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地特色小吃眾多,若以傳播范圍之廣、名氣之大論,則首推驢肉火燒。這道起源于河北省保定市、滄州市河間一帶的小吃,不僅廣泛流傳于華北平原,還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將鹵好的驢肉伴著老湯汁加入酥脆的火燒里面,實現肉與面的完美融合。
早在2015年,滄州河間就成立了驢肉火燒產業協會,隨后還陸續制定了《河間驢肉火燒》《河間驢肉火燒加工技術規范》兩項團體標準,開啟了驢肉火燒的標準化、規范化時代。目前,河間驢肉火燒產業從業人員接近6萬人,全國各地驢肉火燒門店超過1萬家,年產值近80億元。
“驢火家族”有圓形的“保定驢火”和長方形的“河間驢火”。不論方圓,從產業層面看,河北的“驢火”面臨著“有名氣、缺品牌”“有產業、缺龍頭”“有數量、缺集群”等現實問題。
就在“驢火”還在為品牌建設、龍頭企業培育使勁的時候,同為“肉與面融合”的蘭州牛肉面已經引起投資機構的青睞。今年以來,蘭州牛肉面品牌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均獲得機構投資;值得注意的是,這3家蘭州拉面品牌并非來自西北,而是都發源于上海。
不在蘭州的蘭州拉面,早已不是新聞。8月18日臨近中午,位于石家莊市區懷特商城的“一碗蘭”蘭州牛肉拉面店食客排起了長隊,這家開于2013年的店憑借地道的口味受到石家莊人青睞。
“‘一碗蘭’品牌在石家莊目前有5家店,除了這家直營店外,還有4家加盟店。”“一碗蘭”懷特商城店店長張美軍是個甘肅人。張美軍介紹,即便在蘭州,每家牛肉面館的口味和特色也有差異,“一碗蘭”的加盟店后廚都是由蘭州一碗蘭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統一配備的專業人員,最大限度保證了原汁原味和口味的統一。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早晨的一碗牛肉面開始的,當地人用愛稱“牛大”濃縮了對這碗面的喜愛。過去數十年間,無數像張美軍一樣來自甘肅、青海的創業者們,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的蘭州牛肉面基礎標準,將蘭州拉面館開到了世界各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地蘭州牛肉面館有5萬多家,從業人員40余萬人,年營業額近800億元。此外,蘭州牛肉拉面還在海外開了200余家店。
蘭州拉面并非一夜成名。將一項地方小吃做成著名產業,“驢火”該向“牛大”學點啥?
過去的幾十年里,“牛大”的快速崛起,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大招助力。特別是2018年,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從“帶動全省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助推精準脫貧”的高度,出臺了《關于促進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的意見》,成立了由十多個省直相關部門組成的甘肅省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協調小組,負責制定促進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同時,從資金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甘肅金融控股集團發起設立的甘肅隴泰牛肉面產業發展基金以股權方式投資,支持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蘭州牛肉拉面產業。
對于特色小吃這樣“立足群眾基礎”的餐飲業態來說,在產業形成早期也離不開街頭小店個體化經營的快速擴張,形成一定規模后,需要在企業培育層面出真招。“一碗蘭”的經營策略,是蘭州牛肉拉面在企業化、品牌化、組織化經營方面日益成熟的縮影。
回顧蘭州拉面的成名之路,同樣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普通農民走出家門、走進城市開面館而奠定的產業基礎。無論是在甘肅還是憑借“拉面經濟”闖出名頭的青海,地方政府和企業都非常注重結合脫貧攻堅和促進就業開展拉面技能培訓。正是持續數十年培訓積累的人力資源,讓牛肉拉面成為欠發達地區增收的富民產業。
蘭州“牛大”走過的路,對于今天正在加快品牌化、標準化經營的河北“驢火”,或許有可借鑒之處。
8月7日,河間市委書記王丙林、市長王剛就全市驢肉火燒產業健康發展開展調研。“發展必須靠品牌,要持續強化品牌建設工作,進一步擦亮這塊招牌,用龍頭企業品牌帶動和助力整個產業發展。”王丙林說,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提高創新技術,拓寬銷售渠道與群體。
“驢火”向“牛大”學習的旅途,已經啟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