魚烹飪各式各樣的菜肴款待賓客。近年來,隨著精深加工業的發展,魚松、魚罐頭、熏魚等即食產品也應運而生。
基于對漁獵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智慧的赫哲人用大馬哈魚皮制作服裝、鞋帽、魚皮畫等手工藝品,用魚骨制作各類配飾,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魚皮文化。赫哲族的魚皮文化是黑龍江少數民族藝術的杰出代表,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魚皮畫是赫哲族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主要是利用野生的大馬哈魚,對其魚皮進行加工處理后,進行裁剪縫繡作畫,由魚片服飾工藝發展而來,衍變出雕鏤、拼貼、縫制等藝術形式。作品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有人物、景觀、動物,一張張魚皮經過赫哲人的加工,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藝術作品。魚皮畫從早期祭湖的薩滿圖騰到現在生活中的各種魚皮飾品掛件等,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點及獨特的制作工藝。
魚皮畫的制作方法獨特,傳統原生態的工藝是:先扒下魚皮,用木刀反復刮使魚皮柔軟,再用苞米面糨糊給魚皮去腥,搭在地窖里晾1至3個月,最后釘在木框上風干,然后才能用于制作魚皮畫。作畫時,先在紙上設計畫稿,根據畫稿用硬紙板制模,然后按圖形分解剪裁下來,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顏色的魚皮,最后將剪好的魚皮用膠粘到畫板上,一幅魚皮畫才算完工。
共享赫哲人捕魚的快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特的漁文化逐漸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重要內容。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依托赫哲風情、東極觀日、濕地風光、民族歌舞、江中捕魚體驗等獨特優勢,主打“魚皮工藝”這張名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吃住行玩購娛一條龍服務,入選黑龍江省級旅游度假區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建成赫哲族民俗展館,館內匯聚赫哲族傳統日常生活用品、漁獵工具、傳統工藝,全面還原了赫哲族悠久的歷史沿革、漁獵生活、魚皮技藝、婚俗傳統等,年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組建赫哲船歌漁業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加工魚毛、魚松、魚干等產品,利用“網紅”線上和市互貿區線下銷售,健全了魚產品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產業鏈。
在赫哲漁獵文化獨特魅力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追尋大馬哈魚,感受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的赫哲人漁獵生活,聽赫哲漁民講述關于遠古的美好傳說,共享赫哲人捕魚的快樂。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撫遠市黑瞎子島鎮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